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全世界的互通互联,还是大数据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的网络在我们的日常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通信在互联网上,获取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上,甚至购物、点餐也离不开互联网。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当前网民数量已达6.7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我们的民众已经习惯了早晨起来刷刷微博,看看,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网络安全吗?
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网络安全问题”应运而生,这是在任何人使用网络过程中都不得不提防的事情。而大部分的普通网络使用者往往会因为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在安全问题中吃亏,从而对网络产生相当的恐惧感。
同样,生活中我们使用网络,国家大事方面更是需要网络的支持,网络已经成为新的战场,网络战更是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就比如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利用网络攻击建设较为薄弱的伊拉克,简直摧枯拉朽。切断电力系统,破坏伊拉克电脑和其他敏感设备,这一切操作都通过网络实现,这也直接导致了伊拉克惨败,由此可见网络在战争中的有多么重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工人的“老大哥”,对网络战的研究相当之早,技术更是远超他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如果发动网络攻击,有多少国家能够抵挡得住?而我们国家在最近几年逐渐对网络战提起重视,大力发展网络相关人才,力求在将来战争中能与敌人在网络战场上一拼到底,这一点无疑是相当明智的。
2005年8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启动了中美战略对话机制,这是一个探讨中美两国关系,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能源、环境等领域,无所不包的综合性交流平台。该机制启动后,中美两国围绕“崛起大国与现存超级大国如何和平共处”这一中心议题,就双方的核心利益和现实关切,展开基于战略合作、增信释疑、求同化异的新型战略对话,其目的在于规避冲突、控制摩擦、减少误判,实现中美两国的共生共处、共同安全与共同发展。
作为对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发展和细化,2006年12月14日,中美两国又启动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经济、能源、环保等议题转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议题,中美战略对话则更专注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在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框架下,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先后启动、平行实施,共同编制起维系中美关系稳定的机制性网络和平台,客观上有助于实现两国利益的深度捆绑,维护中美两国关系的长期良性发展。因此,研究中美战略对话机制框架下中美两国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新世纪中美关系的持久、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一、 美国担心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崛起会对其构成安全威胁,将中国作为想象的敌人
由于美国在金融危机和几场反恐战争中消耗了元气,军事实力有所下降,对再依靠武力的方式保持世界霸权已经力不从心。在核武器时代,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因此美国转而寻求在互联网领域谋求霸权,利用其互联网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巨大优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政治推销、商业推销和文化推销,继续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崛起无疑会引起它的担忧,它必须要阻止中国进步的脚步,不想看到又一个强劲的对手。美国向来喜欢独享霸权,对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与其抗衡的中国是极尽方法进行打压的。而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一直与中国有隔阂,对中国处处
设防,并将中国视为假想中的敌人,而且美国对互联网高度依赖,担心中国会利用互联网对其实施攻击。这也导致美国在互联网问题上的过度敏感。这从“联想安全门”事件中就可以窥见一二。由于中国拥有联想27%的股份,因此美国认为联想集团拥有国企背景,可能会被中国利用从事间谍活动,窃取美国的机密,因此放弃了对联想计算机的采购。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进军美国市场的华为和中兴也被美国众议院认为意图可疑,因为这些公司与中国联系密切。由此不难看出美国对中国网络通信企业的忧虑和担忧。除此之外,美国经常指责中国和中国组织了对美国的黑客攻击,但是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只是因为习惯了把中国当做敌人,想当然的把所有黑客攻击行为都归到中国的头上,这已经成为美国的思维定式,却不曾考虑中国也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之一。
二、 美国对中国的互联网现状表示不满尤其是关于网络自由和网络侵犯知识
