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电视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随着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交往中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和加深,全球化多语境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探讨和研究已备受关注。众所周知,大众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往往成为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斗争或交涉的工具。在纷繁多样的媒介文本形式中,电视剧以其独有的亲和力经历史证明了其具有能够打破文化区隔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优势。
从文化亲缘性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流行的众多海外电视剧中存在着两大派别:一是美剧所代表的强势文化,另一则是日剧、韩剧所代表的相近文化。然而,由于近些年日剧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美剧、韩剧的火生水起,本文特别选定后两者作为两种不同性质文化的代表作为研究文本,由其引发的一系列跨文化传播现象即成为本文重点分析及探讨的对象。
标签:美剧 韩剧 跨文化传播 受众 文本分析 产业运作
全球化潮流对世界电视剧市场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地加强,电视剧日益呈现出一种全球流动的态势。海外电视剧的引进,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西洋底来的人》、《女奴》、《黑名单上的人》等第一批海外电视剧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其中出于文化的同源性,日剧《血疑》、《排球女将》最为中国观众所喜爱,因而当时掀起了一波日剧热播风潮。然而,这股风潮席卷过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海外电视剧的热情逐渐减退,直至韩剧风潮的“悄然而至”。《蓝色生死恋》、《人鱼小姐》、《冬季恋歌》、《浪漫满屋》、《大长今》以及近期SBS推出的《来自星星的你》等大批韩剧都在我国形成收视热潮,这些以家庭剧、青春偶像剧、历史穿越剧为主打类型的电视剧使大批中国观众沉迷其中。2005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美剧“搭乘”着网络媒体的“快车”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越狱》空前地成为通过非主流媒体传播最为成功的第一部海外电视剧,引起学术界对美剧的强烈关注。
一、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解释海外电视剧风行的原因
1.美剧跨文化传播
2005年是美剧在中国复兴的巅峰时期,国内关于美剧的研究也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05年前,系统全面地专注于美剧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其中代表人物非中国传媒大学的苗棣教授莫属。他最早于1999年出版的《美国电视剧》对美剧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述,将美剧分为肥皂剧、情节系列剧、情景喜剧和微型连续剧四大类型,但是其内容并未谈及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之后又在《中美电视艺术比较》一书中,从、节目类型、电视内容、受众状况以及电视批评与相互影响等各个角度,论述了中美电视艺术的异同,对美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地整理和研究。总体来说,前期研究成果较少,有着严谨体系的专著少之甚少。
后期美剧通过网络在中国流行,涌现出了一批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零散文章。2005年以后美剧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某一部美剧的个案式研究,或者对美剧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传播价值、商业价值方面的探讨。真正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研究美剧的文章是:《文化接近和文化折扣》(刘海宁,2006)中,以《绝望的主妇》为例,提出电视节目传播应注意“文化折扣”和“文化接近”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倾向于使用自己的文化观点来解读剧情的内涵,文化差异会使媒体受众用自己的文化背景诠释海外文化节目的文本,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从而获得各自不同的意义,进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篇论文给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美剧跨文化传播的论文有《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欧阳静帼,2010),文章阐述了美剧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通过对美剧的中国受众群体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了美剧在网络盛行的“两极分化”原因,同时将之与韩剧在主流电视媒体传播盛行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给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些反思和启示。
对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还有一些零散的文章,《通俗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美剧在中国的流行现象》(徐林,2008)、《美剧为何冷遇电视而火遍网络——解读近年来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方式》(舒纾,2009)、《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王雅楠,2012)等等。
2.韩剧跨文化传播
对韩剧的研究专著比较少,各类大小论文多不胜数,主要出现在报纸、专业期刊和学术论文中。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韩剧的著作是李胜利与范小青的《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书中首先指出了研究韩剧的必要性:韩流兴起一韩剧威胁论的炒作一学习韩剧。该书的特点是将中韩两国电视剧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各自的生产方式展开讨论,富有开创性(第一次系统地对中韩电视剧进行比较)和严谨性(作者亲自赴韩国进行采访)两大优点,而缺点是没有系统深入地讨论韩剧的跨文化传播。
