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6分
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一类上(68—70)   一类中(65—67)  一类下(63—)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二类上(59—62)   二类中(55—58)   二类下(52—54)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三类上(48—51)   三类中(44—47)  三类下(39—43)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8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
语病较多。
四类上(30—38)   四类中(25—28)   四类下(21—24)
五类卷(0—20分 )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五类上(17—20)   五类中(10—16)   五类下(0—9)
说明:
(1)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2)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3)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4)未写题目,未补齐题目扣2分。
作文分类:
(1)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
(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
(3)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其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文题可自拟。
写作
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析】
对于人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他,学生们会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大部分学生以利己为主,对利他进行补充。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觉得利己本身不好而选择人的本质是利他,最终在证明上产生困难。其实人的本质可以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本质并不一定是局限于先天,后天经过道德内化后的也可以是人的本质。个体初生状态本质中可能利己成分较多,如婴儿主要根据自己需求向外界索取,而不会去辨别善恶是非。但个体成长后,经过后天的教育,形成意识、自由思想,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后,会逐渐形成利他的人格。提出改观点进行分析后,可进一步论述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其实并不完全对立,又是也是相互统一的。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利他的同时也会产生利己的结果。再联系当下现实,如当下的精致利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把利己与利他全然对立。或者是社会上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强行要求他者利他的道德绑架行为。最后再次总结呼吁。
【范文】
人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
人的本质利他还是利己?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人一定是利己的。事实上,利己是世间一切生物的本质。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草树木,利己是保障种族繁衍的必然条件,用达尔文的观点来看,生物间充满了竞争,为了生存,每个物种的每个个体首要为自己考虑,或许对于某些动物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但是对于人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来说,利己无疑是一个真理。因为利他一定意味着自己资源的减少,而这在激烈的种间竞争是致命的
有人会反驳,如果人的本质是利己,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原始社会种种利他行为,更无法解释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活动,再有甚至,还无法解释那些或在电影中或在现实里的令人感动的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瞬间。
对于原始社会的利他行为,更准确的说法是互利行为。将采摘的果实送给邻人,也意味着从邻人那拿到他的果实,这种表面上的利他,其实可以看成早期的无意识的交换行为,为的是满足双方的需求。即便是单纯的赠予,也是为了在部族中有更好的人缘声誉归根结底都是利己披着利他的外衣罢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无私地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就算我再怎么相信人的本质是利己,也不能否认这种利他行为的存在。但是请注意本质是利己,不意味着利他的不存在。我们应该论的是,是什么让人克服了利己的本质
我们常说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太多诱惑,人们变得越来越势利,其实,造成人们势利和如今利他行为的增加的客观原因都是一样的,那便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进步。但这怎么会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呢?答案乜很简单:有的人不满足,他们性格上渴望更多,更好,有的人满足了他们安于安逸的生活。对于后者而言,可以理解为对于生物来说一切竞争,威胁都大抵消失
时,生物的利己属性被压缩到了最小。再加上教育,社会鼓励或者个人兴趣等因素,这些人便成为了我们的楷模。
我这番自认为客观的分析或许还会遭到反驳,事实上,我确实漏了一点那就是人类是个感情动物,亲情、友情、爱情在我们眼中往往重于一切,这种人性的力量也是推动人利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从不否认存在很多伟大的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因为自己对全人类的爱这样一种单纯的博爱之情,就愿意抛弃一切,为了他人为奉献、牺牲。
人的本质是利己或许是无法改变的,但利他的行为才是社会所期待和欣赏的。所以何必纠结于此,不妨我们做一个利他的利己之人!
