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1114罗处修稿)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1114罗处修稿)

来源:九壹网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

【摘要】2013年湖南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学科满分是90分。考生平均得分为54.70分,得分率为60.78%。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加大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理解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

从生物知识结构看,2013年生物试卷考查的知识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数据反映了考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及核心概念掌握得比较好,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比较强,也反映了湖南的生物老师们在执行新课程标准、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对考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考生对生物学专业术语、核心概念掌握不牢,答题不规范;部分考生生物学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够,不会将易混淆的生物类群、生物的基本结构和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研究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考生加强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做好答题指导。

【关键词】高考生物学科 考生水平评价 教学建议

一、对考生水平的总体评价

参加2013年湖南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生为180586名,删除8名无效考生数据,课题组对180578名有效考生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013年湖南省所用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是全国新课程卷I,生物学科试题的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6道,共36分;非选择题又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其中必考题4道,共39分;选考题2道即第39题和第40题,每道15分,考生从中任选一道题做答。

1、考生生物成总体分析

2013年全省理科考生的生物整体成绩统计如下,对比2012年全省理科考生的整体成绩,更能说明今年理科考生的实际水平。

表1 2012、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学科成绩数据对比

年份 人数 满分值 2012 172714 90 2013 180578 90 平均分 最高分 得分率 标准差 差异鉴指数 59.17 90 65.75% 15.05 0.23 0.26 1.72 54.70 90 60.78% 13.50 0.28 0.30 0.94 优率% 秀良好率% 及格率% 低分率% 系数 别15.96 9.28 52.54 48.78 29.78 41.00

执笔人:汪训贤/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湖南新田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科研处主任。

1

图1 生物总分分布柱形图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学科平均分为54.70,得分率为60.78%,考生在50-69分数段得分比较集中。差异系数为0.28,数值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小于物理学科的0.48和化学学科的0.41,说明全省考生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生物学科成绩的离散程度最小,学生成绩更集中。鉴别指数为0.30,表示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良好。

图2 2013、2012年高考全省生物总分分布曲线图

从图2可见,2013年全省理科考生的生物平均分54.70<中数57.00<众数61.60,峰度为0.05,偏度为-0.68,说明全省考生围绕及格水平形成了一个略呈负偏态的单峰分布,从图形上来看,处于平均分右侧的考生居多;而2012年全省理科考生生物平均分59.17<中数61<众数.65,峰度为0.49,偏度为-0.77,呈负偏态现象更大,说明2012年的考生中,有更多的考生得分高于平均分。

此外,还可发现今年的生物总分分布曲线,比较接近于正态分布,再结合表1和表2的对比,可发现今年的生物试题的平均分和得分率比去年分别下降了4.47分和4.97%,而标准差则上升了1.55。由此可以得出2013年全省生物高考成绩比2012年更能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只有生物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才能考出高分,也就是说今年的生物高考试题,具有更强的选拔功能。

2、考生水平对比分析

按照学校性质,将考生分成“示范性高中考生”和“非示范性高中考生”两种类型,分

2

别统计两类学校考生的各项指标,并作对比分析。

表2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成绩学校分类对比分析表

分类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得分率% 60.78 65.31 56.98

标准差

差异系数

全省 示范 非示范

180578 82305 98273

90 90

0 0 0

54.70 58.77 51.28

15.05 13.21 15.

0.28 0.22 0.30

表3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成绩人数分布表 分 数 段 90 人 数 3 百分比% 0 1.31 全省 累计 人数 3 2361 26563 79126 121424 149931 167342 176377 179839 180578 累计百分比% 0 1.31 人 数 3 1624 示范性 百 分 比% 0 1.97 累计人数 3 1627 累计百分比% 0 1.98 0 734 9267 人数 非示范性 百分比% 0 0.75 9.43 累计人数 0 734 累计百分比% 0 0.75 80- 2358 70-79 24202 13.40 60-69 52563 29.11 50-59 42298 23.42 40-49 28507 15.79 30-39 17411 20-29 9035 10-19 3462 0-9 739 9. 5.00 1.92 0.41 14.71 14935 18.15 16562 20.12 10001 10.18 43.82 28338 34.43 44900 54.55 24225 24.65 34226 34.83 67.24 19241 23.38 141 77.93 23057 23.46 57283 58.29 83.03 10461 12.71 74602 90. 18046 18.36 75329 76.65 92.67 97.67 99.59 100 4902 2060 633 108 5.96 2.50 0.77 0.13 79504 96.60 12509 12.73 87838 .38 815 99.10 82197 99.87 82305 100 6975 2829 631 7.10 2.88 0. 94813 96.48 972 99.36 98273 100 表2和表3的数据显示,示范性高中考生与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生物平均分分别为58.77和51.28,相差7.49分;得分率分别为65.31%和56.98%,相差8.33个百分点;3个满分90分的考生,都出自示范性高中,80分~分段,示范性高中人数1624人,占全省示范性高中考生的1.97%,非示范性高中只有734人,占全省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0.75%。这些数据说明,示范性高中考生的表现整体好于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示范性高中的差异系数是0.22,非示范性高中的差异系数是0.30,这表明,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个体间差距较明显,生物学科水平的离散程度稍大。

