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教育技术实验设计
年    级:教育技术1041 学    号:02
姓    名:*         * 专    业:职 业 教 育 指导老师:*    *    *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探究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问题解决指向,并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设计。本文将理论结合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最终形成教育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关键词
教育技术实验、小学语文、自变量、因变量、实验效度、思维模式
1
第一章、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起源与问题解决的指向
1. 教育技术研究的本质决定了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起源来自于真实的
教学问题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而教学设计则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教学设计本身并不去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换句话说,它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2. 新技术、新思想——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问题解决的指向
如果要用教育技术实验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其突破点也往往表现为新技术的应用或者新理论的指导。纵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或者教育技术实验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特点:教育技术的发展可以明显体现出思想与技术作为重要的教育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的特点,且越来越体现出物化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解决教育领域问题的特点。
3. 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问题起源及问题解决的启发
(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三个方面:语文学科教学中强调了工
2
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2)问题解决的途径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应划分如下:动物思维阶段;初级思维阶段,中级思维阶段;高级思维阶段。儿童思维发展论对于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至少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理论支持: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毫无准备而是己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基础。“以语言应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应当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之所以能够用较短的时间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主要原因有三个:(1)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大量扩展阅读提供了可能性。(2)试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环节孤立、割裂的做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3)敢于冲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大胆实现教育理论创新,在一年级阶段就努力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而在非网络环境下取得成功是因为试验中坚持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在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上处理好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大量的相关教学的资源的支撑保证了教学设计的真正实现。
(3)启示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起源来自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既有可能从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引出的思考中提出问题,也有可能从相对宏观的表现为一定社会性的教育教学困境引出教育技术实验问题。可以说,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方案的产生信赖于研究人员灵敏的研究素养,这既需要有实践的支撑,也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奠基。
4
第二章、 融合思维——教育技术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
1. 宏观教学设计理念与微观课程特点相融合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核心,也必然在教育技术实验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究竟以何种形态的教学设计作为实验实施的核心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学科教学是教育技术实验的主阵地,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各门学科都具有的自身特点,这就需要将教学设计思想与学科特点真正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学科特点的融合。
2. 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以“实践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育技术实验发展的过程,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实验的不断生成性,随着技术及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教育技术实验必然要在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的实践与理论体系。
3.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真正融合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融合与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是一致的,在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过程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断丰富理论。
5
第三章、 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要素——假设与变量的确定
1. 教育技术实验中自变量的确定
自变量是指由实验者选择、操作,引入教学实践,用以变革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变化这是实验所探索、验证或应用的变量。自变量的确立必须以研究目的和假设为依据,需要具有新颖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2. 教育技术实验中因变量的确定
因变量是实验设计者期望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在被试身上可能产生的效果,它的确立必须以研究的目的和假设为依据,需具有明确的操作界定,具有可观测性。教育技术实验中的因变量一般可以分为人与物两大类。关于人的因变量主要是指行为、态度、认识方面的变化;而关于物的因变量包括事物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确定教育技术实验的因变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合理性。
3. 小学语文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的变量确定
