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第4期 2008年4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1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01.33 Nn 4 Apr.2008 文章编号:1673—1212(2008)04一O106-03 生态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史加达 ,谢贻发 ,柴夏 ,刘从玉 ,顾继光 (1.南京中科水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8;2.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2006年初对广东省大镜山水库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工程运行一年后,对该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 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技术实施一年后,大镜山水库富营养化水平明显降低。与进水口(C区)相比,生态 修复工程区(A,B区)透明度增加,氮、磷营养盐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态修复工程区rI1N、NH4一N与c 区同期比最大降幅分别达19.6%、90.4%,TP、PO 一P同期比最大降幅分别达49.5%、67.5%,同时生态修复工 程区内的叶绿素浓度也明显低于C区。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库;水质改善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Reservoir Shi Jiada ,Xie Yifa ,Chai Xia ,Liu Congyu ,Gu Jiguang (1.Nanjing Zhongke Water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td,Nanjing 210008,China; 2.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was conducted for eutrophication control in the Dajingshan Reservoir of Zhu— hai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After ecological engineering,the water quality turned better.The water Secchi depth increased 50%;TN and NH4一N concentartion in reservoir water decreased 19.6%and90.4%respectively;TP,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nutiriton state index reduced too.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is aD ideal method to control the eutrophication of reservoir. Key words i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reservoir;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水库是一个介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半人工自然 水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天然湖泊分布比 较少的地区。早期建造水库的主要目的是防洪、发 电、灌溉等。人类步人新千年后,淡水资源缺少的形 势更为严重,水库供水已成为缓解全球水资源供给 不足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城市的供水。全球水库 的职能正由原来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的基础上兼顾 供水,或以供水为主。但目前世界各地水库普遍存 在富营养化问题,水质资源退化n]。因此,开展水库 大镜山水库流域面积小,自产水量不能满足供水需 求,抽调地河水成为主要入库来水。由于调入水水 质相对较差,大镜山水库已处于富营养化水平,随着 从河流调入水库的水量增加,大镜山水库水质存在 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I 。基于此,2006年初运用生 生态学及其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水库研 究的一个热点。 大镜山水库位于珠海市香洲区西北凤凰山南 麓,是珠海市三个重要的饮用水源水库之一。水库 集雨面积5.95平方公里,总库容1710万立方米 ]。 态修复技术对大镜山水库进行了水质改善,本研究 在生态工程运行一年后,通过测定生态修复工程区 与进水区水质变化的情况,分析了生态修复技术在 大镜山水库治理中的效果,以期为富营养化水库的 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生态修复工程概况 收稿日期:2007一l1—22 作者简介:史加达(1981一),男,江苏建湖人,国家注册建造师,从事 水环境治理与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通讯联系人:顾继光 ・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工程是在供水口建立围隔, 形成水质改善的核心区,在围隔区中实施生物措施 改善水质。