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1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
2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有相通之处。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3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昨天中午,院长老廖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他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大客车和面包车上午都送疗养员们到山下的风景点去了,傍晚才回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要去了。韦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他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彭工,老廖很熟悉,却没有见过,有关他的报道,老廖读过很多。20世纪50 年代他从国外回来,接着就去了柴达木盆地,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十年,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在不见绿色的盐湖度过。 50岁刚出头就牙齿掉光,已经谢顶。中科院在庐山建了这个疗养院之后,不知动员过他多少次来疗养,他都谢绝了。这次,他被强行要求来疗养。人们希望,借助这里经由大量针叶林的尖端放电产生的大单位的负氧离子,使他得到一次充分的休息。
老廖向其他单位借车,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结果毫无希望。正当旅游旺季,哪个单位的车也不会闲着。只有请山下风景点转告,让韦坐的那辆小车去接彭工。结果韦很不高兴,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庐山就找不出一辆车。他把住车门,理论了好半天,等司机急急忙忙把
4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小车开到火车站,最后一批旅客已经走出车站广场。司机只好一路缓缓留意着,把车开回来。
彭工的去向只有几种可能:要么误了车或者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么被山下什么单位接走,要么自己上了旅游车……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会来个电话。
老廖整夜坐在值班室的电话机旁,等这个也许会来的电话。 下面有人喊他,喊声很急。莫非是彭工到了?他猛地站起,推开窗户: “什么事?”
“餐厅里吵起来了。”
韦昨天从山下回来开始腹泻,上了两趟医疗室才勉强止住。早上一进餐厅,他就找食堂管理员。 “你自己看看你们做的饭菜!”
韦狂轰滥炸一番,管理员默不作声。 “哪个,哪个说我有问题?”
忽然一声大喊,食堂大厨挤进来。手里紧紧抓着一根擀面杖。 “你再说一遍,我有什么问题?”
韦后退了一步: “我没有说你,我说的是饭菜。”
“饭菜都是我做的。我自己吃了,拉的屎你嚼都嚼不烂。你拉肚子,关我屁事!”
“送我走!”韦对刚下来的老廖说。 “好吧,我送你。”
“我看彭工不来倒是对了。何苦来受罪呢……”
5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韦没完没了。 “停车!” 老廖突然喊。 车子怪叫一声刹住了。
老廖发现了一个人。那个人秃顶,两腮下塌,在庐山早晨一尘不染的阳光下,沿着牯岭街心公园的小道,向子外缓缓走来。 老廖直直地盯着这个离车窗越来越近的人。
不错,是他,是彭工,是那个照片一再在报纸上登过的地质学家。 老廖推开车门,跳出去…… “请问,您是彭工?” “是啊,您是?”
“我是疗养院的。我们昨天中午接到你要来的电话,可把我们找苦了。”
①老廖的两条腿微微发抖。
“哎—呀,”彭工声音喑哑,“抱歉,抱歉!我该主动跟你们联系的。” “您来了就好。” ②老廖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我昨天就上山了,坐旅游车上来的。天快黑了,我想你们都该下班了,不好去麻烦你们。” “您在哪里过夜的呢?” “那里。”
6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彭工回过头,指了指街心公园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一些从山下带着席子和毯子来的露宿者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
“这里真绿,绿得醉人。不像我们那里,坐车跑几天也看不到一点绿色,有时候忽然发现一棵小草,全车的人都要下车来,围着看个半天。”
彭工仰起清瘦枯槁的脸,陶醉地眯着眼睛,两边塌陷的腮帮子翕动着。
“我昨天睡得真好。” “彭工……”
③老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苦了您了!”