二、从试题结构数据分析考生水平

(一)从试题的能力结构分析考生水平

表4 能力考查内容分布及数据统计分析

能力组块 理解能力 获取 信息分类 题号 1,2,3,30, 31⑴,32 39⑷ 4,29⑵ 最大值 37 4 9 最小值 0 0 0 平均分 得分率 % 68.15 51.73 58.70 标准差 7.40 1.56 2. 差异系数 0.29 0.75 0.55 鉴别指数 0.38 0.41 0.34 必做 选做 必做 25.21 2.07 5.28 3

能力 实验 与探 究能力 综合 运用能力 必做 选做 5,29⑶ 40 10 15 0 0 6.79 9.54 67.88 63.59 2.40 3.58 0.35 0.38 0.27 0.41 选做 39⑴,39⑶ 11 0 7.51 68.24 3.14 0.42 0.43 必做 6,29⑴,31⑵ 19 0 7.86 41.37 4.35 0.55 0.34

从表4可以看出,必做题的四种能力的得分率分别为68.15%、58.7%、41.37%、67.88%,其中以理解能力得分率最高,其次是综合运用,而以实验与探究能力最低。选做题考查了理解、实验与探究、综合运用三种能力,得分率分别为51.73%、68.24%、63.59%。表4数据据反映出考生的四项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获取信息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上述能力的培养。

1.考生理解能力水平评析

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必做部分有第1,2,3,30,31⑴)和32题,选做部分为39⑷题。

表5 理解能力组块总分分析表 分类 必做 [1,2,3,30,31⑴, 32] 选做 39⑷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180578 82305 98273 71351 29113 42238 最大值 37 37 37 4 4 4 最小值 0 0 0 0 0 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差异鉴别系数 指数 25.21 68.15 7.40 0.29 0.38 26.96 72.88 6.58 0.24 0.32 23.75 .18 7.72 0.33 0.41 2.07 51.73 1.56 0.75 0.41 2.33 1. 58.21 1.53 0.66 0.32 47.26 1.56 0.83 0.46 从表5可以看出,必做部分总体得分率为68.15%,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8.7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29,表明全省考生理解能力测试成绩离散程度不大,学生成绩相对较集中;鉴别指数为0.38,则表示试题对考生在理解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良好。选做部分总体得分率为51.73%,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10.95个百分点。从差异系数来看,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成绩更分散;鉴别指数方面,非示范性高中考生比示范性高中考生大,表明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成绩在理解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更好。

理解能力是四种能力的基础。非示范性高中考生在理解能力方面与示范性高中考生有较大的差距。这一结果表明,示范性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理解能力水平相对较高。

2.考生获取信息能力水平评析

考查获取信息能力的试题由两道,即第4、29⑵题。

表6 获取信息能力组块总分分析表 分类 必做 [4,29⑵]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180578 82305 98273 最大值 9 9 9 最小值 0 0 0 平均分 5.28 5.60 5.02 得分率 标准% 差 58.70 62.18 55.78 2. 2.71 3.02 差异系数 0.55 0.48 0.60 鉴别指数 0.34 0.31 0.36 4

从表6可以看出,获取信息部分总体得分率为58.7%,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6.4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55,说明全省考生获取信息能力测试成绩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34,表明考生的成绩在获取信息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良好。

获取信息能力通常是通过新情景、新材料等素材,使考生联想与之相联系的生物学原理、方法,从而进行针对性回答。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表、坐标曲线等资料),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和选择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

3.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水平评析

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试题有第6、29⑴、31⑵、39四道。

表7 实验与探究能力组块总分分析表

分类 必做 [6,29⑴ ,31⑵] 选做 [39⑴,39⑶]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180578 82305 98273 71351 29113 42238 最大值 19 19 19 11 11 11 最小值 0 0 0 0 0 0 平均分 8.58 7.25 8.40 6. 得分率% 标准差 差异鉴别系数 指数 7.86 41.37 4.35 0.55 0.34 45.18 4.32 0.50 0.33 38.17 4.27 0.59 0.33 76.37 2.59 0.31 0.31 62. 3.32 0.48 0.49 7.51 68.24 3.14 0.42 0.43 从表7可以看出,必做部分的实验与探究能力总体得分率为 41.37%,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7.01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55,说明全省考生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测试中的成绩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34,表明考生的成绩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良好。选做部分的得分率为68.24%,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13.73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42,说明全省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测试成绩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43,表明考生的成绩在实验与探究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很好,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更具有鉴别力,总分高的考生生物分数也高。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要求的核心能力。该部分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考生对科学实验结果的记忆,缺乏对科学发现历程的分析,忽视对考生科学探究思想的培养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实验素材的内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4.考生综合运用能力水平评析

