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优质教案三套(含教学反思)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优质教案三套(含教学反思)

来源:九壹网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理解“明朗、湿漉漉、熨帖、规则、凌乱”等词语。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湿漉漉、熨帖、规则、凌乱”等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挂图、法国梧桐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一叶落而知秋,铺满落叶的水泥道路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去欣赏秋天的美吧!师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含义。

“金色巴掌”是指的什么?(文中是指“水泥道两边的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它们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3.“铺”是个多音字,引生注意积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你难理解的词语,读出文章的感情。

2.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洼 印 凌 增 棕 靴 (2)我会写

铺:左右结构,不能少写一点。

泥:右边是半包围结构,竖弯钩要写规范。 晶:品字结构,上面一个日要写扁一些, 印:左边的部分不要少写一横。 迟:“之”字底要舒展。 (3)我积累

明朗 湿漉漉 熨帖 凌乱 增添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在一段落满梧桐树叶的水泥路上的所见所想,表达了“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读完课文,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呢?

预设:(1)为什么“我”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它美在哪里? 三、熟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1.熟读课文,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录在摘抄本上,并且多读几遍。 2.写一写。在田字格中把本课的生字词语各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复习认读。 2.回顾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它美在哪里?

3.生自学课文第7—10段,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在文中勾画出写水泥道的美的句子,和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二、精读课文

1.美在晴朗的秋日里。 (1)师出示句子: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2)指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惊奇、高兴的语气来。 (3)生自由发言,交流读这两个句子的收获。 (4)师点拨:

“明朗”一词怎么理解?能不能换成“明亮“?为什么? 2.美在金色的落叶中。 (1)师出示相关句段: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指生读这两段话,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班级展示交流结果,师适时点拨。

a.理解“熨帖”“规则”“凌乱”“增添”等词语的含义。

“熨帖”(yù tiē)是一组多音字,意思是贴切、妥帖;也可以理解为舒服。在本文中是指梧桐叶很服帖粘在水泥道上。

“凌乱”一词在字典上的含义是“杂乱而无条理”,在本文中则是指梧桐树叶随意落在地上,排列不整齐。

b.(大屏幕出示金色的小道和金黄的梧桐叶)

师:作者把这条铺满金黄色梧桐叶的水泥路想象成一条金色的地毯,把这一片片梧桐叶想象成一个个金色的小手掌,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泥道和梧桐叶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请发挥你的想象,仿照上面的句子,也来写一写呢?

练习1:水泥道像

练习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像 3.美在欢快的脚步下。

欣赏了水泥路的美丽,连我们也要忍不住上去走一走了。真羡慕作者啊,看看他走在水泥道上的真切体验吧!

(1)师出示句子: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生齐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A.“我”为什么要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试着读出作者的心情。文段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看出来?(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B.文中把 比作 ,写出了自己走在这条路上的欢快心情。

三、发现身边的美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真美,这是多么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四、推荐阅读

汪曾祺的《自报家门》原文。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 美在晴朗的秋日里

美在金色的落叶中 赞美秋天 美在欢快的脚步下

【教学反思】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秋生的一篇写景叙事散文,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雨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通过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秋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本文在表达上独具特色:首先,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事物特点,形神兼备,巧妙灵动。其次,在选材和写作视角上更是独具匠心:作者抓住秋雨过后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这一典型景观,来表现秋天特有的美,选材独特,堪称美文佳作。

一.教学效果: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朗读、结合插图等各种方法理解词句,把课文读懂,这个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绝大

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领悟词句表达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围绕着“感悟水泥道的美”这一中心展开,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积累、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感悟课文中描写的景物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同时,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成功之处:从教学中看,部分学生对于自己雨后漫步小路上的经历记忆犹新,对于课文描写的场景很感兴趣,并能从中唤起对秋之美的共鸣,而很多学生对类似的体验没有很深的感触,由此而唤起的对美的感受程度较弱,因此,感悟起来稍有些困难。结合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美的氛围,通过配乐、图片、重点词句的赏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等形式创设了浓厚的气氛,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另外,在朗读中遵循学生的个性体验,并没有严格按照课文中句子的排列顺序来指导学生朗读,而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性地进行对句子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对句子所描写的景物既有了形的感知,又有了情的体验。通过教学,大部分同学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三.不足之处:对于文章表现的意境,部分学生因缺少相应的实际经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四.改进措施:建议在课文后面附一首相关题材的优美小诗作为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化其对课文的感受,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会认“掌、洼”等9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图案、规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掌、洼”等9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图案、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法国梧桐树(课件出示)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法国梧桐树。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课件出示)

法国梧桐树,大乔木,高20-30m,树冠阔钟形;干皮灰褐色至灰白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幼叶密生褐色星状毛。叶掌状5-7裂,深裂达中部,裂片长大于宽,叶基阔楔形或截形,叶缘有齿牙,掌状脉;托叶圆领状。花序头状,黄绿

色。多数坚果聚全叶球形,3-6球成一串,宿存花柱长,呈刺毛状,果柄长而下垂。花期4-5月;果9-10月成熟。

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适应性强,又耐修剪整形,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坪或旷地,列植于甬道两旁,尤为雄伟壮观,又因其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较强,并能吸收有害气体,作为街坊、厂矿绿化颇为合适。