“苦?怎么会苦?我喜欢露营,在戈壁滩露营惯了。这里枕的、垫的是这么厚的绿草,享受得很,简直就是奢侈了。” 彭工像儿童一样笑着。
老廖一把从彭工手上拿过行李箱,走向车子,拉开后车门,对里面的韦说:
“跟您商量一下,请您下车来等一等,我把彭工送回疗养院,再来送您下山,行吗? ” 车子里没有回答。
7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前面,碧蓝碧蓝的天空下,雪一样洁白耀眼的庐山瀑布云,正从日照峰那一面翻越过来,波涛汹涌,漫无边际,滚滚而下,淹没了牯岭所有的峰峦、峡谷、树林、溪流、屋舍、楼亭。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彭工的刻画既有虚笔,也有实笔。前面交代老廖读过关于彭工的报道是虚写,彭工出场后则是实写,虚实结合,突出了彭工的形象。
B.小说塑造韦这一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品的主题引向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批判,使主题更深刻,让情节化平淡为生动,吸引读者。 C.坐旅游车上山,露宿街心公园的草地,赞叹公园的草地\"绿得醉人\这些举动与语言显示出彭工对庐山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小说最精彩的笔墨是人物对话,作者利用人物间的对答,展示人物之间的尖锐矛盾,演绎了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跌宕起伏,博人眼球。
5.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老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
陈建强
8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2017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
“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 “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他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次,课前突然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看着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
申泮文说,西南联大和南开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申泮文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从而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倡导恢复了助教制度,开设了一整套研究生课程。这一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于1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他的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 博士、硕士50多位。
申泮文不保守、喜欢“赶时髦”。他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申泮文虽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他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9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常骄傲地说:“我是南开的‘土货’!”1928年,南开大学确定摒弃“全盘照搬西方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土货化”的南开。就是这样一个南开“土货”,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1959年,申泮文响应号召,主动援建并建成山西大学化学系。“”期间,他遭受,但“为国家搞科研出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想方设法让朋友到已关闭的图书馆查资料,将国外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内。77岁那年,申泮文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那段时间,人人们总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而他的“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也成了人尽皆知的“名言”。此时的他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申泮文梦想着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直到90岁还给本科生授课;为了编写最先进的教材,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3000万字的著作,堪称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申泮文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1936年,申泮文就读南开大学。日军全面侵华后,申泮文投笔从戎。淞沪沦陷后,申洋文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于1940年毕业。抗战胜利后,他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10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校史讲座,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完美诠释。
(2017年08月16日16版《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泮文给学生上课从不坐着,也从不迟到,即使刮大风下大雨的恶劣天气也会准时到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称赞。
B.申泮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C.申泮文77岁时虽然罹患癌症,但是他生活很俭朴,就连自行车都是破旧的,还富有热情,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D.抗战胜利以后,申泮文主动承担了将西南联大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到平津,他是结束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三个“那位……走了”,既写出了申泮文伟大且崇高的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与缅怀的情感。 B.申泮文教授从小到大都执力于教育事业,就连90岁高龄了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教师,确实令人很感动 。 C.申泮文一直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却做出了让人仰及的成就,据此可知,现在的出国潮对青年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11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D.申泮文经常所说的“我是南开的‘土货’”一语既体现了南开大学在当时的办学模式,又形象地写出了申泮文的自信与自豪之感。 E.文章写申泮文的经历就是围绕着教育、科研这个旋律来进行的,而对于其它事情几乎没写,由此可见,申泮文的人生比较单纯。 9.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申泮文是怎样完美诠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渊,字几道,熙州人,善骑射。应募击夏国,屡有功,累迁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诸羌入寇,渊奋击,大破之,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砦,坐法免。
宣和三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贼将据钱塘,势张甚。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世忠如其言,贼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遂围而平之。授阁门宣赞舍人、权京畿提举保甲兼权提点刑狱公事。 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靖康元年,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勤王兵屯雍丘,以渊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渊至汴都,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相公。”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渊恸哭宣教。康王即皇帝位,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时群盗蜂起,以