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有第5、29⑶、40题三道题。

表8 综合运用能力组块总分分析表

分类 必做 [5,29⑶] 选做 [40]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180578 82305 98273 109227 53192 56035 最大值 10 10 10 15 15 15 最小值 0 0 0 0 0 0 平均分 7.17 6.47 得分率% 标准差 差异鉴别系数 指数 6.79 67.88 2.40 0.35 0.27 71.72 2.08 0.29 0.21 .67 2.60 0.40 0.31 9.54 63.59 3.58 0.38 0.41 10.31 68.73 3.26 0.32 0.34 8.81 58.71 3.72 0.42 0.43 从表8可以看出,必做部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分率为67.88%,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7.05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35,表明全省考生综合运用能力测试成绩离散程度不

5

大,考生成绩比较集中;鉴别指数为0.27,说明考生的成绩在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尚可。选做题得分率为63.59%,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10.02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38,与必做部分相似;鉴别指数为0.41,表明考生成绩在综合运用能力测试方面的成绩离散程度较大;鉴别指数为0.27,表明考生的成绩在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区分功能尚可。

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这部分的考查,更能彰显高考的选拔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针对各能力层次的考生因材施教,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从试题的知识结构分析考生水平

2013年生物试卷考查的知识内容涵盖了三个必修模块和二个选修模块。考查内容及分值见表9。

表9 生物考查内容分布 考试范知识点 题号 分值 围 细胞的增殖 2 6 分子与细胞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测定生物组织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糖、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胰岛素和葡萄糖的运输方式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种群数量变化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胰岛素的作用靶细胞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3 29⑴ 29⑵ 29⑶ 30⑴ 1 6 31⑴ 31⑵ 4 5 30⑵ 30⑶ 32 39⑴ 39⑵ 39⑶ 39⑷ 40⑴ 40⑵ 40⑶ 得分 率% 6 4 3 4 2 6 6 3 9 6 6 5 3 6 8 3 4 6 6 3 15 15 26 24 25 术生实物践技科现技代专生题物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产生特定产物 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产生特定产物 基因工程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蛋白质工程 胚胎工程 表10 生物知识考查分析表 人数 180578 180578 180578 71351 最大 最小 平均 值 值 分 25 24 26 15 0 0 0 0 标准 差异 鉴别 差 系数 指数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 生物技术实践

15.79 63.17 4.97 0.31 0.34 10.22 42.58 5.38 0.53 0.36 19.13 73.59 5.46 0.29 0.35 9.58 63.84 4.08 0.43 0.43 6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09227 15 0 9.54 63.59 3.58 0.38 0.41 从表10可以看出,必修部分三个模块所占分值几乎相同,得分率最高的是稳态与环境,反映了考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到位,教学效果比较明显。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又是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考生总体得分率为42.58%,是考查的知识内容中得分率最低的。这部分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较强,难度大,相对比较抽象,考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部分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

选修部分的二个模块中,做选修一的考生有71351人,占全省考生数的39.51%;做选修三的考生有109227人,占全省考生数的60.49%。选修一得分率为63.84%,选修三得分率为63.59%,两者得分率相近,差别不大。鉴别指数都大于0.40,表明全省考生的成绩在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二个选修模块的区分功能好。

1.分子与细胞部分考生水平与教学评析

包括客观题第2、3题,主观题第29题、第30⑴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关于细胞的增殖(含有丝和减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糖和脂质的种类及作用、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等内容。

表11 分子与细胞组块总分分析表 最大 最小 得分标准 差异 鉴别 对比组 人数 平均分 值 值 率% 差 系数 指数 全省 180578 25 0 15.79 63.17 4.97 0.31 0.34 示范 82305 25 0 16.77 67.09 4.52 0.27 0.29 非示范 98273 25 0 14.97 59. 5.18 0.35 0.36 从表11可以看出,考生总体得分率为63.17%,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得分率高出8.2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31,说明全省考生分子与细胞组块测试成绩差异小,鉴别指数为0.34,说明考生的成绩在分子与细胞方面的区分功能良好。

⑴ 客观题考生水平评价

表12 分子与细胞组块客观题第2、3题选项分析比 题号 选项 人数 比率(%) 学科平均 题号 选项 人数 比率(%) 学科平均 A 22577 12.50 44.06 A 2286 1.27 31.42 B 15101 8.36 40.75 B 5957 3.30 33.83 **C 127833 70.79 59.42 C 161636 .51 57.07 2 3 D 14833 8.21 44.81 D 10558 5.85 35.76 未选(或未选(或234 0.13 28.52 141 0.08 16.02 多选) 多选) 注:学科平均是指选该选项考生的生物平均成绩。

