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社团教案

古诗社团教案

来源:九壹网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1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3月8日 张明霞 本校助教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活动内容及目的 内容: 《春夜喜雨》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2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3月15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春望》 活动内容及目的 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感时: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 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3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3月22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望岳》 活动内容及目的 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 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4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3月29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江畔独步寻花》两首 活动内容及目的 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塔:在这里指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蹊:小路。 恰恰:频频,不断。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娇:可爱的。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译文: 黄四娘家的花儿拥满了小径,一团团一簇簇压弯了枝条。 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在的黄莺不时发出婉转的鸣叫。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5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4月12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竹石》《石灰吟》 活动内容及目的 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竹石》 作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著有《板桥全集》。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活动过程 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各种形式读背古诗。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6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4月19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从军行》《出塞》 活动内容及目的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出塞》 唐代:王昌龄 活动过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7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4月26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采莲曲》《夏日绝句》 活动内容及目的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活动过程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8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5月10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回乡偶书》《风》 活动内容及目的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活动过程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活动总结及评价

巩义市大峪沟镇中心小学2018_-2019年度下学期社团活动教案

第( 9 )次 张丽君 社团名称 上课时间 古诗社团 社团教师 张明霞 本校助教 5月17日 上课地点 五二教室 上课学生数 古诗新唱《江南可采莲》 活动内容及目的内容: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活动过程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一会在莲叶的东边游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游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一会又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注释: 何:多么。 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鉴赏: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 一、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 ⑵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 三、古诗新唱。 学生跟唱:经典咏流传《江南可采莲》。 活动总结及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