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9952022 A(43)申请公布日 2019.06.28
(21)申请号 201780071682.7(22)申请日 2017.12.27
(30)优先权数据
2016-256329 2016.12.28 JP(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9.05.20(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7/046886 2017.12.27(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8/124175 JA 2018.07.05(71)申请人 株式会社伊藤园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石上耕司 吉田光 付杰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 张桂霞 梅黎(51)Int.Cl.
A01G 7/06(2006.01)A01G 7/00(2006.01)A01G 22/00(2006.01)A01M 99/00(2006.01)
(54)发明名称
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不使用农药,而利用加热的水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提出了可更有效地防治茶的病虫害的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本发明提出了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的处理,使得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55℃。
CN 109952022 ACN 109952022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乃至茶树接触的处理,使得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使调整为45℃~55℃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与茶叶接触的雾状的水的温度(℃)和与茶叶接触的雾状的水的接触时间(秒),使得{与茶叶接触的雾状的水的温度(℃)-30℃}^2×{与茶叶接触的雾状的水的接触时间(秒)}÷100为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进行茶叶的采摘或整枝的时间起在2周以内进行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的上述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进行茶叶的采摘或整枝的时间起在24小时以内进行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的上述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茶叶的采摘为用于收获头茶或二茶的采摘。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整枝为头茶采摘后的整枝或二茶采摘后的整枝。
8.茶的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
CN 109952022 A
说 明 书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1/8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驱除或防治茶树的病虫害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由于在茶园等种植园(圃場)发生各种病虫害,所以为了健康地栽培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必不可少,一直以来,茶生产者都是通过在适宜时期进行适宜种类、适宜量的药剂喷洒来应对。
[0003]关于利用如上所述的药剂喷洒的茶的防治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31350号公报)中,公开了针对茶树的药剂的喷洒装置,所述装置作为在附着于茶树的枝等上的介壳虫等的驱除或防治操作中用于在短时间内全方位且有效地在茶树中喷洒药剂的装置,在具备柄部的近似圆弧状基板的下面突设大量的喷嘴,使得向各个喷嘴供给药剂而成。[0004]另外,在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7-2057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以下茶叶采摘装置的茶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所述茶叶采摘装置沿着茶垄(茶畝)移动,将采摘茶叶的采摘机构和使药剂附着于茶树上的药剂附着装置构成为一个整体,在采摘机构刚采摘茶叶后,药剂附着装置使药剂附着于茶树的采摘切口上。