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4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4.No.4 2008丘12Jq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Dec.2O08 奥帆赛对青岛发展的综合影响研究 。课题组 [摘要]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知名度最高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其影响力早已远远超出了体育 范畴,具有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更广泛的意义。奥帆赛对青岛经济、社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环境诸A-fro产 生影响。对这些影响要进行客观的评估, ̄XoY-确面对后奥运时期的城市发展。 [关键词]奥帆赛;影响;综合评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4—0016—04 Study on comprehensive impacts of Olympic sailing competition on development of Qingdao The s七Group Abstract:The Olympic Games,a comprehensive sporting event of the world with the largest scale,the longest history and the most popularity,has exerted its impact far beyond the field of sports,but on fields of politics,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Makes objective assessment on the impacts of the Olympic Sailing Competition on economy,social affairs,urban development,and humanity in order to make a proper way to embark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ost-Olympic period. Key words:Olympic Sailing Competition;impact;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奥运会对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经济社会的深远影 境保护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各个主办城市都投入了大 响,已被国内外瞩目和公认。国际经验表明,举办诸如奥运会 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包括改建和扩建 或者世界杯等全球性特大赛事,可使举办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城市给排水系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从根本上解决主办 提前10年~20年。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加快了韩国的民主 城市“三废”的处理问题。在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 化、现代化进程,使韩 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腾飞;雅典 也带动了环保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通过筹办2004年奥运会,经济实力大幅上升,经济活力进一 在人文社会发展方面。奥运会成为举办城市向世界展 步增强,希腊多年停滞不前的经济开始复苏。 示独特的民族风貌和城市魅力的一个窗口,可以激发民众极 一、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特征 大的荣誉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城市的凝聚力由此得到极大 1.经济发展的引致效应十分突出 增强,同时使市民真正领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 承办奥运会能有效地带动主办国家和城市的投资需求 精神,提高民众的精神境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和消费需求,使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奥运会场馆建设投 在城市建设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举办奥运会必备 资与广告、门票收入为主的直接收益一般都是收支平衡、略 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主办城市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奥运村 有盈利,但由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投资所带来的推动 建设和体育场馆建设历来都十分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的引致效应却十分突出。这种奥运效应的影响 2.奥运效应的影响具有不均衡性 具有综合性,影响的领域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影响到城 奥运效应的影响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从区域上看, 市的发展、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人文社会发展等领域。 奥运会相关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主办城市及其所在地区; 在生态环境方面。国际奥委会对举办城市的生态与环 从产业来看,也只有几个相关性大的产业直接受奥运会投资 [基金项目]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帆船委员会(青岛)委托研究项目(200712)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课题组长:陈维民,青岛市副秘书长,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副组长:雷仲敏,青岛科技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焕民,青岛科技大学投资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第4期 课题组奥帆赛对青岛发展的综合影响研究 ‘17 的影响,然后通过自身的乘数效应和投入一产出关联度向 其他产业和领域扩散。考察近几届奥运会影响的情况可以得 出如下结论:奥运会对主办地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建筑、 交通、通讯、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以及旅游等领域。