审视而择利他或利己
人的本质问题历经千年,经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哲学家的争辩讨论仍无法得出共识,这已然证明人类本质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就“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来说,无法直接作出判断,因为二者皆存在于人的本质中,差异在于身处某个特定情境之中,由理性分析与感性感受双重作用下做出有所侧重的抉择,即偏向于利他或是侧重于利己。二者并不矛盾,利他的对立面并不伤害“我”的利益,甚至可以同时达成。
“利他”的含义是在同一事件面前,优先考虑他人的利益,而“利己”便是从自身出发。那么,当何时我们需要使天秤有所偏差呢?
当天秤中心向“利他”一侧转移时,此时发挥作用的便是我们已形成初步体系的道德标
准了。儒家学派曾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教育后人的箴言。“勿施于人”便是“利他”的一种实际的可操作性的体现,正符合儒家作为衡量一切标准的“义”的含义;己所不欲”说明自身已经亲身实践并证明这件事益处甚少因而善意地规避他人重蹈覆辙。但于我们自身而言,又真的一无所获吗?非也,我们得到了一次十分可贵的实践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何尝不是受益者呢?道德标准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很多特殊职业却已突破道德标准,以使命为信念做着“利他”而“少我”的事业,如近几年在“感动中国”中屡屡出现的扶贫干部们,这是独属于他们对“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
而无可厚非地,天秤重心也同样照顾到“利己”心理。“利己”在众人眼中总是带有明确的贬义色彩,将其视之为自私与冷漠的代名词。然而“自保″心理人皆有之,这是出于本能性的身体应激行为,往往当我们身处险境无法脱身时会不自觉地掠过“自保”的想法,我们不应对如此正常的行为贴上过多不友好的标签。相反,“利己”心理保留了人们内心真我的性格特点,还原了人们关于抉择时的苦苦挣扎,这就是人性最鲜活的体现。
然而,过于偏向于其中任何一方所产生的效果多为负面的。若将“利他主义”行至极端,就会出现藐视自我存在、忽略个人价值的问题;同样。盲目追求“利己”则是仅仅考虑个人而漠视群体,结局多是两败俱伤,对任何一方都将是沉重打击。
人的本质应是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交织下的产物,而关于“利他”“利己”的抉择则体现这两大主义的作用,我们需谨慎审视而择利他或利己
利他中利己
人于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客观存在,其最简单的区分是“他与己”的关系,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对“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展开了思考。对我而言,我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在利他
中实现利己
人虽存在于社会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是社会中的个体。当今社会,我们虽提倡集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结伴精神,但就算在集体中,我们的存在形式依旧是个的个体。在集体中活动,我们为集体争荣,而我于这一集体中,也就意味着为自己争荣。因此,我们提倡集体意识的本质下,还是利己主义的盛行,不过是戴上了为集体的更为高尚的帽子。正如现代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以集体之名创造全人类的美好家园,有利于各个个人或得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利己之实。只不过集体凝聚了更大的力量,能够实现比个体的努力更大的成效。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利己主义,此世人之恒情。因此,人类的本质是利己主义
也许有人会说,人在社会中,不乏有人为社会、做了许多牺牲许多贡献,而他们得到的结局并不完满。可是,难道他们的牺牲是无谓的、是没有意义的吗?当然不是。可以说,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在劳动与奉献中,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大无畏的精神,个体的价值都在真善美的发现中逐渐升华,他们的肉体虽已牺牲,但他们的精神常在,他们的奉献并不会被世人忘记。在贡献中寻找到个体的价值,这不是更高尚的利己主义吗?
人们常把利己主义冠之以贬义的色彩,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利己主义只是在社会实践,以自我的实现为根基,以生存之本为最低目标,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最高目标
然而,社会并不总是这样的。当今社会,“理性”的高频使用,其潜台词为正有人走向理性的对立面。在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还有不少人为了利己而利己,做出了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样的利己是被扭曲了的利己,刻意的利己带来的是对他人的伤害。
我们的社会中不仅有我,还有千千万万个他。我们应当以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
念,学会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他,那些更为高尚的利己主义不正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对整个社会的人实现利他的基础上实现了利己的价值吗?
利他中利己,他我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