从表12可以看出,第2题错选项中,错选率高达29.21%,说明考生对有丝和减数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的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牢固。第3题的错选率只有10.49%,表明考生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掌握较好。

两个选择题中,选正确选项的考生,学科平均成绩均高于选错误选项考生的学科平均成绩,说明考生的生物成绩与选对该项呈正相关。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于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如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基本知识(如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⑵主观题考生水平评价

第29题考查了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变化等综合知识。

7

表13 分子与细胞组块第29题总分得分情况分析

最大值 全 省 180578 11.00 示范性 82305 11.00 非示范性 98273 11.00 对比组 人数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5.17 5.51 4.90 得分率% 47.04 50.05 44.51 标准差 2.32 2.19 2.38 差异系数 0.45 0.40 0.49 鉴别指数 0.26 0.22 0.27

从表13可以看出,总体得分率为47.04%,差异系数为0.45,说明全省考生在本题的成绩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26,表明考生的成绩在该题的区分功能尚好。

表14 《分子与细胞》模块第30⑴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人数 最大值 2.00 2.00 2.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1.00 1.15 0.88 得分率% 50.08 57.38 43.96 标准差 0.76 0.73 0.77 差异系数 0.76 0. 0.88 鉴别指数 0.49 0.39 0.52 全省 180578 示范性 82305 非示范性 98273 从表14可以看出,第30⑴考查胰岛素的释放和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本小题得分率为50.08%,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13.42个百分点。差异系数0.76,说明全省考生在本小题中的成绩离散程度较大,考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都在0.49左右,说明本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很好。

从主观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生在利用文字、图表资料获取信息来解答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考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使考生学会鉴别、选择题目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

2.遗传和进化部分考生水平与教学评析

考查遗传与进化内容的题目是第1、6、31题,主要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

表15 遗传与进化组块总分分析表 最大 最小 平均得分标准 差异 鉴别 对比组 人数 值 值 分 率% 差 系数 指数 全省 180578 24 0 10.22 42.58 5.38 0.53 0.36 示范 82305 24 0 11.13 46.36 5.33 0.48 0.36 非示范 98273 24 0 9.46 39.41 5.30 0.56 0.35 从表15可以看出,总体得分率为42.58%,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6.95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53,说明全省考生遗传与进化组块成绩离散程度较大,考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36,说明考生的成绩在遗传与进化组块的区分功能良好。

(1)客观题考生水平评价

客观题第1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包括转录和翻译的场所、mRNA和tRNA的特点和功能等知识。

表16 《遗传与进化》模块第1、6题各选项比较 题号 选项 人数 比率(%) 学科 平均 题号 选项 *人数 比率(%) 学科 平均 A 12261 6.79 43.17 A 99317 55.00 60.34 B 14882 8.24 42.24 B 31233 17.30 48.40 C 15765 8.73 39.8 C 28135 15.58 48.68 1 6 *D 137527 76.16 58.93 D 21655 11.99 45.97 未选(或多143 0.08 18.52 未选(或多238 0.13 30.56 选) 选) 从表16可以看出,两个选择题中,选正确选项的考生,学科平均成绩均高于选错误选 8

项考生的学科平均成绩,说明考生的生物成绩与选对该项呈正相关。

表17 第1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人数 全省 180578 示范性 82305 非示范性 98273 最大值 6.00 6.00 6.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4.57 76.16 2.56 4.84 80.72 2.37 4.34 72.34 2.68 差异系数 0.56 0.49 0.62 鉴别指数 0.48 0.43 0.49 从表17可以看出,该题得分率为76.16%,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8.38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56,说明全省考生本题成绩离散程度大,考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48,说明本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好。

客观题第6题,考查学生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的理解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实验思想对生物学事实进行验证和分析的实验探究能力。

表18 第6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人数 最大值 6.00 6.00 6.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3.30 3.53 3.11 得分率% 55.00 58.83 51.79 标准差 2.98 2.95 3.00 差异系数 0.90 0.84 0.96 鉴别指数 0.48 0.46 0.47 全 省 180578 示范性 82305 非示范性 98273 从表18可以看出,本题得分率为55%,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7.04年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90,说明全省考生在该题成绩离散程度大,考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48,说明考生的成绩在第6题的区分功能好。

从客观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对经典的遗传学发展史、经典的遗传定律、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与育种等知识的教学力度。

⑵主观题考生水平评价

第31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能力和杂交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能力。

表19 第31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最大值 180578 12.00 82305 12.00 98273 12.00 人数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2.35 2.75 2.01 得分率% 19.58 22.94 16.76 标准差 2.84 3.08 2.58 差异系数 1.21 1.12 1.28 鉴别指数 0.25 0.28 0.22 从表19可以看出,本题得分率只有19.58%,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6.18个百分点。鉴别指数为0.25,表明该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一般。本题是今年高考生物试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