奥运效 应周期性更为明显,尽管不同专家在影响的具体时间测算 上有所差别,但一般划分为筹备、举办和后奥运效应三个阶 段: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举办为奥运筹备阶段,一般在7年左 右;奥运举办年,主要指奥运会举行的当年;奥运会举办结 束后到奥运效应完全消除称为后奥运阶段。一般认为,奥运 效应的影响周期可长达10年以上。 与奥运会相比,奥帆赛对主办城市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作为单项比赛,由于投资规模、单项比赛影响力等原因,其 对承办城市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远不如综合性比 赛对主办城市的影响大,但奥帆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 色。 二、奥帆赛举办对青岛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1.奥帆赛对青岛经济影响的特点 一是奥帆赛的直接效益不突出。青岛奥帆赛的项目投 资中,直接投资约32.8,rE人民币,主要用于奥帆赛比赛场馆 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开支和竞赛组织与服务的直接费用支出。 直接收入主要来源于参观票、赞助、转播、广告等,但由于赞 助、转播、广告等收益属于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因此 青岛奥帆赛最主要的收益是比赛结束后奥运场馆设施的转 让、租赁等,直接的经济效益有限。 二是奥帆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明显。从历届 奥运会的举办情况看,发达国家对奥运会的直接投资与问接 投资大体相当;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为了 适应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往往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建设 的投资,这种间接投资往往是奥运直接投资的1O倍左右,因 此,对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青岛承办 2008年奥帆赛,在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 面的建设投资相对帆船比赛基地建设投资较大,初步估算间 接投资近500亿人民币,是直接投资的l4倍还多,这对促进 青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引致性效应十分突出。 三是奥帆赛推动青岛现代化的预期可观。奥运经济投 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或城市 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周期在6年~2年。课题组研究认为,奥帆 赛对青岛市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预期可达10年。 2.奥帆赛对拉动青岛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城市发展有明 显的乘数效应 本研究对奥帆赛引致的经济影响作一评估,总量分析 主要采用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结构分析主要采用投入产出 模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一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较强。历史比较和横向 比较均表明,奥帆赛筹备期间,青岛经济总体上处于历史高 位且平稳增长。从纵向比较看,2001-2007年青岛市经济年 均增长率为17.6%,奥帆赛筹备期间是青岛经济增长最快、 运行最好的一个时期。从横向看,我们选择了与青岛市经济 发展水平相近的几个副省级和沿海非奥运城市进行比较,筹 办奥帆赛的“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率无论绝对水平还是与 “九五”期间相比都高于其他城市。 二是投资乘数效应明显。2001--2007年,已经完成的 奥帆赛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为501.3611亿元,其中约300.82 亿元为固定资产投资,在实际计算中,由于漏损率的存在(奥 帆赛投资的漏损率约为40%),必须修正边际消费倾向c,形 成投资乘数或消费乘数。按支出法计算2001-2007年全市 生产总值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为0.38,因此基础设施投资中转 化为消费部分和非基础设施中转化为消费部分的投资乘数 (k,、k )分别为1.3和1.52。在2001--2007年间,奥帆赛投资 对经济规模的全部贡献为252.76亿元,占这一时期GDP总量 的1.5%,年均拉动GDP增长0.27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乘数效应。奥帆赛直接和间接投资中有40% 转化成消费,扣除储蓄和漏损率在青岛实现的直接消费为 100.97亿元。该消费引起的乘数效应为143.69亿元。消费 增长的另一主要因素是打造帆船之都而引发的旅游消费增 长。为了测算奥帆赛因素对旅游收人增长的贡献,我们利用 1995--2007年时间序列做了回归分析,以旅游总收入(Y)作 为被解释变量,以时间T作为解释变量,得到回归模型。利用 该模型,我们测算2002--2007年增加的旅游收入对青岛市 生产总值的全部贡献为363.64亿元,占2001--2007年GD P| 量的2.5%,年均拉动经济增长0.43个百分点。累计上述因素, 奥帆赛引发的消费拉动效应对青岛地区生产总值的全部贡 献为507.33亿元,占这一时期GD 总量的3%,年均拉动经济 增长0.53个百分点。 综合奥帆赛对投资、}肖费和出口方面的乘数效应分 析,2001--2007年,奥帆赛效应对青岛市GDP的直接贡献为 541.46亿元,占这一时期GD 量的3.25%,年均拉动经济增 长0.57个百分点;直接和间接影响对青岛地区生产总值的全 部贡献约为760.09亿元,占这一时期GDP总量的4.5%,年均 拉动经济增长0I8个百允点。 3.奥帆赛推动了青岛产业结构优化 奥帆赛投资直接拉动了建筑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奥帆项目建成后 间接带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相关服务产业 的发展。奥帆赛引发的国内外旅游收人和旅游人数的增加、 居民对文化体育等相关消费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 运输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这些都为青岛市产业结构的升 级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18・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产业关联分析,奥帆赛投资和 引发的消费对青岛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分别为5.97 亿、178.11亿和357.4亿元,分别占同期GDP总额的0.51%、 2.09%和5.07%,年均拉动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0.02、0.41和 0.91个百分点;以总产值计算,奥帆赛对三次产业的全部贡 献分别达g1.144.37亿、876.97亿、510.28亿人民币,分别占三次 产业总产值的2.07%、2.72%和3.36%,年均拉动三次产业总 产值增长0.11、0.55和0.