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型聚丙烯酸类浆料单体组分对浆料生物降解性能研究及浆料合成

新型聚丙烯酸类浆料单体组分对浆料生物降解性能研究及浆料合成

来源:九壹网
第28卷第1期 2014年1月 天津化工 Tianjin Chemical Industry Vo1.28 No.1 Jan.2014 新型聚丙烯酸类浆料单体组分 对浆料生物降解性能研究及浆料合成 卿星,王子琪,,虞泽源,方赵琦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主要以浆料生物降解性能作为评价指标。从单体配比设计着手,以标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标准溶液的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值和葡萄糖一谷氨酸钠盐标准溶液的BOD(Biochemi— cal Oxygen Demend)值为参考,测试了7种不同配比的浆料的CODcJBOD5值。并由实验所得最佳 单体配比,合成新型聚丙烯酸浆料。在实验所得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最佳单体配比下合成的浆料生 物降解性能较好,可生化。 关键词:聚丙烯酸类浆料;生物降解性能;单体;合成 doi:10.3969/j.issn.1008-1267.2014.005 中图分类号:TS103.84 l T ’ l● ●1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8—1267(2014)O1—0013—04 ●・■ l ■ 1 ' 0 ew poly-acrylic aCld SlZe m0n0mer composition oII biOdet ̄radaUon performance study and size synthesis QING Xing,WANG Zhi-qi,WANG Dan,YU Ze-yuan,FANG Zhao-qi (Wu Hart Textile University,Institute of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Wuhan Hubei 430200) Abstract:The property of biological degradation is used as the prime evaluation index in this article.By designing the radio of the monomer,the experiment tests the CODCr/BOD5 value of seven kinds of sizes,which are of different monomer ratios.The calibration experiment is the COD value of potassium hydrogen phthalate(KHP) standard solution and the BOD value of Glucose and sodium glutamate salt standard solution.By using the optimum ratio of monomer,we synthesized the new acrylic sizing agent,which has a good biodegradation performance and can be biochemica1. Key word:Poly——acrylic acid size;property of biological degradation;monomer;Synthesize 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研制生物降 解性能良好的新型浆料意义重大。聚丙烯酸类浆料 作为三大主浆料之一,通过调节加入的单体种类和 改变聚合方法,可以合成不同性能且适用于不同纤 维浆纱需求的浆料,同时达到最佳的生物降解性 能。丙烯酸的亲水性强,对天然纤维有良好的粘附 性,可作为重要辅助黏着材料用于纯棉高密细支上 有限公司),氢氧化钠药丸(优级纯,天津市化学试剂 三厂),磷酸氢二钠(分析纯,上海试一化学试剂有限 公司),浓盐酸(分析纯,中南化工试剂有限公司)。 1.2实验仪器 JH一4A型磁力搅拌器(苏州威尔实验用品有限 公司),SPX一250B—Z型生化培养箱(上海实业 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OxiTop Control BOD测试 仪、棕色溶解氧瓶、溢流烧杯、橡胶套、搅拌子(Karl— Slevogt—StrabelD一83262 Weiheim Germany),滴定支 浆;丙烯酰胺吸湿后可用于亲水性纤维上浆,与天 然纤维有很好的粘附性。 1实验 1.1实验试剂 架、加热铁架台(自搭建)。 2浆料生物降解机理、影响因素与评价标准 2.1浆料生物降解机理、影响因素 硫酸银、纯重铬酸钾、1,10一菲咯林铁、硫酸亚 铁、硫酸亚铁铵、邻苯二甲酸氢钾、磷酸二氢钾、磷 酸氢二钾、氯化铵、硫酸镁、硫酸锰、葡萄糖钠盐、谷 氨酸钠盐、烯丙基硫脲(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 聚合物的生物降解,是指聚合物在一定条件 收稿13期:2013—08—04 14 天津化工 2014年1月 下、一定时间内能被生物降解成低分子或小分子的 过程。微生物具有降解自然有机化合物的代谢机 制,从而来达到地球上有机碳的平衡。而自然界中 具有新颖结构的合成化合物,往往对微生物的降解 表现出很强的抗逆性。原因可能是这些化合物进入 自然界的时间比较短,单一的微生物还未进化出此 类难降解化合物的代谢机制 。 