表20 第31题抽样情况

(1) (2)-① (2)-② 1 2 2 1 2 1 2 1 得分率% 24.50 23.04 9.8 22.54 13.73 25.98 20.58 21.08 未做比例% 17.92 27.94 38.72 71.07 60.78 60.78 63.72 66.66 从表20可以看出,各小问的得分率均较低,最高为25.98%,最低只有9.8%。对第31题进行的抽样调查也显示,考生的空白答案很多,有的空甚至多达71.07%。这一方面反映了考生对遗传知识的学习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有漏洞,在以后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加强。

本题的主要错误有:一是推理失误,将8对基因的显性纯合子答成杂合子,如AaBbCcDdEeFfGgHh等;还有的只写成8个单基因,如ABCDEFGH等;甚至写成了伴性遗传,如“XAXAYBYB”等。二是实验设计思路混乱,如答成“通过杂交来确定是否为新基因突变造成的”;或实验设计的目的模糊,选择杂交的亲本错误或笼统地叙述,如“用该白花植株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颜色”;或实验结论错误等。

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全面,要注重方法和原理的指导,要关注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过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稳态与环境部分考生水平与教学评析

考查稳态与环境的题目是第4、5、30⑵、30⑶、32题。

表21 稳态与环境组块总分分析表 最大 最小 平均得分标准 差异 鉴别 对比组 人数 值 值 分 率% 差 系数 指数 全省 180578 26 0 19.13 73.59 5.46 0.29 0.35 示范 82305 26 0 20.42 78.53 4.67 0.23 0.27 非示范 98273 26 0 18.05 69.44 5.84 0.32 0.40 从表21可以看出,总体得分率为73.59%,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9.09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29,说明全省考生本题的成绩差异小;鉴别指数为0.35,表明本题对考生的成绩区分功能良好。

⑴客观题考生水平评价

客观题第4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5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等综合运用能力。

表22 稳态与环境模块客观题得分分组统计

题号 对比组 平均分 得分率% 题号 对比组 平均分 得分率% 全省 4.56 75.93 全省 5.23 87.17 G1 2.09 34.90 G1 3.12 51.97 G2 3.60 60.00 G2 4.85 80.76 G3 4.37 72.84 G3 5.35 .09 4 5 G4 4.88 81.31 G4 5.63 93. G5 5.36 .31 G5 5.79 96.58 G6 5.68 94.67 G6 5.90 98.36 G7 5.91 98.44 G7 5.97 99.55 从表22可以看出, 7组考生(G1~G7)在第4、5题的平均分、得分率均呈递增趋势。

表23 稳态与环境组块第4、5题各选项比较 题号 选项 人数 比率(%) 学科平均 题号 选项 人数 比率(%) 学科平均 A 5634 3.12 33.83 A 2158 1.20 33.51 B 16788 9.30 40.60 B 13163 7.29 37.11 *C 20842 11.54 44.44 C 157410 87.17 57.39 4 5 *D 137104 75.93 58. D 7659 4.24 36.38 未选(或210 0.12 23.71 未选(或188 0.10 20.23 多选) 多选) 从表23可以看出,两个选择题中,选正确选项的考生,学科平均成绩均高于选错误选项考生的学科平均成绩,说明考生的生物成绩与选对该项呈正相关。

表24 第4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最大值 180578 6.00 82305 6.00 98273 6.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4.56 75.93 2.57 4.87 81.20 2.34 4.29 71.51 2.71 差异系数 0.56 0.48 0.63 鉴别指数 0.45 0.38 0.49 从表24可以看出,客观题第4题得分率为75.93%,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9.69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56,说明全省考生本题的能力测试成绩离散程度大,考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45,表明本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好。

10

表25 第5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最大值 180578 6.00 82305 6.00 98273 6.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5.23 5.48 5.02 得分率% 87.17 91.31 83.70 标准差 2.01 1.69 2.22 差异系数 0.38 0.31 0.44 鉴别指数 0.29 0.20 0.35 从表25可以看出,客观题第5题的得分率为87.17%,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7.61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 0.38,说明全省考生本小题成绩差异小;鉴别指数为0.29,表明该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尚可。

(2)主观题考生水平评价

主观题中第30⑵、30⑶题考查神经体液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包括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其中,第30⑵题考查的是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机理。

表26 30⑵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最大值 最小值 180578 5.00 0.00 82305 5.00 0.00 98273 5.00 0.0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2. 57.85 1.84 3.19 63.87 1.75 2. 52.80 1.87 差异系数 0. 0.55 0.71 鉴别指数 0.44 0.35 0.49 从表26可以看出,该小题得分率为57.85%,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11.07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说明全省考生本题的测试成绩离散程度大,考生成绩分散;鉴别指数为0.44,说明该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好。