(1)因变量的确立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的最终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
6
跨越式试验因变量包括学生在经过跨越式试验后的识字量、作文的字数和写作质量、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的因变量即在经过跨越式试验两年后学生能“认读2500—3000汉字,能用电脑打写出800—1000字的文章”,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2)自变量的选择、操控与技术支持
自变量的选择与操控:具体到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根据语文教学主要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特点,在遵循“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的总原则上,提出了“教师主导一一学生主体”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整个试验的自变量,依据此模式,对不同课型教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具体操作和可行的教学策略作为实施的自变量。
教师主导阶段
激发动机引入新课阶段通常采用“创设情境”、“课件演示”或“先行组织者”等教学策略,而这些策略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如创设情境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录象”、“讲一个小故事”、“朗诵一首诗歌”等方法实现。 拼音教学环节采用“示范读音”、“让学生自主朗读”、“示范写法”、“分析并纠正典型的拼音、拼写错误”等策略与方法。
拼音拓展环节通常采用“组词”、“造句”、“编字谜”、“编顺口溜”、“编儿歌”等拼音拓展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主体阶段
扩展阅读环节通常采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策略。
邻座讨论环节通常采用“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头脑风暴”等策略。 写作表达环节通常采用“自主练习”、“自主探究”和“认真反思”策略。
7
第四章、 教育技术实验效度
1. 内效度
(1)内效度的含义及影响内效度的因素
实验的内效度是指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内效度实质上反映了实验对变量间因果关系揭示的准确程度,它是一项实验认识功能发挥得如何的标志。追求内效度是求“真”。
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是指对因变量发生作用而影响实验效度的无关变量。主要包括:影响主试的无关变量!影响被试的无关变量与作为无关变量存在的环境。
(2)提高内效度的途径
提高实验内效度就是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对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进行论述。 设置实验组与控制组
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设置上,采用等组法使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在能力、知识经验等被试特征上尽可能接近。
为有效提高跨越式创新试验的内在效度,在跨越式创新试验的初期,“跨越式试验”采用了如下的作法:
首先,提高同一学校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等性。在学生进入小学一年级进行前测,根据前测成绩,将学生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使学生知识能力尽可能接近。
8
其次,安排同一学校,同一主试,不同“自变量”的被试。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部分参与跨越式试验的教师同时执教“实验班”与“控制班”,在两个不同班级内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第三,安排同一学校,不同主试,不同“自变量”的被试。以本校其它非跨越式教师执教的班级作为第二个“控制班”。
第四,安排不同学校,不同主试,不同“自变量”的被试。同时选取部分外校的没有参加跨越式的相同年级(生源较好地区)作为对照组。即在不同的条件下,充分改变“自变量”,以求得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有效控制副效应
第一,有效保证试验客观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条件较差的地区采用公共多媒体教室上课,为教师进行试验创造试验实施环境;
第二,在试验前期进行相关培训,培养教师的跨越式理念及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试验过程中,课题组进行不间断的指导,帮助教师深入贯彻跨越式教学,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反思,保证了教师进行跨越式教学的常规化。跨越式试验具有较长周期性的特点,它是持续的、一贯的,可能在试验的初期教师会因参加试验而在思想上受到影响,但在较长时间参与后,这种影响是可以消减的,教师跨越式教学会像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变得自然。  2. 外效度
外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通常采用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使实验情境与实际教育教学情境相接近,采用合理抽样方式等提高实验的外效度。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实验共分四个阶段逐步提高实验的推广程
9
度。
第一阶段——在著名学校,专用教材,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验,实验的理论方法初步建立。从2000年9月开始,在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小学部一年级的两个班80位小学生中进行了语文跨越式实验,所用教材为本地自编的实验教材。
第二阶段一一在著名学校,通用教材,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验,理论方法逐渐完善。从2002年9月开始,在广州市东山区的东风东路小学,用目前国内最通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拥有100多位学生的一年级两个实验班中做“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
第三阶段一一在一般学校,不限教材,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验,实验探索日益深入。2003年3月在深圳市南山区15所条件参差不齐的学校启动了跨越式实验。
第四阶段一一在农村学校,不限教材,非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验,实验领域逐步扩展。2004年6月在河北省丰宁县开辟了新的跨越式实验区,着重探索没有网络支持的传统教学环境下如何来实现我们的跨越式目标,跨越式实验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0
第五章、形成教育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一个完整的教育技术实验设计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因素(如下表)。
表5-1教育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因素 教育技术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来源或表现形式 实践研究中理论的不可证实性; 实践领域中存在的新问题 教育技术实验问题解决的途径 新的教育思想 新的学习理论 新的媒体技术 新的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 问题解决途径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育技术实验中的变量 教育技术实验的效度
教学模式、教学结构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内、外效度的保证 11
参考文献
【1】 王汉澜…………….教育实验学〔M8.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刘力.教育实验学[M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廷光.实验教育[M},南京:南京中山书店,1993.
【4】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 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7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