3.谈话导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法国梧桐树有着密切的联系,板书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 (2)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请你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巴掌似的树叶从梧桐树上纷纷落下。 二、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第一行生字) pū ní jīnɡ yuàn tú àn pái liè ɡuī zé chí 铺 泥 晶 院 图 案 排 列 规 则 迟 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院、案”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

zhǎng

wāyìnguīxuēyú

líng

水洼 印着 规则 凌乱

zēngzōng

增添 棕红色 雨靴 愉快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增、棕”是平舌音,“掌”是翘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课件出示) 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11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2至13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 熟读课文。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7)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 泥 晶 院 图 案 排 列 规 则 迟 ”。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案、列、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图:冬+口字旁 排:扌+非 规:见字旁+夫 则:贝+刂

(3)组词巩固:如“铺满、水泥 泥塘 水晶 图案 规则 排列 迟到” 3.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 列 规 则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图”全包围结构,写字田字格正。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

“印”字,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 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 指导。

五.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图片):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张张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张张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 (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书:一夜秋风 一夜秋雨) 预设一: 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 学习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课件出示)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张张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张张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相反,很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 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十一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 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读文,阅读链接。 1.(课件出示)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我”的上学路是怎样的?(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

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我”有什么感受?(百看不厌)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内容、情思上富有儿童趣味,而在构思、语言上表现得十分精巧和熟练的散文。显然,作者是一位富有童心的、用心为儿童写作的成年人。的确,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张秋生先生。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同学们读了很多次课文,小希和小彤在读书时总是特别有感情。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自然能体会到整篇课文所包含的情感。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我”被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吸引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读者的,还有语言的准确和细腻。“亮晶晶的水洼”“小小的蓝天”“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水泥道”……读着这些细腻的描述,就好像身临其境,也和“我”一起走在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上。读着这样的描述,还很容易唤醒读者心中类似的经验和记忆,并重新发现秋天的美。

教学环节:理解词意

这篇课文要学会用“联系上下文呢”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我问大家“明朗”时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便有三四个学生举手说是“晴朗”的意思,后来我让大家读一读前后文,从文章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明朗”的意思?个别学生反应很快,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不知所云。

教学“凌乱”也是如此,部分学生反应迅速,马上找出前文中的“不规则”。午自习时,我再次将词语的意思写在黑板上,但是今天的作业本上还是有五个左右的学生不会写。

教学板块:发现“美丽”

问: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美丽呢?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划出来。

同学们找了许多句子,小涵说:“老师,有人几乎把整篇课文都划起来了。”小希立马接上:“全部划起来就难看死了。”

大大部分同学所找的句子集中在6、7、8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比喻。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难不倒孩子们。所以,这篇文章是适宜用来进行句子积累的。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没有在此环节让学生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闪着雨珠的叶子”这样的词语形式说一说。而这个是班里学生所欠缺的。也可以仿写:水泥道像铺上了_______________。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句中的词语写一写,达到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小练笔

刚开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上学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自己没看到什么东西,都是坐车回家的,或者说自己只是看到了房子、树、同学家等。我便让大家想一想再写下来,孩子们一动笔,确实比口头表达的句子要完整生动多了。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并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读写“印、规、铺、迟”等生字。 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学或放学的途中,都看到过哪些美景呢?请自由说一说。 2.教师播放自己上下班时看到的几处美景照片。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中的小作者上学途中遇到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不会的做上记号。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

4.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自由谈,教师指导。

提示:这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我从课文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泥、印、迟”。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比喻句。

2.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体会“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的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的水泥道,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1—4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二)学习5—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一部分。

2.说一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提示:我知道了水泥道上的“金色巴掌”其实就是梧桐树的叶子。 3.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是因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你在这一部分找一找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选择最喜欢的一个比喻句作简要分析。

出示比喻句: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赏析:这里把水泥道上的“落叶”比作“彩色的地毯”,写出了落叶很多、很厚,并且颜色鲜艳、美丽。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赏析:这句话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生动、形象而富有趣味,体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

(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赏析:这里把“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棕红色的小鸟”,写出了“我”在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上尽情玩耍的快活情景,也表现出了“我”对这条水泥道的喜欢。 4.齐读第11自然段。说一说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说明作者十分喜爱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并且恋恋不舍的心情。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和第一、二自然段对比。 首尾照应,点明门前的水泥道的美丽。 2.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上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讨论了我们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请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话吧。

【板书设计】: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金色巴掌 —→ 梧桐树的叶子 美丽秋天 水泥道 —→ 上学路上 美好童年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优点:①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按照备课教案去上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②创设情境,理解情感。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欢快地蹦跳玩耍,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2.本节课的不足: 教学设计的落实时,学生在演示过程中的有点慢、有点拖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各环节分别应该用多长时间,时间分配不够科学。解决方案:二次备课,我将对各环节所需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力求使这堂课变成一节精品课。

3.反馈与调整:通过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后,在另一个

班级上课,发现效果比较好。

4.二次设计: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导入新课节约出时间,在最后2分钟回顾全篇,总结学法和学习收获,并把拓展延伸中的练笔当堂练习,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