目前水库大坝处有三个水口,从左到右 分别为A、c、B水口,其中A水口同时进水(抽水入 库)和出水(供自来水厂),C为进水口,B为出水口; 围隔区的选址为A区和B区。在A和C水口之问 1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期 史加达等。生态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Vo1.33 Nm4 Apr.2008 用PVC材料建立一个大型 围隔区,从而使抽水口的 水入库后向库中方向扩散,减小其对供水水质的直 接影响。在围隔区建立生物措施,主要包括生物浮 床、大型底栖动物处理和人工生态膜,实现对水质的 改善。在B出水口建立相似的围隔区,采用生物措 施改善水质。围隔区的详细位置如图1所示。大坝 前的敞水区,建立人工生态墙网,为生物提供附着系 统,增加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加速污染物的沉降。 图1工程区位置图 明度,然后进行水样采集。采集的水样低温保存带 大镜山水库水质改善工程中所运用的生态修复 回实验室,各指标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测定。 技术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TN: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NH 一N: 1.2.1浮床系统构建技术 纳氏试剂比色法;TP:钼酸铵分光光度法;PO4一P: 植物浮床是用毛竹捆扎为载体在水面形成人工 钼蓝比色法 ]。叶绿素参考林少君等改进的方法进 浮岛,选择生长速度快和易于管理的本地水生高等 行测定 引。 植物及侧生花卉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制作而成。 1.2主要生态修复技术 1.2.2人工生态网膜控制技术 2结果与分析 生态网膜是附着生物人工基质之一,在沿水流 2.1 各区透明度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方向上,布置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作而成的生态网 膜,其中A区和C区各布设3.75万M ,B区布设 4.5万M 。 生态修复实施一年后,工程区水质有了明显好 转,从透明度来看,在前三次的调查中,工程区内 1.2.3滤食性动物过滤技术 选用的贝类为当地品种(无齿蚌与皱纹冠为2 3龄、三角帆蚌为1~2龄),放养在聚乙烯线编制 的网笼中。总计挂放养6 750公斤,其中A区挂养 2 100公斤,B区挂养2 500公斤,C区在浅水处放养 2 150公斤。 ~(A、B区)同期比效果均好于非工程区(c区),透明 度最大增幅达5O%(见图2),但在9月份的调查中 A区的透明度略为降低,这主要与9月份开始调水 有关。此外,从藻类生物量来看,A、B区的叶绿素含 量同期比均低于C区(见图3)。 1.3采样点设置 采样在2007年6月20日至9月20日之间进行, 根据生态治理工程区的实际大小、地形、地理位置与 水库环境研究的实际需要,在A、B、c三个区域各设 置一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各采集3份混合水样。 1.4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在每个采样点,首先现场用塞氏盘测定水体透 图2实验期间水体透明度变化 ・l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期 史力Ⅱ达等‘生态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Vo1.33 No.4 Apr.2008 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幅最大达到49.5%。 图3 实验期间水体叶绿素含量变化 2.2各区氮水平的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生态修复技术实施一年后,A、 B区内总N的浓度同期比均低于C区,其降幅最大达 19.6%。此外,NH;一N作为水源地考察的重要指标 之一,在四次采样中分析发现生态修复对其的去处效 果最为明显,同期比降幅最大达到90.4%。 (1/暑 午 0 \一  誉 聋 图5实验期间各区TP和PO 一P含量的变化 3讨论与结论 有研究表明,植物浮床具有强大的消浪功能,能 抑制水体底泥再悬浮,迅速提高透明度。而且浮床 上的植物能通过根系直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在 与浮游植物竞争光照时处于绝对优势,从而抑制了 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减少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 生物量,改善水质 j。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使用人工基质,通过其富集、 吸附作用,在介质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介质上附着 生物的降解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水体的水质 j。 大型滤食性底栖动物河蚌能过滤水体中的浮游 植物为主的有机颗粒,滤食效率高,在生长过程中大 量摄食有害浮游植物,直接降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 细胞密度。同时,河蚌代谢产生的假粪便可加速水 体中有机颗粒的沉降,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下 层的溶解氧 。 本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了植物浮床、人工附着基 质和放养大型滤食性底栖动物三种措施对水库水质 图4实验期间总氦和氨氦浓度的变化 2.3各区磷水平的变化 从图5可以看出,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地抑制了  水库总磷浓度。