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经历谈谈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含义
什么叫修养?从词义上看,“修”是指整治、提⾼,“养”是指培养、陶冶。所谓“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就是这个意思。“修养”是⼀个含义⼴泛的概念,可⽤来表⽰⼈们思想意识⽅⾯的陶冶,德⾏举⽌⽅⾯的整饬,理论知识、⼯艺技能的造就,等等。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进⾏的⾃我锻炼、⾃我改造、⾃我陶冶、⾃我教育的过程和功夫。如果说道德教育是道德内化为良⼼和品质的外在要素,那么,道德修养就是道德内化为良⼼和品质的内在要素。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为者的⾃我分析、⾃我教育、⾃我陶冶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平和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道德修养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是提⾼⾃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的道德⼈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的第⼆个太阳。”道德修养是⼀个⼈⾃我品质锻炼和⼈格升华的阶梯。
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作为修养者的个体对⾃我不道德的思想和⾏为⾃觉地开展⽃争的过程,尤其表现为个体的道德理性对其本能情欲的⽃争过程。道德修养的⼀个重要内涵就是要⾃觉地以理导欲,解决理欲⽭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抹杀、消灭⾃然情欲,⽽是要以道德理性驾驭⾃然情欲,使⾃然情欲得到升华和超越,使理性的⾃我对感性的⾃我、理想的⾃我对现实的⾃我进⾏合理调节和控制。道德修养的重⼤意义在于,它推动个体实现从“⾃然⼈”向“道德⼈”转化,⿎舞个体不断地超越⾃我,完善⾃⼰的⼈格,实现个⼈和社会的统⼀。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优劣都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养成的。⼈的道德品质的⼀个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可变性。⼀个⼈在道德品质上的向善向恶的能⼒也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与个⼈的⾃我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的主观努⼒,要培养⾼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的出⾝、学历、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致相同,但有的⼈进步很快,道德品质⾼尚;⽽有的⼈却进步很慢,缺乏起码的道德品质,甚⾄颓废、堕落,究其原因,往往与他们个⼈的主观努⼒和⾃我修养分不开。⼀个道德⾼尚的⼈,必定是⼀个⾃觉进⾏道德修养的⼈。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化中,有着重视个⼈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古⼈把修⾝、养性看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民教育家陶⾏知不仅⾃⼰⾝体⼒⾏,重视道德修养,⽽且要求⼈们每天问⼀下⾃⼰:“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号召⼈们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建筑⼈格长城”。今天,我们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因此,更应注重道德修养,把⾃⼰锻炼成为⼀个道德品质⾼尚的⼈。⼆、道德修养的⽅法
在伦理思想史上,许多伦理思想家都曾探讨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法,有的甚⾄还亲⾝进⾏过实验。在中国古代,⼈们尤其重视道德修养的研究,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道德修养⽅法,概括起来,⼤体上就是学、思、⾏三条。所谓“学”,就是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孔⼦要求他的弟⼦要“学⽽时习之”,在他看来“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那么,率直就成了尖刻,勇敢会变成犯上作乱,刚强就会变成狂妄。因此,他主张通过学习礼来约束⾃⼰的⾏为。所谓“思”,就是反省、思考⾃⼰的道德⾔⾏。孔⼦认为“学⽽不思则惘”,也就是说,学了之后,不加思考,就会迷惘不解。孟⼦主张“存⼼”、“寡欲”、“养⽓”。所谓“⾏”,就是践履、运⽤道德知识。荀⼦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学⾄于⾏⽽⾄矣”。这些道德修养的⽅法,虽然有某些积极、合理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都是唯⼼的、形式化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夸⼤了主观的作⽤,以为只要保持抽象的“善良之⼼”,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社会和改变⾃⼰,因⽽是虚妄的。