[0005]但是,由于担心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等药剂的防治方法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或环境污染,所以近年来提出了完全或几乎不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特别是对于茶而言,日本目前对茶设定了约100种的农药成分,另一方面,诸多海外国家多不认可农药成分,或设定非常低的农药残留标准,因此若考虑茶的出口,当务之急是研究不使用农药的防治方法。[0006]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6-152794号公报)中,公开了温水防治方法,所述方法是在对实施了特别的整备的种植园喷洒温水的同时,在害虫的卵或幼虫、成虫附着于农作物的叶上的情况下通过对叶面喷洒有机耕作方法用溶液来防治病虫害。[0007]在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16-158522号公报)中,公开了厌湿性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园的厌湿性病虫害的寄生环境的最近位置,设置湿润程度传感器,根据该湿润程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对种植园进行洒水,使得呈现厌湿性病虫害的驱除(忌避)状态和/或难以生存的状态。[0008]另外,作为不使用农药的防治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11-212012号公报)中,公开了植物苗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包围植物苗的处理空间内,生成调整为所需温度的饱和水蒸气流,使得在上述植物苗的上侧水平地流动,事先将上述植物苗在该饱和水蒸气流中只曝露不受热伤害的范围内的时间。[0009]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现象:若使草莓等植物为40~50℃的高温数十秒钟~数分钟,则植物发生各种反应,诱导对病害的抵抗性,例如变得难以发生白粉病等病害。[0010]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3
CN 109952022 A
说 明 书
2/8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135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05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5279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158522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212012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佐藤达雄“熱ショック処理を使った植物の病害防除について(关于使用热休克处理的植物的病害防治)”野菜情報(蔬菜信息). 2013年2月号。发明内容
[001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永久作物中,茶为特殊的作物,具有每年收获数次茶叶的特征。采摘时期也因地域而不同,例如若是静冈县,则通常在4月中旬~5月中旬的期间进行头茶的采摘后,在头茶采摘后经过大约45~50天,待接下来的芽长出后采摘二茶,然后等待约3个月至秋季后采摘秋冬茶。
[0012]对于如上所述地在1年的期间收获数次的茶树而言,由于需要在各个采摘的时期进行数次防治,所以若是到了三茶或四茶、秋冬茶等后半段的采摘时期,则在之前的茶期喷洒的农药残留,有茶叶中含有的农药的种类和浓度升高的情况。另外,由于农药的使用次数增多,所以与通常的作物相比,有会花费费用的情况。因此,需要不使用农药的有效的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0013]因此,本发明涉及不使用农药,而利用加热的水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提供可更有效地防治茶的病虫害的新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出了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的处理,使得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55℃。[0015]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不使用农药,而利用加热的水来有效地防治茶的病虫害。
