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友启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13个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质疑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小牛两次征友启事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求同存异”才会交到朋友,引导学生正确交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牛两次征友启事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求同存异”才会交到朋友,引导学生正确交往。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头饰 四、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他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生活过得怎样? 2、小牛的生活过得怎样?
你能帮这只孤单寂寞的小牛想想办法吗?
3、你们想的办法很好,小牛准备写一张征友启事贴出来。 4、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板书课题。
通过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启事吗? (二)学习新课
1、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牛为什么要找朋友?(读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师生评议。
3、他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小动物们,想不想去看看,和小牛交朋友啊?赶快读一读,你能和小牛交朋友吗?看完了小牛的征友启事你想对小牛说什么呢?
4、我是小牛,哪些小动物想来读一读征友启事和我交朋友啊?    学生表演。
你能和小牛交朋友吗?
4、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思考:从这则征友启事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5、这么多小动物想和小牛交朋友,可是(出示课件)。    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这句话。
6、小牛是一心想找个朋友的,可第一张征友启事贴出来后的结果怎样呢?如果你是小牛,你的心情会怎样?(闷闷不乐)
男女对抗读。谁能读出小牛的闷闷不乐。
7、小牛闷闷不乐,于是找老牛诉苦。小牛会怎样找老牛诉苦呢?
8、老牛听完小牛的话,笑着教给他一个办法。第二天小牛又贴出了一张征友启事。 我们一起来读读。
9、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前后两则征友启事读一读。比较这两则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
10、现在小动物们,你们能和我交朋友了吗?
想和我交朋友的就边表演边上来。
不一会儿,小牛就有了许多的新朋友,他的心情现在怎样?(齐读) 11、学生齐读8至13自然段。
12、小牛心中很不解,两次征友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又去问老牛。如果你是老牛,你会怎么回答呢?(同桌之间表演)
(三)语言实践,拓展延伸
你还想交更多的朋友吗?自己写一个征友启事,想想怎样写能让你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
第一次                     第二次 闷闷不乐                   兴高采烈
《征友启事》教学反思
一、课堂拾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一组配乐图片,同时提问:边看边想,你觉得小牛生活得怎样?这种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小牛很孤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通过体验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小牛两次征友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小组自学比较两个征友启事的基础上,可以师生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口语交际的活动方式进行体验学习,体会“一起------一起------一起------”和“或者一起------或者一起------或者一起------”的征友要求能带来不同的结果。教师可以扮演小牛,学生自由选择扮演课文中前来应征的小动物,贴出第一张征友启事,分别询问扮演山羊、猎狗和马驹的小朋友:“你能和我做朋友吗?”在师生角色扮演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征友启事要求太苛刻了,第二个征友启事减低了要求,求同存异,许多动物都能成为小牛的朋友了。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爱好、习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完全适合自己的人是不存在的。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与他人交往。
3、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这篇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可以抓住“兴致勃勃”——“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兴高采烈”这样两个情感变化的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像各个角色在课文描述的故事情境中的情感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例如“唉!世界那么大,怎么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要体会小牛的失望与伤心,读出难过的语气。朗读指导者还要注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4、语言实践,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一份征友启事。这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同样让学生兴趣盎然,似乎有与小牛一比高低的想法。从同学们的欲欲跃试,迫不及待书写的过程,让我感受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