本小题的错误有:作答不仔细,如将“胰岛素”误作了“胰岛”;答非所问,将载体的数量增加的意义答成了载体数量增加的原因,如“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为主动运输,需载体,载体数量增加,运输速率增加”等。

第30⑶题包括了⑶、⑷两小题共二个空。考查的知识包括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和餐后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过程。

表27 30⑶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全省 示范性 非示范性 人数 最大值 180578 3.00 82305 3.00 98273 3.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2.17 72.43 0.98 2.33 77.76 0. 2.04 67.96 1.02 差异系数 鉴别指数 0.45 0.35 0.38 0.29 0.50 0.38 从表27可以看出,得分率为72.43%,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9.8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45,说明全省考生本题的测试成绩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35,说明该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尚可。

本小题的错误主要出现在第二空,常见的有:①表述不准确,把“先升高,后降低”写成“增加后,再稳定”等;用词不规范,如将浓度的变化写成“从浓到稀”等;③画蛇添足,如“先增加再降低,最后到零”。

第32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及群落演替等相关的知识。

表28 第32题得分情况比较 对比组 人数 最大值 全省 180578 6.00 示范性 82305 6.00 非示范性 98273 6.00 最小值 0.00 0.00 0.0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4.28 71.36 1.32 4.54 75.69 1.14 4.06 67.73 1.42 差异系数 0.31 0.25 0.35 鉴别指数 0.24 0.17 0.29 从表28可以看出本题得分率为71.36%,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7.96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31,说明全省考生本题的测试成绩差异小;鉴别指数为0.24,表明该题对考生成绩的区分功能尚可。

本题的主要错误有:审题不清,如把“土壤条件”,答成具体的“营养”、“气候”等;顺序答反,如把“草丛”和“常绿阔叶林”的顺序答成“常绿阔叶林”和“草丛”。

11

从以上答题情况可知,考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在稳态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准确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或判断。

4.生物技术实践部分考生水平与教学评析

第39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及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产生特定产物的相关知识。

表29 生物技术实践组块总分分析表 生物技 术实践 对比组 全省 示范 非示范 人数 71351 29113 42238 最大值 15 15 15 最小值 0 0 0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9.58 10.73 8.78 63.84 71.52 58.54 4.08 3.41 4.31 差异系数 0.43 0.32 0.49 鉴别指数 0.43 0.31 0.48 从表29可以看出,得分率为63.84%,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12.98个百分点。差异系数为0.43,说明全省考生“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测试成绩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较分散;鉴别指数为0.43,说明本题对考生的成绩区分功能很好。

本题的错误主要有:答错题序或自行增加题序;答题不规范,如把“无氧呼吸”答成“无氧”或“发酵”;审题不仔细,如把盐水需煮沸的目的答成“杀死泡菜里的微生物”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有关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微生物发酵技术等实验技能的教学,同时还要对考生进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指导。

5.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部分考生水平与教学评析

第40题考查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3个小专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教材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

表30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组块总分分析表

得分对比组 人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差异系数 鉴别指数 率% 全省 109227 15 0 9.54 63.59 3.58 0.38 0.41 示范 53192 15 0 10.31 68.73 3.26 0.32 0.34 非示范 56035 15 0 8.81 58.71 3.72 0.42 0.43 从表30可以看出,得分率为63.59%,示范性高中比非示范性高中高出10.02个百分点。差异系数0.38,说明全省考生在“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成绩差异小;鉴别指数0.41,表明本题对考生的成绩区分功能好。

本题常见错误有:审题不清,如把农杆菌的作用答成了“使目的基因得到表达”、“让Ti质粒进入受体细胞”等;语言不规范,如“受孕体”、“供卵体”、“体”;错别字多,如“显微注射法”写成“显徽”、“注设”;“导入”写成“倒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现代生物科技前沿,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并以这些成就为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现代生物科技的原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学习,从而建立起科学探究的思想。

三、从典型试题分析考生水平

2013年湖南省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部分的一些试题,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是中学生物教学很好的参考范例。课题组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选取了三道典型试题(第6、29、31题),择要分析了考生的答题情况,并对试题进行了适当的评析。

(一)客观题考生水平评析

【例1】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12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孟德尔验证实验所要注意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该题的巧妙之处就是所设的陷阱非常隐蔽。供选的A项“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题干“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给考生留下的印象应该是“纯合子”,因为在中学教材中介绍的孟德尔所选用的材料是豌豆,其特点是“自花受粉、闭花受精”,用于杂交实验的豌豆亲本的的确确是纯合子。但亲本杂交得到F1后,F1的基因型是杂合子,该杂合子可以自交得到3:1的性状分离比;或该杂合子被测交后得到1:1的性状分离比,都可以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因此,“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非“得出正确实验结论”非要不可的,故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C错误;如果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故D错误。

【考生评析】如前所述,该题的平均得分为3.3分,得分率偏低,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考生得分率分别为58.83%、51.79%