影响浆料生物降解性的因素包括两方面:1、环 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温度、pH值和氧气;2、聚合物 分子结构:聚合物的大分子本身的性质,对其生物 稳定性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主要 包括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官能团,支化和交联,材料 的表面特征网。 2.2生物降解性能的评价标准 当今评价浆料废水生物降解性一般通过BOD 与CODQ的比值来确定,BODJCODCr值越大,表明 生物降解性越好;反之,表明浆料的生物降解性越 差。普遍观点如表1: 表1 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标准 BODJCODcr值 废水可生化性能 大于0.45 较好 大于0.3小于0.45 可生化 小于0.3 较差 小于0.25 难生化 3浆料生物降解性能的表征与计算 3.1 CODo的测定方法 我国规定用COD检测标准采用重铬酸钾为氧 化剂,因此以COD。来表示。COD&的测试步骤如下: (1)取lO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于500mL的锥 形瓶中,加水稀释至1lOmL左右,缓慢加入30mL 浓硫酸,混匀。冷却后,加入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 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 色至红褐色为滴定终点,记下滴定用硫酸亚铁铵溶 液体积为V,计算出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为 (mol/L); (2)把需测试的浆料按不同稀释倍数稀释至 20mL; (3)把20mL水样置于250mL磨口的回流瓶 中,准确加人1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及数粒小玻 璃珠。慢慢加入30mL硫酸一硫酸银溶液,轻轻摇动 锥形瓶使溶液混匀,连接磨口回流冷凝管,加热回 流2h。冷却后,用90mL蒸馏水冲洗冷凝管壁,再度 冷却后,加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用硫酸亚铁铵溶 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为滴 定终点,记下滴定体积为vl; (4)用20mL蒸馏水做空白实验,步骤同(3),记 下滴定体积为VO; COD0按以下公式计算: cODc =—(Vo-V1) xCX8XIO00广×稀释倍数 3.2 BOD 的测定方法 BOD的测试采用德国的OxiTop Control仪器, 测试步骤如下: (1)将待测浆料稀释,使其达到到所需的量程 范围,取一定体积的稀释后浆料加入棕色溶解氧瓶中: (2)向溶解氧瓶中加入2滴0.5g/L烯丙基硫脲 溶液,放进搅拌子,接种微生物。微生物在分解有机 物时会消耗封闭的溶解氧瓶内的氧气,呼吸产生二 氧化碳; (3)插上橡胶套,用镊子往橡胶套中加入2~3 颗氢氧化钠药丸,把感测头旋人瓶子,然后把瓶子 放在搅拌底座上,一起放人培养箱中培养5d,培养 温度为20 ±1。氢氧化钠吸收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 碳,导致瓶内气压减小,感测头感应压力变化,并传 送到控制器中,将其转换成BOD值。 4实验设计 4.1实验设计 聚丙烯酸类浆料的合成中,丙烯酸单体通常约 占总单体量的5%~20%,因此本研究进行了如下设 计,改变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的单体含量,得出BODJ COD。值的变化关系,从而找出最佳的单体配比。同 时还测试标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的COD值 和葡萄糖一谷氨酸钠盐标准溶液的BOD值来进行 校核实验,来证实实验测试数据的可用性。实验设 计如表2所示。 表2实验设计 序号 单体配比(丙烯酸:丙烯酰胺:酯类) 10:0:30 l0:2:28 10:4:26 10:5:25 8:2:30 6:4:30 5:5:30 第28卷第1期 卿星等:新型聚丙烯酸类浆料单体组分对浆料生物降解性能研究及浆料合成 l5 4.2结果与讨论 把浆料配成质量分数为l%的浆液,CODQ测试 结果见表3,BOD测试结果见表4,BODJCOD。值见 图l。 表3 1%质量分数浆料的COD 值 注:实验测得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的COD值为482mg/L, 其理论值为500mg/L,测试结果大于理论值的96%,因此表3中 CODcr测试结果是可用的。 表4 1%质量分数浆料的BOD值 注:实验测得葡萄糖一谷氨酸钠盐标准溶液的BODs值为189rag/ L,其结果在180-230 mg/L之间,因此表4中BOD值也可认为是可 用的。 按表3、表4数据计算得到不同单体配比浆料 的BODe/COD 见下图l所示: 1 2 3 4 5 6 7 8 序号 图1不同单体配比浆料的BODdCOD口值 从上图1可以看出,四号样品的BODs/COD0值 最大,生物降解性最好,三号次之,七号最差。 从前四个样品可以看出,当丙烯酸单体的含量 不变时,丙烯酰胺的含量越高,合成浆料的生物降 解性越好。这是由于聚丙烯酰胺是易被生物降解的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它含有的酰胺基与酶(氨基 酸)的结构很相似,它们之间有很好的亲和性,易被 多种微生物所侵蚀。聚丙烯酰胺降解后,其产物促 进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更多的酶,继续促进聚丙 烯酰胺的降解。