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来源:九壹网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指定使用的教材为《中国文化概论》(附大纲),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

1.试卷题型结构表 课程代号 00321 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 题 型 单选题 填空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合计 每题分值 1 1 3 6 10 题 数 25 10 5 5 2 47 合计分值 25 10 15 30 20 100 2.试卷分别针对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20%,领会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30%。

3.试卷难易程度大致分为易、中、难三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度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30%、中50%、难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

教材具体各章所占分值情况如下: 章 次 内 容 分 值 绪论 绪论 5 分左右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5分左右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20分左右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20分左右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15分左右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 13分左右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12分左右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和现代化 10分左右 四、考核重点及难点 绪论 (1)“文化”的界定;(2)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3)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4)“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1) 中国地理概况;(2)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1)文化形成的因素;(2)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3)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2)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一些失误。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2)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各自特征;(3)春秋战国时文化观念的原创。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1)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2)王朝政治的新格局;(3)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4)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前进 (1)西晋灭亡引起的变动;(2)开发江南;(3)佛教的传播;(4)民族大融合。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1)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唐对宋的决定性影响;(2)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3)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1)元朝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3)元明清三朝的文化与知识阶层的文化运动。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1)以农耕生产为主的自然经济发展;(2)农事信仰与农书文献;(3)工市商贸易的经营之道;(4)农业经济与文化心态。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1)日常生活的文化观念;(2)社会组织的文化聚合;(3)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1)天文历算之学的民族走向;(2)中医药学的民族文化基础;(3)四大发明的民族贡献。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与君主制度;(2)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3)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1)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及其特点;(2)传统社会礼俗规约的层位表现。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1)整体思维;(2)类比思维;(3)辩证思维。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1)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4)儒学带有宗教色彩。 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1)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2)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3)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第六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1)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3)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3)汉语汉字特点;(4)汉语汉字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1)语言观念;(2)汉字观念;(3)汉语汉字的规范意识;(4)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

第三节 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1)汉语汉字与文学艺术;(2)汉语汉字与民俗。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 (1)中外文化的第一次交汇;(2)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 第二节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 (1)“中体西用论”的内容与观点;(2)“儒学复兴论”的观点与重要代表人物;(3)“综合创新论”的观点。 第四节 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题解要求

1.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解题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

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 辛亥推翻了清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 A.阶层标志 B.政治标志 C.职业标志 D.信仰标志 解答:(B)

2.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解题要求:将正确答案填入每小题的横线处。 范例:诗歌节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上、去、 ______ 三

声的字。 解答:入

3.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解题要求:直接写出相关词语涵义,不要展开说明。 范例:河图洛书说

解答: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图”说认为,汉字

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4.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解题要求:写出相关问题的要点,必要时适当展开议论。 范例:简述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解答: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

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解题要求:不仅要回答问题的要点,而且要加以阐述。 范例:试述唐朝的民族及其作用。

解答:唐朝的民族是一种开放的民族,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

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这与其北方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其开放的民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与边地民族的“和亲”,这与汉代由于国力不足而采取的和亲不同,它是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的体现;第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全部落、顺土俗”的含义是让这些部落自治,在边疆地带设督府,或立羁縻州县,基本用部落族长为首脑;第三,任用边地贵族或异国之人为官,如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等,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唐朝一视同仁的民族,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以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天可汗”;边地民族纷纷效仿唐朝制度,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并学习中原的一切文明的生活方式;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唐代文明对亚洲甚至欧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六、考试注意事项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生参加考试只允许携带钢笔、签字笔、圆珠笔、铅笔、橡皮等文具用品,不允许携带书籍及其他参考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