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韩愈_以文为诗_形成原因探析

韩愈_以文为诗_形成原因探析

来源:九壹网
古典文学新探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1No.1

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探析

任正霞

摘要“以文为诗”是中唐以来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针对韩愈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本文

“以文为诗”形成的原因,从韩愈古文理论及创作、时代审美风尚、诗歌的自身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对韩愈探讨。关键词:韩愈以文为诗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以文为诗”是中唐以来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2“不平则鸣”说理论家针对韩愈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如果说“以文为诗”是“养气”说是侧重从外部世界来观察、反映社会

“文以载道”的观点;那么,“不平则鸣”人生,体现了韩昌黎诗歌变革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就是把散文的诸多因素纳入

诗歌中,由此形成了既具诗之美、又具散文流畅之美的审美则侧重于从内心世界来折射出这个变态的社会人生,突破

了“文以载道”的局限。继“三百篇”之“怨”“刺”说、屈原之规范。其实,从《诗三百》到唐代诗人的创作,诗歌中有散语

的例子不计其数,尤其是陶渊明和杜甫的诗歌创作。但为何“发愤以抒情”说、司马迁之“发愤著书”说之后,韩愈从自身

不得志的感受中提出了“不平则鸣”。韩愈说:直到中唐韩愈的时代才正式成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审美规范的坎坷遭遇、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以文为诗”进行“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呢?这是因为韩愈第一次自觉地整体地对

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作。本文将从以下三大方面分析探讨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唯有如

此,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才方可动人。韩愈把“不韩愈“以文为诗”形成的原因。

一韩愈的古文理论及创作对“以文为诗”的影响平则鸣”这种理论在其创作实践中广为用之,上述《八月十韩愈是一位兼擅古文诗歌的文人,苏轼赞誉他为“文起五日夜赠张功曹》便是借张署之口自鸣其不幸。再有如《石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而诗文兼擅则使韩愈能驾鼓歌》,诗人在诗中有意以周宣中兴拟宪宗元和中兴,以其轻就熟地吸收古文手法进行诗歌创作。鸣国家之盛。

1“养气”说我们在读韩愈之文时,可以明显感觉到磅礴壮阔的气所谓势和愤懑不平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正是因为不平之气与浩“养气”,就是指作家的个人修养。儒家思想中最重

成就卓越。因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注重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对于文学创作然之气的完美结合,才使韩愈之文特色鲜明、

非常重要,因而而,韩愈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不平之气与浩然之气灌注于其“气”成为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曹丕

“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专有诗歌创作之中,由此成就了其诗歌“若掀电挟雷,撑挟于天提出

地之间”《养气》篇。韩愈才大气豪,以古文名家,攘斥佛老,独尊儒(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的态势。这其中又以他

术。他提出“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根之、的诗歌《调张籍》为代表:该诗展现的是一幅奇奇怪怪的画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面,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瑰丽诡怪夸张的意境氛围,但其中流李翊书》)的养气论,也就是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淌的始终是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和“俱怀逸兴壮思飞,写出有充实内容的文章。韩愈指出当时的社会“气象日雕欲上青天揽日月”的激越情怀。使我们能真切体会到不平之“众作等蝉噪”、,背离儒道、气衰文弊。他主张应以雄鹜耗”气和浩然之气的水融,以及流转跌宕、婀娜多姿的韵之才“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创造出“横空盘硬语,妥帖味。力排募”(《荐土》)的奇崛雄伟的艺术风格。二时代审美风尚

韩愈的为文以养气为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1文坛格局下者皆宜”(《答李翊书》)说,对诗歌创作有其深远的影响。韩愈所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由鼎盛期转入内乱频发《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名篇就是韩诗充蕴着气的中期,他经历过德宗年间的吐蕃侵扰、河北诸镇的反叛、势的代表,其手法主要是以为古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执法泾原兵变;顺宗的永贞革新;宪宗时的刘辟、王承宗、吴元来经营诗歌。《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将张署的“君歌”济、王廷凑等诸镇叛乱的许多重大事件。但同时这也是唐王和作者的“我歌”题为“赠张功曹”,却没有以“我歌”作为描朝大历中兴梦浮现的时候,朝野均有一种变革的希望,思想写的重点,而是反客为主,把“君歌”作为主要内容,借张署“元和的革新自然也引起了文学的变革。明人许学夷曾说:之口,浇诗人胸中之块垒。这首诗以近散文化的笔法和古朴诸公所长,正在于变,或欲于元和诸公录其正而遗其变,此的语言,直陈其事,主客互相吟诵诗句,一唱一和,我中有在选诗则可,辨体,终不识诸家面目矣。”(《诗源辨体》卷二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诉,洒脱疏放,别具一格。正如张戒在十四)元和文学革新思潮,在文学史上固有其渊源可寻,但《岁寒堂诗话》中所云:至此而大显于时,成为“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

“退之诗大概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而韩愈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新的关捩点”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韩愈当时所处的文坛趋势正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贾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岛》中所说: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

119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1No.1古典文学新探

地咒骂世道人心”;元稹、张籍、王建等,正“用律动的乐府调纵观整个诗史,唐代前期可称为文人诗的规范时期,主要表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现为由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融构而成的五、;贾岛、姚七言古律诗。因

“做一种阴暗情调的五言律诗”;而卢全、此,合领着一群青年人唐代后期,面对声律风骨气韵兼备的盛唐诗歌,许多人

刘叉则在“插科打诨”。在这样一个情形下,兼具政治家与文“大历十才子”步盛唐余绪以都在试图探索诗坛的新出路。

“独尊儒术”为诗为文以救时弊。求出路,学家二重身份的韩愈,只有他们对国家中兴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在自己的人生

