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辑
一、 开篇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
用?
这是比喻论证。用生活常理设喻,通俗易懂,自然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旨。
二、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排比修
辞及其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把几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和感染力,使情感更加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见
----------------------------------------------------------------------
可编辑
利忘义的痛斥和对舍生取义的决心。
三、 本文是如何对比论证的? 生与死、鱼和熊掌、生与义的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对比。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舍生取义的论点更加鲜明。
四、 “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
生取义有什么联系?
本心指人的天性,也就是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
可编辑
五、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
“此”指代什么?
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六、 为什么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
也不接受施舍的食物?
因为施与者的态度带有羞辱的性质,接受“嗟来之食”会丧失人格尊严,羞恶之心阻止他们接受。 七、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一句与行道之人、乞人的品格相
----------------------------------------------------------------------
可编辑
似?
贫贱不能移。
八、 文中举出行道之人和乞人的
例子有什么目的?
1、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 2、与后文“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见利忘义的可耻。 九、 “贤者”与“普通人”的共同
点和区别在哪里?
共同点:天生都有羞恶之心。 区别: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贤者不丧失羞恶之心,普通人却往往丧失了羞恶之心。
----------------------------------------------------------------------
可编辑
十、 孟子认为人应该有不受嗟来
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历史上哪些人有这样的傲骨?
赞成。因为人应该有羞恶之心,要活的有尊严,不能接受侮辱性质的施舍。
贤者:陶渊明,宁可种豆南山,生活清贫,也不愿与封建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十一、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
----------------------------------------------------------------------
可编辑
中“贤者”指什么样的人?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贤者指品德高尚的人,面对生死考验和利益诱惑,能够不丧失本心,舍生取义的人。
目的:说明人人都有羞恶之心,我们不应该丧失它,应该舍生取义。
主张:孟子的“性善”主张。 十二、 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
“舍生取义”有哪些新的内涵?
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舍生”
----------------------------------------------------------------------
可编辑
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指舍弃个人利益。“取义”也不限于遵守道义,也指保护公共利益。比如雷锋精神也是舍生取义。只有平时肯为公共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十三、 珍惜生命与舍生取义是否
矛盾?中学生应如何见义勇为?
1、不矛盾。舍生取义是生和义发生冲突时候的选择,并非不珍惜生命。
2、中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
----------------------------------------------------------------------
可编辑
斗争,但是要讲究方法,运用智慧,不可蛮干,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
十四、 写出关于舍生取义的名
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
可编辑
课外文言文:
一、嗟来之食
齐大饥⑴。黔敖⑵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⑶之。良久,有饿者,蒙袂⑷辑屦⑸,贸贸然⑹来。黔敖左奉⑺食,右执⑻饮,曰:“嗟⑼!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⑽唯⑾不食嗟来之食⑿,以至于斯⒀也!”从而⒁谢⒂焉,终⒃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据《礼记》改写)
----------------------------------------------------------------------
可编辑
注释
⑴大饥:严重的饥荒。 ⑵黔敖:春秋时期的贵族。 ⑶食(sì):同“饲”,把食物给人吃。 ⑷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 ⑸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⑹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⑺奉:同“捧”,这里指拿着。 ⑻执: 端。 ⑼嗟:喂,叹词,表示命令或呼唤。 ⑽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⑾予:代词,“我”。 ⑿唯: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因为”。 ⒀嗟来
----------------------------------------------------------------------
可编辑
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恩赐。 ⒁斯:此,这种地步。 ⒂从:追上去。 ⒃谢:道歉。 ⒄终:最终。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
可编辑
才落到这个地步!”饥民谢绝了黔敖的施舍,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小事情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二、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盗泉: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孔子不喝“盗泉”水,因为他憎恶这个名字。旧时人们用这句话,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 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
嗟来之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可编辑
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出自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乐羊
子妻)》
四、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
----------------------------------------------------------------------
可编辑
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1)蹴尔而与之.
(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可编辑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
----------------------------------------------------------------------
可编辑
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四)答案: 21.(1)用脚踢 (2)优厚的俸禄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
可编辑
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五、《叔向贺贫》(选自《国语》)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
----------------------------------------------------------------------
可编辑
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
一、解释加点字
1、是以( ) 2、难( )
二、本文认为什么是值得庆贺的,什么是值得担忧的?你赞同吗?为什么?
三、栾武子是如何使晋国成为强国的?用原文回答。
----------------------------------------------------------------------
可编辑
答案:
译文: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使自己的国家超越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少数民族归附他,因此使晋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
可编辑
一、因此 灾难
二、作者认为贫穷而有德行是值得庆贺的,富有却无德是值得担忧的。 我赞同,因为俭朴可以培养美好的品德,这样人才受到别人的拥戴,才会远离祸患。骄奢淫逸会败坏道德,失去人心,最终遭受祸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