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 升。 三、奥帆赛举办对青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影 响 1.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326公里, 高速公路突破700公里,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城市 通达能力比2001年以前提高近1倍,基本建成“-IJ,时经济 圈”。民航航线由2001年的66条增加到2007年的94条,海运 航线由84条增)Jllg1]104条。胶济铁路已建成电气化、全立交、 全封闭、准高速铁路,旅客列车时速达到140公里/小时~160 公里//J、时。 2.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更加完善 奥帆赛筹办期间青岛对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大幅增 长。据统计,‘八五”期间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投资 占GDP比重为1.8%,“九五”期间为2.5%,“十五”期间达到 3.6%。城市水、电、气的供给,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地下网 管建设水平和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均大幅度提高。 3.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2001年以来,青岛市投资近80亿人民币,用于建设通信 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等,进一步加快了“数字 青岛”的建设步伐。目前,全市电话装机总容量由2001年的 2l1万门扩容 ̄11410万门,增长94.3%;数字电视用户由l0万户 扩大N85.647Y户,增长7.5倍;互联网用户累计达 ̄1]123.497Y 户,增长85.8%,宽带入户率已由24.5%提高g1]40%。 4.城市更加开放,国际交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大幅 提高 口岸进出口总额增势明显。2001年以来青岛市口岸进出 口总额曲线斜率增势明显,利用外资和外资企业数量也增长 较快,奥帆效应明显。采用趋势外推法分析青岛口岸进出口 总额,2006年的趋势数据为620亿美元左右,而2006年的实 f乐值为801.92"[L美元,奥帆效应的贡献率为29.3%。通过青岛 市1990--2007年国外旅游人数和收入比较,2007年来青旅 游总人数达g1]3366.78万人次,为2001年的1.2倍’年均增幅达 20.3%;海外游客达108万人次,为2001年的2.3倍,年均增幅 达39%。 5.青岛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 为科学评价青岛国际化的水平,本报告建立了国际化 城市综合评价指数的计量模型。经计算,2001年青岛的国际 化指数为0.75,2007年趋势外推的国际化指数为0.84,2007 年国际化实际值为1.03,明显高于由预测数据计算出的国际 化指数。按照国际化研究的一般理论,2007年青岛国际化的 实际值已经达到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四、奥帆赛举办对青岛社会进步的影响 1.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投资导向,推动文化教育、医 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空前发展 自2001年以来,对发展社会事业越来越重视,投 入逐年增加。2002--2007年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16 倍,教育投入增长1.7倍,医疗卫生投入增长2.01倍。驻青高 校由2001年的8所猛增至2007年的25所,在校大学生数由 2001年的607282)增 ̄uN2oo7年的267800)2,是2001年的3.4 倍。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8年中,全市的医院、卫生 院增加了31所,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01年的24755张增加到 2007年的29000张,增0 ̄17%,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001年达到 峰值。从医生队伍增长的绝对数来看,2001年以来一直呈上 升趋势,但医生队伍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尚不 能在较高水准上满足社会需求。 2.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 奥帆赛筹备期间,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 年的1.3%提高N2oo7年的2.18%;全市各类科技活动机构已 达458家, ̄2001年的130家增长了2.5倍,企业技术中心由80 家发展到157家,增长96.2%;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提高 50%,达到150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以每年增长1.9倍 的速度从3191人迅速发展N5.3万人,在青工作和外聘两院院 士由24人增加至2007年的49)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32.5%增长N46.5%,自2001年以来通过鉴定 并登记的科技成果和授权专利逐年稳步上升,科技成果转化 活动更加活跃。 3.对青岛社会就业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产生的拉动作用 明显 据统计,奥帆赛直接创造的生产总值分别为三次产业 年均带来0.582万、3.786万和8.005万人的新增就业岗位,分 别占这一时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0.51%、2.09%和5%,分 别拉动三次产业就业年均增长0.1、0.4和1个百分点,奥帆赛 直接创造的生产总值可增加的就业总量达12.37万人,拉动就 业增长0.4个百分点。