中国互联网发展太快,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网络侵权问题就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也是深受美国指责的地方。知识产权问题是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争论,这一争论也扩展到网络领域。美国认为中国监管不力,甚至认为中国对盗取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是支持的,甚至就是中国发起的。认为中国通过收集各种商业信息和秘密,以帮助外国商业竞争者打败美国同行。但事实上,这些主观推断完全是不负责任的。中国一直在致力于鼓励创新、自主研发,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样是严厉禁止的,根本不会通过网络间谍盗取商业新的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
美国一直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其实是利用网络自由推行新的外交战略,通过网络自由推广其价值观,利用在互联网的优势地位进行意识渗透。希拉里发表的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中指责中国对网络信息加以,要求中国对包括谷歌在内的美国公司所受网络攻击进行彻底的调查。美国如此义正言辞,指责中国的网络自由。姑且不论中国的网络是不
是真的如美国所说的那样,如何管理网络是一国的主权行为,美国也没有权力指手画脚,批评中国的互联网。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对互联息进行审查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即便是对网络自由做出一定也是可以的。美国屡屡在网络自由上大做文章,批评中国,实质上都是为了给中国抹黑,给中国施加压力,以达到制约中国的目的。
近几年,中美在网络领域的冲突愈演愈烈。2012年到2013年美国相继出台了几个研究报告:《中国计算机网络行为和网络间谍能力报告》、《高级持续威胁:揭秘中国从事网络间谍活动的单位》、《数据窃取调查年度报告》,这些报告中大肆渲染中国的网络威胁。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登爆料美国府非法侵入和中国内地电脑已有多年,引发了中国的警惕。2014年5月19日,美国司法部以所谓“网络窃密”为由,起诉5名中官,遭到了中方的严正。如何解决在网络领域的冲突已经成为摆在两国面前的迫切的难题。
那么,如此严峻的网络问题对中美关系又有什么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影响。
1. 网络安全问题将会促使美国战略转型,冲击当前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
美国的政治领导人往往愿意强调甚至夸大威胁,以获取公众支持,这种现实主义偏好在美国决策圈长期存在。历史上美国战略的重大转折都是基于对战略威胁改变的判断,换言之,美国战略转变的过程即是发现新威胁和新敌人的过程。冷战后传统大事威胁减弱,国际经济竞争及分配性冲突增加,概念的模糊性越发明显。美国也不断更新的涵盖范围,经济、环境、恐怖主义等非传统领域纷纷进入其战略考虑,将网络安全上升到高度正是这种趋势和思维的结合,也隐含了美国重新定义核心利益和战略威胁的可能性。近年来,“美国对网络安全忧患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网络安全问题加深了美国对本土安全的担忧。珍珠港事件、九一一事件都是外部力量对美国本土的直接打击,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将美国从孤立主义中唤醒,九一一恐怖袭击再次打碎了美国本土无懈可击的想法。”美国国内迅速形成共识,促成战略的重大转变。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战略重心迅速转移至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担忧和改变中国的意愿都降低了,从而加大了中美的合作空间。中美关系的后续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双方务实地看待双边争议和矛盾,妥善地处理、、、贸易等敏感问题。但网络安全问题与珍珠港事件、九一一事件的最大差异在于美国对威胁来源的判断。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美国和社会公众已经形成一个印象,网络安全是美国国土安全的严重威胁,而中国的网络攻击是这些威胁的主要来源。如前所述,网络安全问题对中美经贸、外交和军事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这势将冲击当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战略基础。
2. 网络安全问题将促使美国调整对华的优先次序,改变当前中美关系的议程
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态势日趋明显,各领域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多。随着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美国行政部门将出台一系列网络安全相关,国会也将通过一些网络安全相关立法,这些和立法很可能从技术、贸易、政治和安全等方面添加“中国网络威胁”内容。美国情报界《安全威胁评估报告》每年都会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分类排序,2011年该报告列出的威胁来源榜单为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2012年该报告中的前三位为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网络威胁,2013年报告中的前三位为网络威胁、恐怖主义与有组织犯罪、武器扩散。这种次序的变化必将在中美双边对话机制和议程中得到体现。
随着中美处理双边关系的机制不断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陆续建立各种层级和形式的双边对话机制已达九十多个,涉及经贸、防务、安全、等多个方面。可以预料,
随着网络安全热度不断升高,网络安全议题将“嵌入”多个重要的双边对话机制,如中美商贸联委会、战略与经济对话、防务磋商、对话等。中美国家元首会晤、互访也都回避不了网络安全问题。特别是作为最高层级的双边对话机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将网络安全问题纳入议程,并专设中美网络事务磋商小组,意味着网络安全问题已上升到双边关系的战略高度。
我认为,美国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将改变国际关系和中美关系的运行轨迹。因此,中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定位网络安全问题,重视其对中美关系的长期影响,这样最有利于我国的全方位发展,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