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伦理学家道德修养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改造,使之纳⼊科学的道德修养体系,可以使道德修养不是成为以往伦理学家所说的闭门思过,修⼼养性,⽽是成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我教育、⾃我改造和⾃我提⾼。因此,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是要在实践中,⾃觉地进⾏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修养与锻炼。道德修养主要掌握以下⼏种⽅法:1、学思结合。学习和掌握⼀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切德⾏之母。道德修养的第⼀个⽅法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哲理予以深⼊思考,这样才能在⾃⼰的⼼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择善⽽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仅是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也是同各种落后、错误的道德观念相⽃争的过程。“⼈⾮圣贤,孰能⽆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都会有这
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我批评,不⽂过饰⾮,要严格要求⾃⼰,⾃觉解剖⾃⼰,像“洗脸”和“扫地”⼀样,经常打扫和清除⾃⼰⾝上的不良习惯和灰尘,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清醒的思想。
道德修养中,学习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的道德经验是⾮常必要的。事实表明,⼀个⼈⽂明和⾼尚与否,与他的知识、⽂化素养密切相关;粗俗、野蛮、不讲道理,往往同愚昧⽆知、不学⽆术有不解之缘。在道德⽣活中,道德之知不仅是道德⾏为
的先导,⽽且对整个道德⾏为起指导作⽤。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德性”,我国古代儒家把“尊德性”与“道问学”联在⼀起,强调“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基础地位,⽪亚杰强调道德认知对于道德⾃律的意义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道德之知与道德之⾏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道德之知的⼀个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只是见之于书本,⽽且见之于他⼈的⽰范式的⾏为。所以,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习道德典范和他⼈的道德经验。学习中,必须结合⾃⾝的道德经验,进⾏理性思考,以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使学习所得发⽣内在性的主体转化和升华。提问:“德性即知识”如何理解?
2、慎独。“慎独”⼀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慎”就是⼩⼼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事。意思是说,做⼈的道德原则是⼀时⼀刻也不能离开的。因⽽,品⾏⾼尚的⼈在别⼈看不见的时候,总是⾮常谨慎的,在别⼈听不到的情况下,也总是⼗分警惕的。最隐蔽的东西最能反映出⼈的品质,最微⼩的东西最能显⽰⼈的灵魂。所以,品⾏⾼尚的⼈,当他独⾃⼀⼈,⽆⼈监督时也总是⾮常⼩⼼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作为修养⽅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地坚持⾃⼰的道德信念,⾃觉按道德要求⾏事,不会由于⽆⼈监督⽽肆意妄⾏。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不因⼩善⽽不为,不因⼩过⽽为之”,防微杜渐,避免出现“千⾥之堤,溃于蚁⽳”的情况;另⼀⽅⾯,在那些⼈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严格要求⾃⼰,按道德⾏事。慎独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见⼤,因微见著。⼀般说来,在众⽬
睽睽之下,除那些恶⾏昭彰的⼈外,⼈们⼀般会注意检点⾃⼰的⾔⾏,但在⽆⼈监督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做了坏事也不可能有⼈知道的情况下,不少⼈会对⾃⼰的要求有所放松,甚⾄肆⽆忌惮。慎独的修养⽅法,诉诸⼈们⾼度的道德觉悟和⾃觉精神,因此,能够做到“慎独”,表明道德修养达到了很⾼的境界,坚持“慎独”则是⼀种有相当难度的道德修养⽅法。正是这种修养⽅法,使修养者成为⾔⾏⼀致、表⾥如⼀、真正具有⾃律精神的有德之⼈。能够很好地实践慎独的修养⽅法,就能锻炼⼈们在道德修养⽅⾯的⾃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为我的⽽不是为⼈的,从⽽达到较⾼的道德境界。