奥帆赛直接和间接创造的GDP总共可以 增加三次产业新增就业0.82万人、5.32万人和11.24万人,分别 占这一时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0.71%、2.94%和7.1%,分别 拉动三次产业就业增长一0.1、0.6和1.4个百分点,奥帆赛直接 和间接创造的GDP可增加的就业总量达N17.37万人,拉动就 第4期 课题组奥帆赛对青岛发展的综合影响研究 ・19・ 业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 根据青岛市2000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各行业劳动报酬 系数可以看出,由于奥帆赛投资拉动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和 社会服务业,因此与一般投资相比,奥帆赛投资影响农业劳 动报酬降低0.29个百分点,拉动第二产业劳动报酬提高0,59 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劳动报酬的影响不大,但对其中的综 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具有明显的刺激作 用。我们进一步测算了奥帆赛增加的居民收入,计算结果显 示奥帆赛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量为231.84亿元,年均增加33.12 亿元, 4.提升了青岛城市文明程度,改善了城市人文环境 课题组选取具有代表性并可作纵向对比的指标考察 城市文明程度。结果显示,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的文明程 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民主环境不断 改善,公共安全水平继续保持良好状态,特别是“保障公民 权利”的有关指标有较大水平的提高。青岛党校于 2007年5月组织的《青岛市民文明素质调查》,通过抽样和加 权方法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对青岛市民文明素质评价最高 的依次为:对外地人友好、城市形象好、环保意识好、社会治 安好;评价低的依次为:市民的包容意识、爱护公共财物、遵 守交通规则。 五、奥帆赛举办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1.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空气污染治理使烟尘、粉尘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 递减,达标率保持在99%以上。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 果,达标排放率从70%以下提高到90%以上,2007年全市工 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N83.8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率单年度持续保持在97%以上,截至2007年,已经实现了 城市垃圾100%的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实现98%以上的无 害化处理。 2.环境保护与建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城市绿化、森林覆盖面积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空气质 量、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为举办奥帆赛,保证了 近海区域及赛区周围水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也一直保 持了较好的状态。 3.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1年的0.96F降到 O.88,2001年以来人均用电量和用水量的增幅低于九五的水 平,煤炭和焦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 六、充分利用奥帆赛的积极影响。正确面对后奥运时 期 1.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以利于尽快实现战 略转型 考察以往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发展规律,与前期、中期相 比,这一时期具有不同以往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城市的国际 知名度提升,为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 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 强,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空间更加趋向国际化、高端 化;三是投资拉动的作用减弱,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四 是城市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力趋强,努力提高 核心竞争力,打造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城市特色优势成为必 然选择。 2.客观评价奥帆赛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增强实现战略转 型的压力与动力 从发展态势看,奥帆赛后青岛经济继续保持2001— 2007年的高增长将非常困难。因为2001-2007年问投资拉动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期间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 长33%,而之前7年只有15%,仅相当于后7年的54.5%。因此 要尽决跳出依靠投资拉动的旧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做出积极 调整。要积极关注民生,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努力 使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 3.充分认识发展的阶汝I生特征,尽快推进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主要包括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产业高 度化”的转变,即以电子、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实现机电一体 化。二是推动产业分工“细化”,实现产业形态的“软化”,适 时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三是积极推进 技术集成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集群化,促进经济发展与资 源、环境、人口相协调。 4.充分发挥奥运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作用 把奥运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品牌以带动青岛旅游、 文化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同时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城市 特色,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 现代化海滨城市的最大特色,加快推进生态市的规划和建 设,实现生态系统良l生循环。 [责任编辑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