与c区相比,A、B区水体PO ~P 进行改善。从实践效果来看,生态修复工程运行后,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B区最为明显,降 水质明显好转,透明度提高最大增幅达50%,库中 降幅最大分别为90.4%,(下转第。112页) 幅最大为67.5%。同时,A、B区TP浓度也比C区 NH 一N,・1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期 王琳娜等.投力Ⅱ混凝剂活性污泥法优选混凝剂试验研究 V01.33 Nn4 Apr.2008 1.25 l,影响参数及水平为:混凝剂的种类 (FeC13、PFS、PAFC)、混凝剂的投加量(74 l、87 mg/l、99 mg/1)、投加顺序(先有机混凝剂PAM、先无 (2)五种混凝剂均随着投加量的增加,对污水 TP的去除率也呈增加趋势。三氯化铁去除TP的效 果最好,在投加量为99 mg/l时,可去除污水中88% 的TP。 机混凝剂、同时投加)、搅拌时间(0.5 h、1 h、2 h)。 按照正交表 (3 )设计进行9种工况试验,试验结 果采用直观分析法分析。正交试验分析结果如下: 各工艺参数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按从大到小 的顺序依次为:混凝剂种类、搅拌时间、投加量、投加 顺序。最佳处理效果的絮凝条件为:投加PFAC,投加 量为74 mg/1,投加顺序为PAM先投加1 min,以污泥 恰搅起不分层的速度搅拌(约l6o ̄n)30 Illin。 各工艺参数对佃处理效果的影响按从大到小的 (3)五种混凝剂随着投加量的增加,浊度的去 除率也呈增加趋势。在投加量为87 mg/l时,浊度 降低最多,此时PAC可降低污水中82%的浊度。 (4)三种混凝剂FeC1 、PFS、PAFC和聚丙烯酰 胺PAM复合使用,进行参数优化的正交试验。对 TP最佳处理效果的絮凝条件为:投加FeC1,,投加量 为99 mg/l,投加顺序为FeC1,先投加1 min,以污泥 恰搅起不分层的速度搅拌(约160 r/min)30 min。 顺序依次为:混凝剂种类、搅拌时间、投加量、投加顺 参考文献: 序。最佳处理效果的絮凝条件为:投加FeC1 ,投加量 为99Ⅱ l,投加顺序为FeC1,先投加1 Illin,以污泥 恰搅起不分层的速度搅拌(约l6o ̄n)30 Illin。 各工艺参数对COD、TP处理效果综合影响按从 [1]邱维,张智.城市污水化学除磷的探讨[J].重庆环 境科学,2002,24(2):17 221. [2]王立立,张娜,胡勇有.生活污水化学强化混凝除磷 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26(3). [3]王振新.应用不同混凝剂处理污水效果的研究[J]. 辽宁化工,2oo6,35(5). 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搅拌时间、混凝剂种类、投加 量和投加顺序。最佳处理效果的絮凝条件为:投加 FeC1,,投加量为87 mg/l,投加顺序为FeC1,先投加1 min,以污泥恰搅起不分层的速度搅拌(约160 r/ min)30 mino [4]丁来保.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技术现状及新进展[J]. 江苏造纸,2oo6(3):14—2O. [5]秦祖群.几种铁盐混凝剂的净水效果与经济效益 [J].给水排水,1991(2):15—19. [6]马青山,贾瑟,孙丽珉.絮凝化学和絮凝剂[M].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7]刘睿,周启星,张兰英,等.水处理絮凝剂研究与应 用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8):1558—1562. 3 结论 (1)在生物处理的曝气池中投加混凝剂,可使 除磷的效果明显提高,使生物处理的效果更加稳定。 (上接第108页) TN、佃、叶绿素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结果 表明,通过植物浮床、铺设人工附着基质和放养大型 [4]国家环境保护局,水与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与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02. 滤食性底栖动物等生态修复措施,能降低水库水体 营养盐含量和叶绿素水平,从而使水质得到有效改 善。 参考文献: [1]韩博平,石秋池,陈文祥,主编.中国水库生态学与 水质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韩博平,冯远船,刘正文,主编.广东省大镜山水库 [5]林少君,贺立静,黄沛生,等.浮游植物中叶绿素a提 取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生态科学,2Oo5,24(1):9—11. [6]陈文祥,弈建国,刘家寿;等.生物操纵防治水库富 营养化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O06. [7]戴雅奇,甄或,吴健等.渔网围栏介质对太湖梅梁湾 富营养化水体的改善[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2):176— 179. 生态学与水质管理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3]林秋奇,胡韧,段舜山,等.广东省大中型供水水库 营养现状及浮游生物的响应[J].生态学报,2oo3,23(6): 1101—1】O8. [8]卢晓明,金承翔,黄民生,等.底栖软体动物净化富营 养化河水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OO7,3o(7):7—9. ・ll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