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艺术理论在广东园林景观创作的应用
——可园与余荫山房中的园林艺术理论
摘要: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风花雪月,客观存在,构园者能招之即来,听我驱使,则境界自出。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又有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北派南流、东西风格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离其中。
而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它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广东有四大古典园林: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处处都体现着园林艺术的原理,把园林造景的手法运用到极致,把天地间的景色都融入到一个小小的庭院里,小而全,全而巧,巧甚妙!
我国私家园林多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以少胜多,须概括、提炼。曾记一戏台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演剧如此,造园亦然。
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也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故“空灵”二宇,为造园之要谛。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因此大园包小园,即基此理。
以可园为例,入门穿过客厅来到擘红小榭后,雄奇、幽深的园景便逐渐展现在眼前。循环碧廊徐徐观赏,可看到拜月亭、瑶仙洞、兰亭、曲池、拱桥,以及藏书阁、钓鱼台、曲桥、小榭等,可说是处处有景,景景不同。   布局精巧的余荫山房。更是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
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可园北临村中大池塘,建筑物分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园。全园共有
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设计精巧,布局新奇。占地面积不大的可园正是运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使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十分丰富,故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象。九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余荫山房的瑜园中有“玲珑水榭”。它环水而立,是园内第四所建筑俗称“八角亭”。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户,结构高雅。这样一来,既能八面通风,又可以八面观景。对于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诗概括得很好,那诗就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强调诗情画意。“玲珑水榭”之所以远近传名,就因为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所谓假山,其实不假,其气质甚至胜出真山。人说“风景如画”,意谓画之景可以取舍,胜于风景,其理一样。但若假山堆得不好,则不在其列。假山造型,轮廊线须有变化,变化中又须求得均衡。
叠石重拙难,树古朴之峰尤难,森严石壁更非易致。而石矶、石坡、石磴、石步,正如云林小品,其不经意处,亦即全神最贯注处,非用极大心思,反复推敲,对全景作彻底之分析解剖,然后以轻灵之笔,随意着墨,正如颊上三毛,全神飞动。不经意之处,才是要格外经意的地方。
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的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凿池。大凡造园都要理水,手法有高下,效果有优劣。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
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私家园林,地不过数亩,如何能生汪洋之感?这还须用手法、意境。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的。水边之建筑或山石,体量不宜太大,否则水面就有见小之感——可园门前有一片莲塘,塘边有侍人石(已失)和当年系马停轿的处所。
反之,若水面确实甚小,也不要强求,干脆做“不尽之意”的艺术效果。所谓不尽之意,就是将水面分成小块、狭带,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也别有情趣,浙中或皖南村间小溪之感。如可园可堂的曲尺形水池、余荫山房的石砌荷池。
花香绿影。
树木花草在造园中有构成优美的环境,渲染宜人的气氛,并且起衬托主景的作用。古人说:“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从山与树两者关系,把配植原则作了很好地阐述。试想,各种建筑假如没有树木掩映,光秃秃的山,冷清清的水,该是何等缺乏美感,缺乏生气呵。“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树木花草是造园的要素之一。所以造园家在完成地形改造之后,即着手配植树木花草。
以余荫山房的瑜园为例:
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在不足三亩的地方内又怎能种竹呢?园主人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墙与墙之间,种上翠竹。一来,既不占用庭园的面积,又能控制它的生长蔓延,并且可以挡住园外的尘土,真是一举三得。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秒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
一如可园的问花小院,为主人赏花之处。其实是倚着四面的楼房而形成的
一方的空间,是园主人下棋喝茶的小天地。从这里出后庭,广阔的可湖展现眼前,让人身心大畅。
还有余荫山房——“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可园远近闻名的环碧廊。长廊环绕整座园林,环长廊一周,全园景色可尽览无遗。它的开端就设在“擘红小榭”之中。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而古建筑的美构成了园林主要景观。
可园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 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此外,园林中有景墙之说,主要手法是在粉墙上开设有玲珑剔透的景窗,使园内空间互相渗透。它既可以划分景区,又兼有造景的作用。在园林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处理中,它能构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关系,能化大为小,能构成园中之园,也能以几个小园组合成大园,这也是“小中见大”的巧妙手法之一。
而漏窗在园林中起“泄景”、“引景”作用,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
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它与“余荫”二字分别作为上下联的第一个字。上联是“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离,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红雨”,暗指整个余荫园四季花果不断。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把园内绿树成荫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园主人告老归田的心意。
相反的是,可园原前门联是“未荒径;权作赤松乡。” 上联用陶潜“采菊东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下联用张良帮助刘邦打平天下,建立汉朝,知道刘邦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心思,急流勇退,遁入空门,自称赤松子的故事。表达出张敬修这位可园主人名为隐退,实欲复出的心思。
总结: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风景区或园林有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联想,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吃饭喝水而已。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富含古今文化的中国园林。
通过运用园林园艺的原理和知识,我们可以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的前提及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改造,充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使人们更贴近自然,感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