12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渊为制置使平杭贼,所向皆捷。期年,群盗略尽,迁响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扬州,帝欲如镇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请。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议遂决。
先是,统制官苗傅自负世将,以渊骤用,颇觖望;刘正彦尝招巨盗丁进,亦以赏薄怨渊。而内侍康履颇用事,及渊入枢府,傅、正彦愈不平。俟渊入朝,伏兵杀之,并杀康履,渊时年五十三。
初,帝在南京,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帝辍所御紫茸茵以赐。赠开府仪同三司,官其子孙八人,谥襄愍,子倚。
(节选自《宋史·王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 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B.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C.继从延庆攻契丹/ 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 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D.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 壁卢沟南/ 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 战败/为敌所获/ 已而逃归/ 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
13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靖康这个年号一共两年,其间发生了“靖康之难”。 B.勤王,指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C.汴都,指现在的河南开封,北宋设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即今开封,西京即今洛阳。
D.紫袍,古代指亲王及三品以上的官服。还包括绯袍、绿袍、青袍,并配有金银鱼袋,系于带上,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高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渊能征善战,屡建奇功。攻击夏国,大败诸羌,讨伐方腊,进攻契丹,数次征战,皆因战功而升迁。
B.王渊颇有智谋,审时度势。他根据敌军心理而精心部署,平定方腊;金兵入侵,只有他能陈诉利弊,劝君主放弃逃往镇江的想法而逃到钱塘,可据险自保。
C.王渊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张邦昌谋反,他来到都城,恸哭劝导张邦昌;康王即位后,他跟从随侍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
D.王渊轻财好义,清廉简朴。生病时,皇帝派人探视,发现他家中竟然连帷帐床席也没有,就把自己的紫茸席赏赐给他。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 (2)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诗中女子容颜憔悴衰老。
(2).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的赞誉和责难。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面选项,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你惦记着我,我就很感激了,还带了这么多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B.你们有没有《长日留痕》一书, 有,叫店主亲自给我送来;没有,立即告诉我。
C.您大可不必客气,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如果还有事需要服务,我一定尽力。
D.我左思右想,觉得即使请求他帮这个忙,他也未必答应,我还是免开尊口吧。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16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A.近期,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认为“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智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B.在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C.从2013年1月1日零时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正式实施。新规加强了对闯信号灯行为的处罚力度,但很多司机对“闯黄灯罚六分”的规定引起了疑问。
D.一年来,从推进司法改革,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出台深化科技改革实施方案,到深化国防和改革,一大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纷纷涌现。
19.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②2017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畲族歌舞及闽剧进校园活动在华夏科技大学举行,将传统戏曲以朝歌夜弦的形式展示于学子眼前。
③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关注自然和生活,缺少真情实感,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的新奇,作文成为无关痛痒的官样文章,没有实际意义。 ④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发掘“找寻”的内在动力,使作者和广大读者如胶似漆,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
17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⑤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7.26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完美收官,赵薇侃侃而谈,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
⑥中国女留学生江歌被杀一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判处被告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A.②⑤⑥ B.①③⑥ C.①②④ D. ③④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情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①__________。当前,最重要的是培养“之思想,健全之人格”的人才,我们除了重视文化课的教育之外,②__________,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③__________,切实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担当的年青一代,支撑起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21.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不超过30字) (2).简述漫画的寓意: _______(不超过50字)
18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人居住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门一关自成一统;古人居住的是瓦房小巷,端个碗能尝百家饭。今人驾着轿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高速路上;古人驾着马车优哉游哉地欣赏着沿途风光。今人主张的是想笑就笑、想唱就唱的奔放情怀;古人钟情的是欲语还休、无语凝噎的含蓄之美……
对于古今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选好角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
