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的几个问题
1、文题“逍遥游”是啥意思?
有人认为,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其实,逍遥游的前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修去常人的思想才能逍遥游。没有常人的思想,才能不被常人思想所。逍遥游就是得大自在,得道修成真人。
2、庄子的思想消极悲观吗?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老子和庄子有一种误会,认为两个人的思想消极悲观。要知道,二人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讲修道的大师。修道的目的是成为真人(也就是说神),能够修成真人的思想,怎么可能是消极悲观的呢?应该是积极乐观才对呀!至于能否达到修成真人的目的,那得按照人家说的去做,也就是修道。修道修到人家所说的要求和标准时,看看能否成为真人,那时候才有资格说人家说的对不对,是吧?
3、为什么多次提到大鹏鸟的故事?
是不是啰嗦呢?当然不是,作为文章大家的庄子绝不会犯此种低级错误。因为大鹏鸟过于超常,难以被人所理解,所以庄子才反复提到故事确有出处,以便增加可信度。但是这也是铺垫,真正要表达的则是修道成道的可信度。世间存在大鹏鸟、鲲鱼可化为大鹏鸟,就已经让人难以置信了,而人可以通过修道修成真人,就更加难以让人置信了。所以通过证明大鹏鸟故事的真实可信,也可连带证明人通过修道修成真人的真实可信,这就是文章开头反复引述大鹏鸟故事出处的用意。
4、庄子是在赞美大鹏鸟吗?
显然不是,因为大鹏鸟虽然比蜩与学鸠厉害多了,但是它仍然“有所待”。而庄子要讲的,则是“无所待”的境界。
5、“无所待”的对象是什么?
“逍遥游”的前提是“无所待”,那么“无所待”什么呢?庄子给出的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换言之,就是放下对自我、功名利禄的执着。哪里放下?心里放下,而不一定非得是形式上放下不可。其实,常人就是靠这些东西而活着呢。佛教禅宗有一句话说:“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修佛修道的最终目的,都需要彻底放下对自我、功名利禄的执着心。连一丝一毫的执着心都没有了,才能修成得道。
6、“未数数然也”是啥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文中“未数数然也”共出现两次,课文注释都解释为“没有急切追求的样子”。联系上下文看,显然是不通的。个人认为,“未数数然也”应该解释成为“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的”,才能上下通达。第一个“数”字是“几个”的意思,第二个“数”字是“可数(shǔ )”的意思。
作者:以镜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