所以随着丙烯酰胺单体含量的增 大,浆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变好。 由后三个样品可以看出,当酯类单体不变时, 变化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单体的比例,即减少丙烯酸 单体增加丙烯酰胺单体,可以看到,生物降解性先 变好,后又变差。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混合单体有 一临界的相溶浓度,当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单体配比 为6:4时相溶性很好,但当配比为5:5时,有少量丙 烯酰胺单体从混合单体中析出,参与反应的丙烯酰 胺量减少,导致合成浆料的生物降解性变差。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取单体配比(丙烯酸:丙烯酰胺: 酯类)为10:5:25进行实验。 5 实验所得新型聚丙烯酸浆料的合成 5.1新型聚丙烯酸类浆料的合成流程图2如下: l剂水溶液IH 案H蒹案H蒹 甲平 l体系I l体系I l体系I案} 调节 值PH  少量1 l剩余的ll滴完剩余 引发剂{l一 引发剂l留少量ll引发剂 一 图2新型聚丙烯酸类浆料的合成流程图 将复合乳化剂配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滴加到 装有冷凝装置的四口烧瓶中进行搅拌0.5h,并升温 到80℃,滴加少量的单体和引发剂溶液,反应0.5h 左右,待瓶中回流减少时,再滴加剩余单体和引发剂 溶液,单体和引发剂共用3h滴完,滴完后反应0.5h, 再把剩余的少量引发剂滴加完毕,升高温度到85℃ 并保温1.5 h,降温冷却到50℃,调节pH值到7左 右,得到合成浆料。合成浆料的基本技术规格见下 表5。 16 天津化工 2014年1月 表5合成浆料的基本技术规格 5.2合成浆料的结构分析 5.2.1红外光谱分析 利用红外光谱图中特征吸收谱带与基团的对 应关系,可以判别聚合物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或 键,并根据基团频率的位置推定分子结构。合成浆 料的红外光谱图如图3所示。 褂 波长/em 图3合成浆料纯化后的红外光谱图 从图3可以看出,合成浆料的红外光谱在 1734cm 处有酯基的O=C特征吸收峰,在1248、 1172 em 处还有酯基中C—O伸缩振动峰;在 3400、1665cm 处有酰胺基中N—H和C=O伸缩振 动的特征吸收峰;在1570、1381em 处存在有羧酸 盐中C=O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的特征吸收峰; 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2961cm一处有--CH 反 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在2935、2873、1454em 处出 现了亚甲基的特征吸收峰。而990、910 em 处端乙 烯基(=C H21中C--H摇摆振动而引起的特征吸收峰 和3080em 处=CH 中双键伸缩振动的特征吸收峰 在图中均未出现,证明聚合物中无双键存在,丙烯 酸类单体都发生了聚合。 5.2.2 DSC谱图分析 按Fox公式f公式1) 3l可计算出共聚物理论上的 玻璃化温度。 专=鲁+鲁+鲁扎L c公式- 式中:Tg是共聚物玻璃化温度(K),W。、Wz、ws 分别是单体的质量百分含量,T 、T 、T 分别是相应 单体均聚物的玻璃化温度(K)。本实验所用的四种单 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丙烯酸乙酯(EA)所对应的均聚物玻璃化 温度分别为87℃、165 ̄C、57%、一300(;。按式(公式1) 计算出合成浆料理论上的玻璃化温度为24.4 ̄C。 萋 温度,℃ 图4合成浆料的DSC谱图 合成浆料的DSC谱图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 到,合成浆料只有一个明显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 值为25.CC。其实际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很接 近,因而可认为合成浆料是由丙烯酸、丙烯酰胺以 及丙烯酸酯等单体形成的共聚物。 6结论 本实验研究了单体组分对合成浆料生物降解 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合成浆料的结构,得出以下结论: f1当丙烯酸单体的量不变时,11增加丙烯酰胺减 少酯类单体的量,合成浆料的生物降解性变好;当 酯类单体的量保持不变,减少丙烯酸单体增加丙烯 酰胺单体,合成浆料的生物降解性先变好再变差。 (2)合成的聚丙烯酸类浆料的生物降解性能要 大大好于PVA浆料,与淀粉浆料接近。当丙烯酸、丙 烯酰胺和酯类单体比例为10:5:25时,合成浆料 BODJCODo值达到0.4443,生物降解性较好,是可 生化的。 f31通过对合成聚丙烯酸类浆料的红外光谱和 DSC测试,说明参与反应的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 酸酯单体发生了共聚反应。 参考文献: [1]卢素娥.新型聚丙烯酸浆料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 2010:22. [2]武海良等.乳化剂对丙烯酸酯浆料性能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 2005,33(10):588—590. [3]Fox T GIJJ.Bull Am Phys Soe,1956,1(2):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