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来源:九壹网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对一个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与发展,对于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素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才,而现代社会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必要。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包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与试验,体会与做法如下:

一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就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要遵循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即示范性、感染性和渗透性。“示范性”是说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众多可以直接仿效的形象,例如课文中有专心搞科学研究的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有急群众所急、无私奉献的徐虎,有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勇于奉献的边疆工作者等各种人物。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形

象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懂得应怎样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 “感染性”即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培养要诉诸理性,更要诉诸情感,通过逻辑说理教育学生,通过形象感染感化学生。“渗透性”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在语文教学之外,即要寓德育于听、说、读、写的每一项训练之中。教师要以课文佳作中的真挚情感去扣动学生的心弦,以文章中的精要去启发学生的心智,以教材中的榜样形象去激励学生奋进。

二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中,好的学习习惯会给人带来益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认真听,说具体,细致地读书,喜欢动笔写的习惯。为了使小学生具备《课标》所规定的语言能力,有着一定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朗读训练,坚持让学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特别是诗歌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把握整篇文章,多感悟、熏陶和积累。重视诵读,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接受中国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自学能力包括阅读课文和课外书的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只有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首先在课前,我很重视预习工作,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其次在课堂上,精讲,少讲,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质疑解疑。

三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以前,在布置作业时,更多的是死抄死背,这样学生做着不开心,效果也不好。现在,

布置的作业更多的是口头的活动性的弹性作业。学生感兴趣,效果好,达到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首先,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教材每册课本都配有《语文补充读本》,需要学生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这就足以说明课外阅读之重要性。我每教课文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读拓展阅读材料,丰富课文文本,更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完一篇课文,就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再进行广泛的阅读。每个学期末开列出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利用假期涉猎文学作品,并写下读书心得,这比起干瘪、苍白的道德说教,文学名著如同春风化雨,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它那深厚丰富的内涵和奇妙诱人的魅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得以熏陶,文学修养得以提高。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发展智力。例如让学生外出找春天,把你找到的春天画下来或是写下来,然后办成小报。有时组织作文兴趣小组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演讲、朗诵、辩论赛的开展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还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再者,语文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激发和个性的培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活动中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可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激发学生主体精神的起点。活动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作必要的指导,这就易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主体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四 改进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方法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不仅要针对显示性较强的智力因素和体力因素,而且要针对不易量化的思想、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素质进行测试;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克服教育分数功能的绝对化,避免走入考试结果失真的误区,从而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评价体系。现在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不再只有一个评价标准,不再是一张试卷决定一切。评价更注重的是平时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档案带,放着孩子每个时期的语文书写、作文作品,我们评价时就看孩子是否有进步。孩子的朗读水平怎样,与人是否会交际等等,这些都是考察的内容。评价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让评价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