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作者:刘杨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6期
摘 要: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习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体现了民族的历史进程、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因此,习语的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所以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是我们做翻译时必须考虑的。 关键词: 文化因素 英汉习语 翻译
习语是一代又一代人经过长时间的历史传承积累下来的一些固定短语和句子,它们以简洁精炼的方式表达出强烈的语言美感,展现了辉煌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整体的信仰和习惯,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人们会因为文化的不同在观念、语言、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冲突。我们做翻译工作的时候,能否翻译得贴切,主要取决于翻译者对两种文化的掌握程度。学习一门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学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及习惯。 通常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常常是翻译的一个难点,它给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学习习语就是学习文化,同样,翻译习语就是交流文化,因此,译者在进行英汉习语互译时,千万不能绕过文化层面只翻译字面意思,必须从文化因素上把握,整体考虑。正如習语的英语定义: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为此,本文将通过介绍人们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现象,来说明文化因素对习语翻译的制约作用。
一、生活环境
习语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环境紧密相关,英国人生活在沿海地带,就有很多与海有关的习语。例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pull one’s oar in(干涉),tak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in full sail(全力以赴),all at sea(不知所措),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等,而中国是内陆国家,中国人世代在土地上耕作,其语言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例如:“开门见山”、“斩草除根”、“雨后春笋”、“良莠不齐”、“顺藤摸瓜”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以上的习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当我们做翻译时,就应该考虑生活环境的因素,多注意这些词在习语中的使用,尽可能地套用目的语的现有习语,这样读者就可以在付出较小努力的同时,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
二、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俗,它也可以反映在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方面。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语言都把动物用作比喻义进行表达,这在英汉习语中尤为突出。用动物来表达人们的好恶感,也是风俗文化一个方面的体现,比如对狗的不同看法就比较典型。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人们赞赏狗的忠诚、勇敢、聪明等优良品质。例如:lucky dog(幸运儿),a dog like affection(忠实的爱),gay dog(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dress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其讲究)。以上提及的表达都是褒义的,而汉语对狗的表达大多是贬义,如:“狗仗人势、狗尾续貂、摇尾乞怜、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所以翻译时我们应注意语言色彩。如果我们把“打落水狗”译为beat a dog into the water,把“丧家之犬”译为a homeless or stray dog,就不能让人很好地了解原意,从英语的角度理解就不是痛恨和抛弃,反而容易让人对狗产生同情,这就造成了误解。
三、历史典故
英汉习语中有很多历史典故,结构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四面楚歌”等。语言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功能上讲,语言的出现大多是文化的非物质性特征的表现。习语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特点更加凸显。习语中体现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呈现了生动的社会画面。例如:“守株待兔”:Stand by the stamp to wait for the hare to dash themselves against it——trust to chances and windfalls;“此地无银三百两”:a saying that means a guilty person gives himself away by conspicuously protesting his innocents;“完璧归赵”:Return the jade to the state of Zhao——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perfect state。
在说英语的国家中,圣经故事、希腊神话及莎士比亚著作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weak or vulnerable point of a person,a organism,a state,a country and etc.;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present or something which seems valuable,but which brings trouble,misfortune;Herculean task(艰巨的任务)——A task that requires great power of body or mind;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做事而不期回报)——do good deeds but do not expect to be rewarded。
对这些文化含量较高的典故、成语、双关语,我们不能逐字翻译,这样会失去其原有的特点,甚至歪曲原有的意思,而一定要知道它源于何处,弄清其寓意所在,注重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
四、思维方式
大多数的中国汉字都是象形文字,受形象思维的影响,他们习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与此相反,西方国家的人擅长逻辑思维,他们喜欢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不同的思维方式也造成了英汉习语表达的差异。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和“豆”都是具体的东西,表达的是“As you sow,so as you reap.”,汉语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能译成“How can you catch the tigers cub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而应翻译成“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ed.”其中只有逻辑关系的体现,却没有出现具体事物。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存在形式和历史发展进程,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所难免。我们看到短语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很容易联想到汉语的“令人发指”,但它实际意思却是令人毛骨悚然。另一个习语 to eat one’s own words并不是“自食其言”,而是指收回自己的话,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他丢脸。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些习语,我们应尽量摆脱思维方式的局限。如汉语说“胆小如鼠”,英语却是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说“蠢得像猪”英语则是as stupid as a goose。
五、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使习语更具自己的特点。在中国有大量的习语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顶礼膜拜、佛法无边,普渡众生、五體投地”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人们信仰教,所以他们有以下的习语表达: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make a god of somebody(盲目崇拜某人)。
佛教对中国人的习俗和思维有很深的影响。佛主法力无边,教人向善。而英国人相信耶稣,信仰上帝是万能的。双方都对自己的神充满崇拜之情。相同的是教和佛教都告诉人们生来是受苦的,活着要多做善事,死后可。从这个层面,英语中的“heaven”和汉语的“天”意义相近。汉语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应英语的“Man proposes,God dispose.”,汉语的“天”这里相当于英语的“上帝”。
但是中国的成语“望子成龙”却不能把它直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神话中,龙是一种会喷火的狂暴的怪物。而在中国,龙是神圣的、崇高的神兽,在古代象征皇权,皇帝自认是真龙天子,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中国人以龙的传人为傲。所以“望子成龙”表达的是父母希望孩子在未来取得成功,成为有用之才。为了让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人能准确理解相关习语,翻译者也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六、价值观念
西方国家的多奉行、自由,财产私有,他们想要做自己的主人,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很多习语表达了这种思想: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好自己),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自己分内的事),paddle your own canoe(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等。
但是在中国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其力断金、孤掌难鸣、众志成诚”等。所有这些表达强调的是集体力量的强大。尽管两种思想立场不同,但它们都可以适当给人以鼓励。
汉语中还有些与哲学观点有关的习语,反映出事物相生相克、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点,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在英国,他们的文化多是反映个人价值的,他们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凡事讲求证据,喜欢逻辑推理,希望征服外部世界和自然。因此靠自己的力量征服一切的想法根深蒂固。这方面的习语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道德标准。中国人常说“大仁大义、舍生取义”,强调的是重义轻利。而“视死如归”体现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奉献生命,高尚伟大。但是英国人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Everyone for himself but god for us all.(人人自顾,上帝顾人。)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习语是语言宝库中的奇葩,是千百来浓缩的文化精华。以上通过探讨英汉习语产生的各种文化渊源,读者可以看出了解习语中蕴涵的文化因素是我们做好习语翻译的前提,译者只有在此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做好习语翻译,更好地增进文化修养,促进中英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Tytler,Alexander Fro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Nida,A.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黄娟.论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的翻译[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4]刘铁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州学刊,2005,(6).
[5]廖莉莉.浅论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6]穆雷.从接受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中国翻译,1990,(4). [7]莫成凡.文化背景对习语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