具体实施方式[0016]接着,基于实施方式实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接下来所说明的实施方式。
[0017]<本防治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所涉及的茶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称为“本防治方法”)为下述茶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使加热的雾状的水(称为“加热雾”)与茶叶接触的处理,使得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55℃。[0018](作为对象的茶)
作为成为本防治方法的对象的茶,只要是将采摘的茶叶或茶叶的加工物提取到液体中,以饮用该液体为目的栽培的茶即可。也可以是以食用采摘的茶叶为目的栽培的茶。
4
CN 109952022 A[0019]
说 明 书
3/8页
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出栽培下述的茶:煎茶(烹茶)、碾茶、玉露、乌龙茶、红茶、其
它饮料用的茶。[0020](作为对象的病害、虫害)
作为能够成为本防治方法的对象的病害,例如可列举出:炭疽病、轮斑病、赤叶斑病、网饼病、白星病等。作为虫害的虫种,例如可列举出:茶小绿叶蝉(以下表示为浮尘子)、神泽氏叶螨、桑白蚧、茶黄蓟马、茶小卷叶蛾、茶细蛾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0021](加热雾)
加热雾的水只要是自来水、井水等即可。[0022]也可根据需要,添加药剂。[0023]加热雾的温度优选调整为45℃~55℃。若为45℃以上,则对病害和害虫的防治有效,另一方面,若为55℃以下,则可防止热伤害的发生。[0024]从上述观点出发,与茶叶接触的雾状的水的温度优选调整为45℃~55℃,其中特别优选为47℃以上或54℃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为50℃以上或53℃以下。[0025]使水为雾状、即雾状的方法可以是使加热的水为雾状,另外,也可以是将呈雾状的水加热。具体而言,例如可列举出:将用锅炉得到的水蒸气冷却的方法或在热风中喷洒细小的水滴的方法等。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方法。[0026](使加热雾与茶叶乃至茶树接触的方法)
在茶树和茶叶中,加热雾优选至少与叶层表面部分的茶叶接触,此外也优选与作为采摘对象的芽部分的茶叶接触。
[0027]通过与叶层表面部分的茶叶接触,可防治在芽的周围存在并对其成长或品质造成影响的病害的分生孢子或害虫。另外,通过与作为采摘对象的芽部分的茶叶接触,可直接地进行芽的防治。[0028]其中,优选也与茎的切断面接触,优选也与存在毛状体(毛茸)的嫩叶接触。另外,优选也与通常被称为“老叶(親葉,母叶)”的存在于采摘面下方的变硬的叶接触,进一步优选与枝接触,进一步优选也与干接触。
[0029]可通过使加热雾与茎的切断面接触来有效地进行轮斑病的防治,可通过也与存在毛状体的嫩叶接触来有效地进行炭疽病的防治。另外,通过使加热雾也与老叶或枝、干接触,可防治附着于它们上的分生孢子或害虫。[0030]优选使加热雾与茶叶乃至茶树接触,使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55℃。[0031]若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以上,则对病害和害虫的防治有效,另一方面,若为55℃以下,则可防止热伤害的发生。[0032]从上述观点出发,优选使加热雾与茶叶乃至茶树接触时的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
其中特别优选使表面温度为46℃以上或53℃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使表面温度为50℃
~55℃,
以上或52℃以下。[0033]此时,茶叶的表面温度可通过加热雾的温度和接触时间来调整。[0034]与茶叶接触的加热雾的接触时间(简称为“接触时间”)优选通过与该水的温度的关系来调整。
[0035]作为标准,优选调整与茶叶接触的水的温度和与茶叶接触的水的接触时间,使得加热雾的温度(A)与接触时间(h)的乘积(A×h)为45℃×6S~55℃×15S。
5
CN 109952022 A[0036]
说 明 书
4/8页
例如,通过进行处理使得45℃的加热雾在6秒以内的接触时间内与茶叶接触,可在
得到优异的防治效果的同时,防止热伤害。另一方面,若接触15秒以内,则可设为与目前的防治方法相同的处理时间。[0037]从上述观点出发,加热雾的温度(A)与接触时间(h)的乘积(A×h)优选设为45℃×6S~55℃×15S,其中特别优选进行调整使得为46℃×6S以上或53℃×12S以下,其中特别优选进行调整使得为50℃×3S以上或52℃×10S以下。[0038]此外,通过调整与茶叶接触的水的温度A (℃)和使加热雾与茶叶接触的时间h (秒),使得{加热雾的温度A (℃)-30℃}^2×{使加热雾与茶叶接触的时间h (秒)}÷100为50以下,其中使得为10以上或40以下,其中使得为12以上或30以下,可在更短时间内得到防治效果。[0039](防治处理时期)