表31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第6题选项分组分析

G分组 G1 G2 G3 G4 G5 G6 G7 A 人数 5657 9600 12007 14167 15995 19360 22531 比率 22.04% 37.25% 46.59% 54.97% 62.04% 75.07% 87.35% 人数 7366 6313 5280 4351 3723 29 1551 B 比率 28.70% 24.50% 20.49% 16.88% 14.44% 10.27% 6.01% 人数 90 5251 4722 4271 3779 2428 1194 C 比率 25.29% 20.38% 18.32% 16.57% 14.66% 9.41% 4.63% 人数 6149 4606 3761 2983 2286 1352 518 D 比率 23.96% 17.87% 14.59% 11.57% 8.87% 5.24% 2.01%

从表31可以看出,G1—G7组得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G1组得分仅有22.04%,而G7组高达87.35%,约为G1组的四倍,这表明该题有较强的鉴别力,是一道具有较强选拔功能的高考题。

图3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第6题各选项得分比率柱形图

从图3可以看出,除了A项外,选B、C、D的比率差不多,反映了至少有45%的考生做题没把握,不能分析出哪项正确,而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来选择A、B、C、D四个选项。也就

13

是说,占55%的选A项的考生中,不排除也有10%以上的考生是蒙对的。由此说明,真正能够正确解答该题的考生还不到一半。

【呈现问题】1、考生在学习该知识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想僵化。对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没有融会贯通,不能灵活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

2、教师在传授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一般只用教材中提供的豌豆这种唯一材料来进行讲解,没有拓展考生的知识面。

(二)主观题考生水平评析

【例2】29.(11分) 某油料植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 色的脂肪颗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实验第11d后,如果要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

【答案】(1)苏丹III(或苏丹IV) 橘黄(或红) (2)O (3)光照 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试题解析】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所用的实验原理是用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可以将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2)由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增加,这是由于萌发过程中,脂肪先转化为糖,相同质量的糖类与脂肪相比,糖类中的“O”元素要多,因此,“O”元素的含量增加,从而导致干重增加。

(3)第11d时,种子已萌发成幼苗。如果要使萌发的种子干重增加,必须使萌发的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水、二氧化碳浓度、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等,依据题中条件,必须提供的条件是光照和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

【考生评析】如前所述,该题的得分率47.04%,示范性高中考生与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得分率分别是50.05%、44.51%,两者相差5.54个百分点。

29⑴要求考生能运用考纲知识内容表中“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来解答,属于掌握程度的第I层次,属容易题。

14

表32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第29题选项分组分析

对平题号 比均组 分 得分率% 鉴别指数 平题对均号 比组 分 平得分得分鉴别题对均率% 指数 号 比组 分 率% 0.13 -0.02 -0.01 0.01 0.03 0.02 0.07 0.18 鉴别指数 全2. 72.21 0.38 省 G1 1.45 36.22 0.24 G2 2.35 58.77 0.10 29⑴ 全0.73 24.24 省 G1 G2 0. 0.58 0.56 0.58 0.68 0.82 1.22 21.21 19.45 18.73 19.48 22.78 27.28 40.78 全1.56 38.95 0.24 省 G1 G2 29⑶ G3 G4 G5 G6 G7 0.84 20.94 0.10 1.20 30.11 0.04 1.42 35.49 0.03 1.60 39.99 0.03 1.75 43.69 0.02 1.92 47.88 0.03 2.18 54.57 0.07 G3 2.86 71.39 0.05 29⑵ G3 G4 3.13 78.36 0.03 G5 3.33 83.36 0.02 G6 3.47 86.78 0.03 G7 3.62 90.60 0.03 G4 G5 G6 G7 从表32可以看出,全省考生得分率达72.21%,分组统计G1-G7的得分率,也呈逐渐递增趋势,其中G1组得分率仅有36.22%,而G7的得分率达90.60%,两者之间相差54.38个百分点。由此说明,该小题具有较强的选拔作用。

29⑵要求考生仔细审题,尤其要看懂题干中,坐标图上纵横坐标的含意及曲线变化的内涵,重点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但从表32可以看出,全省考生得分率仅为24.24%,分组统计G1-G7的得分率,没有呈现逐渐递增趋势,而是出现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奇怪现象,G3组得分率最低。鉴别指数甚至在G1、G2组出现了负值,说明该小题在选拔优秀考生方面,已失去意义。

29⑶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来“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仔细审题是解答该小题的关键所在。因为题干明确说了“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推断出:种子萌发后(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只有让幼苗进行光合作用才行。于是得出需要光照、镁离子等矿质元素的正确答案。从考生试卷抽样发现,多数考生没有注意题干中给定的条件,没有仔细分析题干要求,答卷上出现了大量的“CO2” 、“水分”、“O2”、“温度”等答案。从表32可以看出,全省考生得分率为38.95%,分组统计得分率,从G1到G7,呈逐渐递增趋势,其中G1组得分率仅有20.94%,而G7组的得分率达54.57%,两者之间相差33.63个百分点,由此说明,该小题具有一定的选拔作用。