1.B; 2.B; 3.C
解析:1.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能算“巧”,扩大范围。
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
19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2.“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4.A;
5.①没有接到彭工,老廖内心不安,生怕受到责怪。②彭工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向他道欲,老廖心里很是感激。③坐旅游车,露宿草地,全是为他人着想;工作环晚艰苦,清瘦枯搞,则是为国奉献;彭工的高尚人格让老廖心生敬意。
6.①结构安排方面:呼应题目。②人物塑造方面:反衬韦的丑陋用瀑布云的洁白衬托彭工的高尚,反衬韦的」n}}效果方面: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7.D; 8.AD;
9.①允公允能:公,大公,指要有爱国心;能,指要有才能。日新月异:指与时俱进,有强烈进取精神,要走在时代的前列。
②申泮文具有爱国精神,抗战期间,投笔从戎;搞教育,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办讲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致力于教研、科研,一生出版了3000余万字的著作,有杰出的教育才能与科研能力,成果斐然。
20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④与时俱进,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解析:7.不是主动承担,而是“受命”;且“他是结東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错误,根据文中“申泮文和同伴一起押运公物到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句号”的信息,可知申泮文不是结東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人。
8.B项“从小到大”分析有误,参加教育工作之前不能说致力于教育事业;且“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教师”范围也不当,文中只有“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没有写在所有的教师中。
C项“现在的出国潮对青年们的成长是不利的”错误,申泮文是当时环境所决定的,并不能推导出青年们出国对其人生成长就不利。 E项“围绕着教育、科研这个旋律来进行的”分析不当,还有“爱国”;且根据文中信息来看,申泮文经历了战乱,投笔从戎过,也在“”中受过等,不能说他的人生单纯。 10.B; 11.D; 12.A;
13.(1)王渊告诉小校尉韩世忠说:“敌人认为我们远道而来,一定会轻视我们,明天你迎战后假装逃跑。”
(2)第二年,张邦昌超越臣子的本分自立为王,康王赶到济州,命令王渊率领三千人入城,保卫宗庙。
21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解析:不是所有的官服都配有鱼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
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青袍,无鱼袋。“皆因战功而升迁”不当,进攻契丹时“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后“以出塞迁武功大夫”,升职的原因是出塞有功而非作战立功。 【参考译文】
王渊,字几道,是熙州人,擅长骑马射箭。应朝廷的招募,进攻西夏国,屡有战功,多次升迁任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几支羌族敌人入侵,王渊奋力反击,大败敌军,调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管临宗砦,触犯法律被免职。
宣和三年,刘延庆讨伐方腊,让王渊担任先锋。敌人将要占据钱塘,气焰特别嚣张。王渊告诉小校尉韩世忠说:“敌人认为我们远道而来,一定会轻视我们,明天你迎战后假装逃跑。我率领强健有力的弓弩手埋伏在数百步以外,一定会获胜。”韩世忠按照他的话,敌人果然追击,埋伏的弓弩手突然发射,敌人应着弓弦声而倒下了,于是包围并平定了敌军。授予阁门宣赞舍人的职位,暂时代理京畿提举保甲兼暂代提点刑狱公事。
继续跟着刘延庆攻打契丹,重兵驻扎在卢沟以南,刘延庆派王渊等一千人保护粮道,战败被敌人抓获。不久逃跑回来,仍然凭借出塞有功升任武功大夫。靖康元年,金人攻打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率领支援皇帝的救兵驻扎在雍丘,任命王渊为先锋,不久率领所管理的归顺康王府。第二年,张邦昌超越本分自立为王,康王到了济州,命令王渊率领三千人入城保卫宗庙。王渊到了都城,穿着朝服来见张邦昌,进来拜见说:“参见老宰相。”张邦昌才换了紫色的官袍请他到政
22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事堂,王渊恸哭劝说。之后康王即皇帝位(南宋高宗赵构),命王渊为都统制,王渊跟从随侍着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当时成群的盗贼蜂拥而起,任命王渊为制置使平定杭州的乱贼,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一整年,盗贼几乎消灭干净了,迁任响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打扬州,皇帝想要到镇江来援助江北,群臣也坚决请求(去镇江)。王渊单独说:“镇江只可以挡住一面,如果金人先占据姑苏,将怎么办呢?不如钱塘有大江的险要地势。”商议于是决定(去钱塘)。
在这之前,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认为王渊是突然得到重用,十分不满怨恨;刘正彦曾招降了大盗丁进,也因为奖赏微薄而怨恨王渊。而内侍官康履独揽大权,等到王渊进入枢府,他们更加觉得不平。等王渊进入朝廷,埋伏兵力杀了他,一同杀了康履。王渊当时五十三岁。
当初,皇帝在南京听说王渊病了,派遣中使曾泽探望王渊。曾泽回来,说:“王渊连帷帐和床席子都没有。”皇帝把自己的紫茸席来赐给王渊。赠开封府仪同三司,让他的子孙八人做官。谥号“襄愍”,儿子承袭。 14、BE;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23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6.答案:(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7.答案:C
解析:A.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B.语气生硬
D 免开尊口请对方不要开口的客气话,有时又带有讽刺意味 18.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出现”缺少宾语中心语;B项介词位置不当,“在”应放在“屠呦呦”后面;C项搭配不当,“加强……力度”不搭配,且结构混乱,应改为“很多司机对闯黄灯罚六分的规定产生了疑问”或“闯黄灯罚六分的规定引起了很多司机的疑问”。 19.答案:C
解析: 解析 ①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皆金玉珠贝.此处宜用“雪泥鸿爪”. ②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
24 / 25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期周测试题(第一周)(含解析)
轻歌曼舞之中。望文生义。③官样文章: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使用正确。④如胶似漆,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对象误用。⑤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使用正确。⑥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使用正确。
20.答案: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更要重视对青少年情商的教育; 更要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由第一空前句“不是一朝一夕”可联想到“尚要继续努力”,故第一空可从这个角度组织答案;从本段文字论述的“情商”的内容和第二空前句“除了……”可得出,第二空应从“重视青少年的情商教育”角度组织答案;第三空联系后文“社会责任感”等内容,可从“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角度组织答案。
21.答案:(1).一名男子眼睛盯着手机,手拄拐杖,在盲道上行走。 (2).眼睛用来看手机而不看脚下的路,讽刺现代社会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不脚踏实地走脚下路的人。
解析:先弄清画面主体,由“一个男子”,“手机”,“拐杖”,“盲道”,“眼睛”等关键词组成,再描述画面内容。寓意结合现代年轻人对于手机沉迷的现象阐述。 22.答案:略
25 /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