从相关论文来看,韩剧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亮点纷呈,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诸如,《对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象的跨文化解读》(林洁琛,2005),该文从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以韩剧的创制接近性文本和中国受众对韩剧的关注和喜爱为研究对象,韩剧的“亲和好奇”力源于“同源文化差异性的好奇”,提出了韩剧的“亲和力”与“跨文化创造力”是韩剧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原因,揭示了作为大众消费文化的韩剧在中国传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给国产剧生产和消费带来的思考。
另一篇相关论文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当代“韩剧热”现象孕生的文化语境探讨》(马建高,2008),文章从中韩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同源性角度,剖析了韩剧热播的深层文化动因,阐释了韩剧跨文化传播是中韩文化契合的完美体现。文中还将美剧和好莱坞大片与韩剧进行比较分析,从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方面解释了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曲折历程。不过文章并没有总结韩剧跨文化传播对中
国文化转型发展的奇效良方。而基于之前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将之较完善补充的文章是《韩剧成功原因探析及对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启示》(刘芸,2010),该文借助跨文化传播、符号学理论、培养理论和媒介经营管理理论,从跨文化传播、传播学、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系统且详细地分析韩剧发展的产业,解读韩剧的文本及其产业化运作模式,深度剖析韩剧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国产剧的“本土化”情况所折射出的问题,为国产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启示性思考。
还有一些论文谈及的观点和主题基本上都是单纯地围绕文化内因方面,例如,《从跨文化的视角解读韩剧在中国的流行》(郭鹏,2008),从儒家传统伦理文化认同、优雅唯美的剧情表现手法、接地气的生活故事和观众期待的推成出新的文化创造,这四个方面解读韩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跨文化传播的典范——评韩剧在中国的流行》(张星星,2007)一文中关于韩剧跨文化传播的解读于郭鹏的观点大同小异。
二、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海外电视剧成功的原因
关于海外电视剧文本内容的研究分析,这类文章在各类期刊和网络上的学术论文所占数量最多,几乎每一篇谈论海外电视剧的文章都会涉及电视剧的文本分析,所以此处就不详细地解读大篇幅的文章。
例如,《韩国影视剧的叙事模式与文化内蕴》(叶凯,2004)、《论韩国电视剧的三大特征》(季泓一,2005)、《美国电视剧的文本特征浅析》(袁超,2008)、《浅析美国电视剧为何走红中国》(朱玲玲,2008)等等,这些文章的逻辑都是:剧情内容美好,叙事弹性十足,新鲜引发共鸣,幽默带来欢乐。然而,单纯的文本分析忽略了海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分析。
后期一些代表性文章则全面具体地概括了海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模式,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剧在中国传播现象研究》(刘进,2010)、《网络传播的美国电视剧现象初探》(董谷媛,2010)和《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张萌,2012)、《对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象的跨文化解读》(林洁琛,2005)、《韩剧成功原因探析及对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启示》(刘芸,2010)等等,都以跨文化传播为切入点,以传播学、符号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侧重于从叙事策略、语言特点、制播运作、文化传承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对美剧文化现象的进行了经验分析和探讨研究,勾勒了美剧传播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实现外来文化价值与文本愉悦之间的平衡。
三、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对海外电视剧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查阅传播学和新闻学相关书籍以及核心期刊论文,发现关于中国观众收看海外电视剧的受众研究中,韩剧的受众研究颇多,而专门针对美剧美受众研究论文很少。国内对于中国内地通过网络下载收看美剧的受众暂时还缺乏系统的、理性的学术研究,即便是报刊上出现的大多是感性的描述。因而,关于海外电视剧的受众研究成果就不分门别类的一一总结。
浏览外来电视剧受众研究的相关论文,涉及美剧、韩剧的受众研究都是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典范进行受众接受心理分析,因此,笔者也选择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国内的研究状况和特征受众群体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受众被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体,其使用媒介的过程就是其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受众消费媒介文本的心理动机和需求,解析传播行为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韩峰峰的《美剧在中国的网络传播》一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受众类型及接受心理进行分析,对受众进行年龄、学历、数量、地区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并得出概念上的结论,提出“陌生化”效应成就观赏的距离美感、个人主义引导下的人生追求等接受心理。该论文于2009年4月份完成,当时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视频下载网站的最新尚未涉及,之后侯彦婷发表了一篇与该论题极为相似的文章,《美剧在中国的网络受众分析》一文对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以大学生和青年白领为主的特定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从其身份认同角度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