【呈现问题】

1、考生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

2、考生思维不严密。高中阶段虽然没有学过脂肪的氧化过程,但凭“油料作物种子在萌发时,脂肪先要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转化成糖后被氧化分解,而同质量的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这一中学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就应该分析出:脂肪转变为糖需要增加较多的“O”。

3、教师在传授细胞代谢一节的知识时,没有远瞩,适度拓展。如在讲解细胞呼吸一节时,交生呼吸底物不仅仅是葡萄糖,还可以是脂肪,甚至蛋白质等。

【例3】31.(12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15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 。 ②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 【答案】

(1)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

(2)①用该白花植株子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一代花色 ②若子一代全为紫色,说明该白花植株是由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而导致的;若在5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有白花植株,说明该白花植株是5个白花品系之一。

【试题解析】第31题是一道遗传推理及实验探究融于一体的综合题。突出考查了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题(1)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知识,对多对基因控制的紫花与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

可根据题干中的重要信息“紫色和白色这一对(8对)相对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大量种植紫花品系偶然出现1株白花”,可推知紫花品系是纯合体,其基因型是AABBCCDDEEFFGGHH。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白花品系自交后代全部为白花植株,因而白花品系也是纯合体。由于白花品系与紫花纯合体AABBCCDDEEFFGGHH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因此,白花植株至少有8个白花品系,如: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等等。

题(2)根据题干信息“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及“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同样可以推知,该白花植株可能与科学家选育的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某一个白花品系基因型相同,也可能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为此,可通过设计杂交实验来进行鉴定。

【考生评析】如前所述,该题的得分率19.58%,示范性高中考生与非示范性高中考生的得分率分别是22.94%、16.76%,两者相差6.18个百分点。

图4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第31题分组得分率柱形图

16

表33 2013年湖南省高考生物第31题分组分析

题号 知识点 满分 对比组 平均分 得分率% 鉴别指数

全省 2.35 19.58 0.25

G1 0.68 5.70 0.04

基因 G2 1.23 10.28 0.03 的分

离定G3 1.63 13.58 0.02 31 律和12 G4 1.92 16.01 0.02 自由

组合 G5 2.28 18.99 0.03 定律

G6 3.00 25.00 0.07

G7 5.70 47.48 0.35

从表33和图4可以看出,G1-G7的得分率,呈现逐渐递增趋势,但由G1到G6组的考生得分率相差不大,其中G1组5.70%,G6组25.00%,G6与G1之间仅相差19.8个百分点,而G7组得分率达47.48%,比G6组多22.48个百分点。由此说明,全省考生在做该题时,要么是认认真真审清了题意,准准确确做出了答案,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要么是审题时跑马观花、一目十行,答题时轻描淡写、答非所问,得到的是低分甚至零分。

【呈现问题】

1、考生没有仔细审题,答题信心不足。

2、考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还没有准确掌握,不能灵活运用。 3、考生的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不强。

4、教师没有加强对考生的考试心理指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考生加强身体锻炼,培养考生的心理素质。

四、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建议

1、认真细致研究高考试题双向细目表

高考命题以考纲为准绳。备考时要坚持以考纲为指引,抓纲扣本、夯实基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原则和趋势,深入领会高考命题意图,选择一些高考原题精练,注重方法的提升。不论是用哪套试卷,老师们都要依据试卷中的生物试题,列出命题双向细目表,甚至可以将近三年的高考新课程卷试题列出一个总的双向细目表。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高考试题,尤其是近三年来的三套试题在各个知识板块出现的频率、分值,找出命题热点在一套试题中的权重,为中学生物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培养考纲要求考查的四种能力

考试大纲要求,高考试题要对考生进行四个方面的能力考查。今年新课程I卷的试题,从四种能力的考查角度进行了设计,但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更突出。如第4题给出了四幅图,每幅图都对应一个选项,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并能排除干扰、从图中获取正确信息,方可做出正确判断;第29题的种子萌发时间与干重及脂肪的变化曲线图,更是考查考生从题目给予的坐标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由此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答案。

3、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从今年考生答卷分析看,因审题能力弱及解题不规范造成高考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

17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要审出题干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寻找答题突破口,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从而正确作答。

4、重视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

高考生物相对于物理、化学有更多的语言描述题,因此应多记、多积累专业术语或课本 上的原话。平时或高考作答时,不论是回答小的填空,还是作答大的实验设计。都应先想好 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来组织语言,尽量使用与考查内容相关的课本或题目中的原话回答。

5、指导学生答好高考试题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形成严谨、细心的答题风格,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答性;②答案的科学性;③答案的完整性;④答案的简洁性;⑤紧扣采分点。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