讲道德修养,⼀定要“慎独”,在⼀定意义上,可以说,⼀个⼈离开了“慎独”,也就⽆所谓道德修养。每个具有起码道德觉悟的⼈,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不⼀、“双重⼈格”的现象,同违背道德的缺德⾏为展开坚决⽃争。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作为调整⼈们⾏为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社会”和“内⼼信念”来对⼈们的⾏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的。⼀般地说,当⼀个⼈的⾏为处在社会集体众⽬睽睽的监督下,有“社会”起作⽤,他就会⽐较注意⾃⼰的外在⾏为的道德修养。但是,当⼀个⼈在独⽴进⾏职业活动时,他的⾏为为他⼈、集体所“不睹”、“不闻”、“莫见”、“莫显”,没有“社会”的监督,可能“永远”不会为⼈们所察觉,这时⼀个⼈的道德修养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个⼈的“内⼼信念”和⾃觉性。愈是在这种情况下,愈要求⼀个⼈⾃珍⾃爱,⽤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进⾏⾃我约束,好⾃为之。如果不注意在个⼈独处、⽆⼈监督的情况下进⾏⾃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内⼼深处有不可告⼈的“隐私”,天长⽇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害⼈,对他⼈、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个⼈应该怎样进⾏“慎独”?实践告诉我们,讲“慎独”,⾸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是⼀个⼈锻炼⾃⼰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中国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颂》中说:“闭⼼⾃慎,终不过失兮;秉德⽆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即使当你独⾃⼀⼈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要学得在你⾃⼰⾯前⽐在别⼈⾯前更知耻。”即我们⽇常⽣活中经常所⾔:隔墙有⽿;若要⼈不知,除⾮已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点⼀滴的“微⼩”事情做起。俗话说:千⾥之堤,溃于蚁⽳。积⼩
善⽽成⼤德。进⾏师德修养,要从⼩处起步,防微杜渐,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极⾼境界,要做到是极不容易的,需经过⼀个由不⾃觉到完全⾃觉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个⼈能进⾏⾃省,⾯对⾃⼰的良⼼进⾏⾃⽩,这是精神⽣活的最⾼境界”;⼀个道德品⾏⾼尚的⼈,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我道德修养,向“慎独”的道德境界迈进。
3、省察克治。省察,就是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为上的不良习惯。克治,便是克服和整治,即去掉所发现的那些不良念头和习惯。省察克治构成了道德修养的认识前提,它是道德主体⾃觉地弃恶从善的⼀种愿望和冲动,离开了这个愿望和冲动,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法是针对“恶”的,是从“抑恶”的⾓度提出并⽤于改变“恶”的品⾏的。我们要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我批评,严格要求⾃⼰,⾃觉解剖⾃⼰,像“洗脸”和“扫地”⼀样,经常打扫和清洁⾃⼰⾝上的不良念头和习惯,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良好的品⾏。这不仅适⽤于那些误⼊歧途、陷⼊堕落之中的⼈,也适⽤于⼀般⼈。事实证明,⼀个⼈要完善其德⾏,必须在“省察克治”上下功夫。
4、积善成德。所谓“积善”,就是积累善⾏,使之连成⼀体,进⽽巩固、强化、扩张、升华,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个体某种善⾏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地保持、培植和发扬,使其不断积累壮⼤,由⼀时的善⾏变成长久稳固的善德,由⼩善变成⼤善,由⼩德变成⼤德。这⼀修养⽅法与“省察克治”重在改过迁善不同,它着眼于“善”的培养和涵育。个体按照这种⽅法来修养,既可以长养其善德或美德,⼜可以防⽌其德性的退化。荀⼦说:“积⼟成⼭,风⾬兴焉;积⽔成渊,蛟龙⽣焉;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故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荀⼦。劝学》)⾼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格,不是⼀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善,才能积成⼤善;只有⼴积众善,才能养成⾼尚的德性。平时不检点,不积善,有朝⼀⽇碰上⼀个紧要关头时,是根本不可能义以为上、挺⾝⽽出的。
5、⾝体⼒⾏。宋明理学代表⼈物朱熹认为,道德修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要使道德修养达到⽬标,“功夫全在⾏上”。由于道德修养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种⾃我教育、⾃我改造、⾃我提⾼的过程,⽆论是开展⾃我批评,还是努⼒做到“慎独”,都依赖于道德主体的“
⾃觉”,⾃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只有建⽴在⾃觉性的基础之上,道德主体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利⽤各种机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