从有效地防治炭疽病或轮斑病等的观点出发,上述处理、即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的处理优选从进行茶叶的采摘或整枝起在2周以内实施,其中优选在1周以内实施,其中优选在1天以内实施。[0040]需说明的是,若上述茶叶的采摘为用于收获茶叶的采摘,则无特殊限定。其中,优选为用于收获头茶或二茶的采摘。[0041]另外,上述茶叶的整枝是指在采摘茶叶后进行的采摘面的修剪操作。其中优选为头茶采摘后的整枝或二茶采摘后的整枝。[0042]在以上说明中,优选在头茶的采摘后、二茶的采摘前应用。但是,也可在头茶的采摘前进行,另外,还可在二茶的采摘后进行。[0043]其中,优选在头茶的采摘当天~14天的期间实施,其中更进一步优选在采摘当天~7天的期间实施,其中更进一步优选在采摘当天~3天以下的期间实施。[0044]由于会因采摘而对茶树造成损伤,所以轮斑病的分生孢子有时会从该伤口等侵入。因此,优选在茶采摘后立即防治,也可进行萌芽前的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的消除、浮尘子的消除。
[0045]此外,若从防止发生炭疽病或浮尘子等的观点出发,则特别优选从对它们最有效的二茶芽萌芽的头茶采摘日起在10天~25天的期间实施,其中特别优选从采摘日起在15天~20天的期间实施。[0046]另一方面,若从预防轮斑病等的观点出发,则由于容易成为轮斑病感染源的由采摘机的刃造成的损伤部成为感染部,所以优选从进行茶叶的采摘或整枝时起在24小时以内、其中在18小时以内、其中在12小时以内实施上述处理、即、使加热的雾状的水与茶叶接触的处理。
[0047]<茶的生产方法>
只要在应用本防治方法的同时,培育茶树,设置头茶(3~5月)、二茶(6~7月)、三茶(7~8月)、秋冬茶(秋季)中的2~4个期限、间隔来进行采摘即可。[0048]例如若是鹿儿岛县,则通常头茶的采摘时期为4月中旬~5月下旬,在头茶采摘后经过大约45~50天,待接下来的芽长出后采摘二茶,在二茶采摘后40~45天内采摘三茶,在三茶采摘后50~60天内采摘四茶。
[0049]采摘的茶叶只要是在粗茶工厂用蒸气蒸制来使茶鲜叶中含有的氧化酶失活(杀
6
CN 109952022 A
说 明 书
5/8页
青)后,通过粗揉、揉捻、中揉和精揉等进行揉制,干燥,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工序加工为粗茶后,根据用途进一步加工即可。[0050]<语句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在表述为“X~Y”(X、Y为任意的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无特殊说明,在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的同时,也包含“优选比X大”或“优选比Y小”的含义。[0051]另外,在表述为“X以上”(X为任意的数字)或“Y以下”(Y为任意的数字)的情况下,也包含以“优选比X大”或“优选低于Y”为目的的意图。实施例
以下,基于下述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0053]<试验1>
在对外部环境最弱的头茶的萌芽期,对茶树喷洒温度不同的雾状的水(加热雾),验证了不产生热伤害的条件。
[0054]在静冈县内的种植园,针对茶品种“薮北”,制作40~65℃的加热雾,使用将其用于茶防治的市售的喷嘴(20头口),对茶树和茶叶喷射3秒钟~10秒钟,在测定茶叶的表面温度(叶面温度)的同时,观察有无热伤害。[0055]此时,40~65℃的雾状的水是将使用市售的锅炉SB-110 (丸文制作所制)生成的水蒸气和空气(大気)用混合器混合,测量从喷嘴释放的蒸气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温度,基于该测量的温度调整在混合器中进入的空气量来得到目标温度的雾状的水、即加热雾。[0056]另外,茶叶的叶面温度是使用红外线放射温度计(SK-8700II,佐藤计量器制作所制),测定位于叶层表面的老叶的表面温度。
[0057]有无热伤害的判定是在观察到叶如融化那样脱落或叶变为红黑色并脱落等叶不生长而脱落的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有”热伤害,在只部分观察到如上所述的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部分有”热伤害,在到处都观察不到如上所述的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无”热伤害。
[0058][表1]
[0052]
<结果>
如果加热雾温度为40~50℃,则即使长时间(10秒)接触,也不发生热伤害,与之相对的是,若为55℃,则在10秒内发生了部分热伤害。若超过60℃,则在更短时间内发生了热伤害。[0059]从操作效率的观点出发,防治的处理时间希望比6秒短,但若与60℃的加热雾接触3秒钟,则发生热伤害,因此实质上认为以55℃、6秒为限度。[0060]<试验2>
对实施使加热的雾状的水(加热雾)与茶叶接触的防治处理的适宜的时期进行验证。