吴可的硕士毕业论文《电视的跨文化之旅——解析美剧与韩剧在中国的传播现象》,对美剧和韩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该文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以美剧《越狱》和韩剧《大长今》、《浪漫满屋》为例,运用比较研究手法以探求两类电视剧流行之间的异同,并对其受众类型、受众群体及受众的文本解读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中将美剧划为小众传播,受众群体主要是白领和大学生,具有一定知识文化基础的精英阶层,而将韩剧划为大众传播,受众群体是混合类型的普通大众。美剧、韩剧的存在恰好契合了时下的小众群体和大众群体的心理,美剧的生动性和韩剧的易接受性不仅使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也使得外国电视剧成为中国民众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
欧阳静帼在《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论述“美剧迷”与美剧的深层契合点在于四个方面:差异文化带给受众距离美感;理性主义造就受众心理优越感;个人主义迎合受众人生追求;普世价值激起受众内心共鸣。《中国地区美剧受众研究》(吕航,2009),文中论述了中国地区美剧受众的结果和行为特征以及影响他们收看美剧的因素和他们对于相关的看法等等。
四、从产业运作的角度分析海外电视剧成功的原因
中国传媒大学苗棣、徐晓蕾的《美国电视剧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启示》一文,对美剧的制播分离制度、工业标准化生产制度、播出制度和收视率评价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论述。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状振在《自助餐式的美剧类型化制播》一文中,对美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进行了细分,将其观看和消费模式总结成“自助餐式”,为中国电视剧的类型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电视台张忠的《韩剧的产业化特点及其启示》,从韩国的主导型的产业管理模式、以播出平台为中心的产业结构模式、面向观众市场的类型化模式、流水线运作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和精美制作背后的商业化操作模式五大方面,具体
阐释韩剧的产业化特点及其市场运作。湖南师范大学洪梅的《韩剧产业探析》,该文中系统地叙述和剖析了韩剧产业独特的运作,制播合一的制作,边写、边拍、边播的制作方式,专职敬业的制作团队和多样化的投资融资渠道作为其产业优势。这些文章从逻辑上也是将海外电视剧的成功归功于商业操作上的成功,但是单一的产业研究忽略了跨文化传播、电视剧文本和受众接受心理的特点,因而也不能充分说明海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原因。相对具有全面代表性的解析海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文章集中在近几年的核心期刊和学术论文中,刘进、董谷媛、张萌、刘芸、吴可等都将海外电视剧的产业化运作作为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因素之一,文章前部分都有略带提及。此外,王梓伊的《我国对外国际文化传播如何借鉴韩国经验—从韩剧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说起》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文章在讨论韩剧乃至整个韩流的文化传播手段时,认为从“一次收益”到“多次收益”是整个韩国文化产业成功的原因。通过对韩剧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了韩国国际文化传播的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在新世纪如何制定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文章将P2P传输技术,即点对点,作为海外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的因素。其中何国平、姚瑶的《P2P传输技术条件下的受众分析——以美剧《越狱》的收视为例》是将技术因素作为重要探讨内容之一,该文指出美剧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借助富有文化内涵与亲和力的“媒介形象”,从媒介技术层面剖析美剧受众心理因素,以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和媒介使用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研究。
结语
海外电视剧进入中国,已有不短的年头了,经历了从起初不确定的受众群体到现在日渐成型的受众群,它们曾带给那个电视节目贫乏年代的观众无限的乐趣和惊奇,当然也有渐行渐远的回忆。
反观中国,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电视剧存在一些列问题,供需不平衡,题材重复、跟风现象严重,情节脱离大众生活,缺少好剧本常翻拍等,电视剧文化内涵既没“现代”起来,传统也丢得差不多了,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国产电视剧目前尚无法取代国外电视剧,国外电视剧也无法完全取代国产电视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电视剧市场将依然是国产电视剧与国外电视剧并存的局面,也可以说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总而言之,海外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给中国电视剧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启发思考。海外电视剧中所传达的外来文化和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受众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一些模仿美剧、韩剧中的生活方式、处事习惯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取其精华去其槽粕,避免海外电视剧传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交流、沟通、学习的方式开展自己的跨文化传播,争取早日实现国产电视剧对外传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