道路上也感到空虚渺茫。他在实际的创作中,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对儒学加以新的面对特殊的时代,他们既不像杜甫

“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十八使君》),也不能如李白那样诠释,从而为诗歌题材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

2时代审美风尚及诗人个性气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那样韩愈生活的时代,时代审美风尚是科场选士尚奇、吟留别》书法)。他们有的人趋炎附势、委顺干禄;有的人“窃占青

人们的思想行为亦尚奇。而在韩愈的个性气质上(皎然,《诗式》)。总之,他们较领域尚奇、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已有”

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少写到民生问题,伤感、低迷的人生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很多诗歌反映出消沉、

天生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因爱好奇伟事物,所以他常探情调。实践证明不但没有走通,反而束缚了诗笔,使得当时幽揽胜,并不断在其诗歌中表现出来,如其《古意》诗云:文坛被“气骨顿衰”的大历诗风所笼罩。固守传统是没有出“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路的,诗歌创作到了“处穷而必变”的境地了,只有不沿袭,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安得正如叶燮《原诗》所言:“必待有人焉,一片入口沉疴痊。才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起而拨正之,则不得不改弦而更张之。”韩愈感到了“天明独

《贞女峡》诗云:去无道路”(《山石》)的危机,从而“出入高下穷烟霏”,打破“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悬流轰轰射水府,了现有的古典主义艺术典范,注重意打破了讲究自然天成、一泻百里翻云涛。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境神韵、以优美为基本范畴的古典诗歌艺术,开始了“以文

为诗”如此惊心动魄之景亦是韩愈在被贬阳山、作为羁旅谪的新探索。

其实,与近体诗并驾齐驱的古风的存在,就表现了近体客时的探险所得。这些都证明了韩愈好奇的个性和勇于探

险的精神。诗的危机。近体诗给诗人的束缚太紧,于是不得不用较自由

的古体诗作为近体诗的补充。因尚奇的个性,韩愈常把日常朋友之间的交往、家人间一些天才横溢的诗人,常常要

情感的交流及长期被诗国忽视的情景,赋予诗琐事的交代、借助古风的形式来表达那些在近体诗里难以表达的思想情

化的表现,从而扩大了其诗歌的题材。韩愈在诗歌中全力追“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趣。在李白求的就是:刻画难以刻画的形象,描摹难以描摹的意境。其“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笔迹罕至的,他都要加以挖掘、拓展,如(《宣州谢胜)的节奏中,我们已然能感受他诗人视为奇险的、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此才见笔力的硬劲。到他在内容上追求奇崛突兀、狠重险硬的“以文为诗”的革新消息。韩愈自觉地整体地对“以文为意境,以丑来求美;在形式上,以文为诗,突破因袭守旧、诗”平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作,是在对前期诗歌的继承、创

拗词硬语,以非诗来求至诗。新与反拔中进行的。我们分析韩愈诗歌的创作历程会发现,俗软媚的诗风,讲求铺张扬厉、

他青年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就是取法汉魏,追慕高古;注重三诗歌的自身发展

1诗文同源比兴的运用,注重诗歌的反复回环、一唱三叹。在自其主要在中国文学史的初期,诗和散文并无严格的区别。《老精力用在古文创作和理论思考上后,对诗歌创作,韩愈“起子》、《庄子》等散文作品中,都具有诗的节奏和韵律;而《诗的方法便是让诗歌与散文联姻。诗与散文,二者而拨正之”经》、《楚辞》等也都具有散文的因素。在早期的诗歌中,整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诗歌发展到盛唐登峰造极后,只齐与不整齐、偶行与奇行、意象与议论等诸种艺术方式都有借鉴“格律的对立物”———散文,才能找到唐诗新的出路。可以并存。就算格律化极盛的初盛唐时期,“四杰”的长篇把古文的“养气”说、“不平则鸣”说作为诗歌散文化的动因,歌行,也都借鉴了赋体的表现形式,如陈子昂的一部分“五促使韩愈的诗歌具有了散文纵横捭阖的章法结构,进而以

,就带有浓重的玄言哲理成分。甚至连登上盛唐抒情诗句法为诗,摒除对句,打乱诗的一般音节,促进了古”古文字法、顶峰的李白,也写出过“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诗歌语言的。之!”(《战城南》)之类散文化的句子。而“诗圣”杜甫,则在总之,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是表达政治主张的他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中感慨时一种选择,是适应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诗歌创变。此事、穿插议论,从而形成了纵横驰骋、波澜壮阔的开放性结外,诗歌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以文为诗”,要求把诗以外构。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历来诗歌的创作并不排斥散文的或以前不曾入诗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纳入诗歌,从而唱出的因素。刘熙载在《艺概·诗概》提出:“诗文一源。”郭绍虞一种新曲调。则指出:

“诗文分途了,于是诗论和文论也就分了家,而分家的参考文献:结果,就使得一般人的视野局限在文体方面,不容易看到文[1]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就是诗文之1984年版。学的整体,再从文学整体上理解文学的本质。

分的不良影响。”[2]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因而,我们应从文学的整体上去看文学创作,单纯地仅[3]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从文体角度去关注一种变革是不科学的。[4]郭绍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中唐诗史及韩愈诗歌的继承、创新与反拔1984年版。王力先生谈及诗与散文的语法关系时说:“古诗的语[5]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法,本来和散文的语法大致相同;直至近体诗,才渐渐和散

作者简介:任正霞,女,1978—,贵州遵义人,硕士,讲近体诗的产生,标志着诗已从诗和散文的统一体文岐异。”

中,完全净化为最纯粹的诗,因而成就了盛唐诗歌的辉煌。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遵义师范学院。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