7
CN 109952022 A[0061]
说 明 书
6/8页
在静冈县内的种植园,针对茶品种“薮北”,在头茶采摘(4月23日)后以平整采摘面
为目的进行整枝后分别在24小时以内(5月7日)、一叶期(5月21日)、三叶期(6月13日)实施下述防治处理:将与试验1相同地制作的50℃的加热雾,与试验1相同地对茶树和茶叶喷射6秒钟,使叶面温度为50℃。[0062]然后,在二茶的采摘日(6月26日),观察有无发生在薮北的二茶上容易发生的“炭疽病”、对薮北敏感性高的“轮斑病”和“害虫”,分别在未发生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确认到发生的情况下判定为“×”。[0063][表2]
<结果>
试验区12~18可得到与常规防治相同的防治效果,可确认到在任一时期进行蒸气防治均有效。
[00]与之相对的是,在作为无处理区的试验区19,作为二茶的1芯4~5叶受浮尘子的损害明显,9成受到损害。因此,虽然无法直接地确认到发生炭疽病、轮斑病,但在周围的田地发现了在常规防治不充分的垄的边缘等发生炭疽病、轮斑病。若考虑炭疽病因雨滴导致的分生孢子的飞散而扩大,轮斑病因降雨导致的分生孢子的分散或分生孢子向采摘机的附着而扩大,则可知使加热雾与茶叶接触的防治处理是有效的。[0065]接着,对直至各病害发病的流程和蒸气防治最优选的时期进行研究。[0066]炭疽病是从嫩芽上存在的毛状体感染的病害,在向毛状体附着后14~20天(最短8~15天)的潜伏期后发病。
[0067]如上所述的炭疽病的防治方法明确了:在存在毛状体的芽的开叶期(从头茶采摘或整枝起两周以内)进行是最有效的。[0068]另一方面,轮斑病是主要从采摘时的损伤面感染的病害。分生孢子在附着后2~3小时发芽,在5~10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在目前的常规防治中,需要在采摘后1天以内进行防治(喷洒药剂),可以说期限(期間)越久,效果越降低。[0069]关于轮斑病的防治,可认为从采摘或整枝起在1天以内进行是最有效的。[0070]由于浮尘子只吸吮嫩芽,所以在芽的开叶期(从头茶采摘起两周以内)进行是最有效的。
[0071]使加热雾与茶叶乃至茶树接触的防治处理即使在上述期限外(试验区13、14等)进行,也显示出效果,对此可如下考量。[0072]若将农药大致分类,则喷洒“预防剂”、“治疗剂”。从上述采摘起1天以内、从头茶起2周以内等均指以“预防”为目标,取决于预防发病关系到得到良好品质的茶叶的观点。但是,由于即使进行防治,有时也会发病,所以在常规防治中使用治疗剂,但明确地规定了农药的使用时期,预防剂通常只使用至二茶采摘的30天前,治疗剂通常只使用至二茶采摘的
8
CN 109952022 A
说 明 书
7/8页
14天前。因此,到目前为止在采摘的一定期限前无法喷洒农药的病害会扩大。但是,若利用使加热雾与茶叶乃至茶树接触的防治处理,则由于不使用农药,所以可在需要的时期进行处理。
[0073]<试验3>
验证了使加热的雾状的水(加热雾)与茶叶接触时的叶面温度与防治效果的关系。[0074]在静冈县内的种植园,针对茶品种“薮北”,在三茶采摘后24小时以内(8月1日)实施了下述的防治处理:将与试验1相同地制作的表3的温度的加热雾,与试验1相同地对茶树和茶叶只喷射表3所示的处理时间,使叶面温度为表3所示的温度。[0075]然后,在四茶采摘日(10月2日),观察有无发生“炭疽病”、“轮斑病”和“害虫”,分别在未发生的情况下判定为“〇”,在确认到发生的情况下判定为“×”。[0076][表3]
<结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到目前为止本发明所进行的试验结果可知,若使加热雾与茶树和茶叶接触,使得茶叶的表面温度为45℃以上,则可防治茶的病虫害。[0077]另外,由于在试验区32中发生了热伤害,所以也可知在蒸气温度为50~55℃时,若{加热雾的温度A(℃)-30℃}^2×{使加热雾与茶叶接触的时间h(秒)}÷100为50以下,则可在更短时间的处理时间内得到防治效果,而且,也不发生热伤害。[0078]<试验4>
验证了使加热的雾状的水(加热雾)与茶叶接触时的叶面温度和处理频率与害虫防治效果的关系。
[0079]在静冈县内的种植园,针对茶品种“薮北”,从二茶采摘后起,每隔10天总计实施了11次(6月13日~10月13日)的下述处理:将与试验1相同地制作的表5的温度的加热雾,与试验1相同地对茶树和茶叶只喷射表4所示的处理时间,使叶面温度为表4所示的温度。[0080]在处理期中的8月22日,在各个试验区各设置3处害虫捕捉器(Bug-Scan,Biobest公司制,10cm×13cm),在10月13日回收。然后,计算附着于捕捉器上的害虫的数量,将验证了对茶树乃至茶叶的害虫防治效果的结果示出于表4中。[0081]需说明的是,关于害虫,选择作为在茶叶乃至茶树中具有代表性的害虫的茶小绿叶蝉,根据附着于各个试验区所设置的3处害虫捕捉器上的茶小绿叶蝉的平均个体数判断了有无害虫防治效果。[0082][表4]
9
CN 109952022 A
说 明 书
8/8页
<结果>
在使加热雾与茶树和茶叶接触的试验区33~36的所有试验区,与进行常规防治的试验区相比,茶小绿叶蝉的平均个体数减少,由此确认到可通过使加热雾与茶树和茶叶接触来得到防虫效果。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