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一)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指 导 书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编 制 人:秦凤艳 夏松 建工学院土木工程教研室
1
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一)(现浇肋梁楼盖设计) 周数/ 学分:1周 / 1 学分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材料、荷载计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等。 适应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开课学院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 设计时间:1周 一、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概念和弯矩调幅法的实质,掌握超静定结构最不利活荷载组合方法,掌握内力包络图及材料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在计算、绘图、应用图表及规范等方面获得必要的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2)了解梁、板结构的荷载传递途径及计算简图; (3)熟悉受弯构件梁和板的设计方法; (4)了解内力包络图及材料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图表达方式。 二、设计任务
对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进行设计,要求进行楼面梁格布置,确定梁、板、柱截面尺寸,计算配筋并绘制出结构施工图。 三、设计步骤
1、仔细阅读任务书和指导书,明确设计任务及要求。 2、要求掌握柱网及梁格的布置原则。
3、阅读教材或参考书中有关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例题,掌握计算步骤和列表计算的内容。
4、板设计:初选截面尺寸,荷载汇集,确定计算简图,用塑性法计算内力,配筋计算,选配钢筋,画板的配筋草图,重点解决板的构造设计问题。 5、次梁设计:初选截面尺寸,荷载汇集,确定计算简图,用塑性法计算内力,配筋计算,选配钢筋,画板的配筋草图,重点解决板的构造设计问题。主
2
6、主梁设计:初选截面尺寸、荷载汇集,确定计算简图。用弹性法计算内力(查表法),进行最不利内力组合、画弯矩、剪力包络图,配筋计算、选配筋、根据包络图画材料图,重点解决钢筋的弯起、截断与锚固等构造设计内容。
四、设计内容
1、结构布置
确定柱网尺寸,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
板厚:h≥
140ι
,工业厂房楼面最小厚度80mm,次梁h=(
11~)1812ι
,b=(
11~)32h ,主梁:h=(
11~)148ι
,b=(
11~)h 。 32 2、板设计
根据楼面荷载,按塑性分析法计算板内力,进行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并进行板的钢筋配置。
1)计算单元:1m宽板带 2) 荷 载 :均布荷载
3) 连 续 梁 :次梁、墙作为板的不动铰支座 4)计算跨度:中间跨 :
边跨(边支座为砌体墙): 通常a为120mm
3
梁、板计算跨度
支 承 情 况
梁
两端与梁(柱)整体连接 两端支承在砌体墙上
一端与梁(柱)整体连接, 另一端支承在砌体墙上
计 算 跨 度
板
净跨长 ln lnalnh 净跨长 ln1.05ln lna1.025ln lna/2lnh/2 lna/2
注:表中 为板的厚度; 为梁或板在砌体墙上的支承长度。
1 111 161 141 111 161 141 16墙 1 111 161 141 16梁
板中除配置计算钢筋外,还应配置构造钢筋如分布钢筋和嵌入墙内的板的附加钢筋。
(a) 板的弯矩系数 板的配筋详图参考
4
3、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梁内力和正截面极限承载力,并进行次梁的钢筋配置。
1)荷载范围 :次梁左右各半跨板
2)荷 载 :均布荷载 恒载:次梁左右各半跨板自重、次梁自重 活载:次梁左右各半跨板上活载 3)计算跨度:中间跨 :
边跨(边支座为砌体墙): 通常a为240mm 等跨连续梁板内力计算 2 墙 梁 柱
M(gq)l0V(gq)ln1 111 240.50 1 111 161 141 161 111 1410.55 0.55 10.55 0.55 1 1416161 111 141 160.50 10.55 0.55 1410.55 0.55 1 1616(b) 次梁的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
5
次梁的钢筋配图构造要求
次梁配筋图参考
6
4、主梁设计
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内力,绘制主梁的弯距、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抵抗弯拒图及钢筋配置图。 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图(材料图)、纵筋的弯起和截断。
1)荷载范围 :主梁左右各半个主梁间距,次梁左右各半个次梁间距 2)荷 载 :集中荷载 3)连 续 梁 :,可将柱作为主梁的不动铰支座 4)计算跨度 :与次梁相同,通常a为370mm
次梁与主梁相交处应设附加箍筋或吊筋
① 按比列绘出主梁的弯矩包络图
②按同样比列绘出主梁的抗弯承载力图(材料图),并满足以下构造要求: 弯起钢筋之间的间距不超过箍筋的最大容许间距Smax;钢筋的弯起点距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等于h0/2。
按课本所述的方法绘材料图,并用每根钢筋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直线与弯矩包络图的交点,确定钢筋的理论截断点(即按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
V0.7ftbh0当c时,且其实际截断点到理论截断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等于h0或20d,钢筋的实际截断点到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等于1.2lh0。
若按以上方法确定的实际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的受拉区,其实际截断点到理论截断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等于1.3h0或20d。钢筋的实际截断点到充分利用点的距
1.2l1.7h0离应大于等于。
主梁纵筋的伸入墙中的锚固长度的确定: 梁顶面纵筋的锚固长度: 梁底面纵筋的锚固长度:
③检查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图是否包住弯矩包络图和是否满足构造要求。
7
主梁配筋图参考
主梁配筋图参考
5、绘制结构施工图
(1)结构平面布置图(1:200) (2)板的配筋图(1:50)
(3)次梁的配筋图(1:50;1:25)
8
(4)主梁的配筋图(1:40;1:20)及弯矩M、剪力V的包络图 五、设计构造参考
1、楼面构造
楼面为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顶棚为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或钢筋石灰砂浆);梁用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板厚80-100mm。
2、板伸入墙内120mm,次梁伸入墙内240mm,主梁伸入墙内370mm。 3、材料
混凝土用:C25或C30 钢 筋:主、次梁受力筋用HRB335或HRB400级钢筋,板中受力筋用HRB335或HPB300;其它用HPB300。
4、荷载
永久荷载,包括梁、柱、板及构造层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25kN/m3,水泥砂浆容重20kN/m3,石灰砂浆容重17kN/m3,钢筋石灰砂浆容重16kN/m3。 六、提交设计成果及要求
1.肋梁楼盖结构计算书一份,内容包括:单向板、双向板肋梁楼盖的全部设计计算内容,应含所有的计算简图、内力组合表格和内力图、主梁弯矩和剪力包络图、控制截面的配筋简图;要求:步骤清楚、计算正确、书写工整。
2.绘制结构施工图1张(1号图)。内容包括:结构平面布置;板、次梁配筋图;主梁弯矩包络图和配筋图;,主梁画钢筋分离图;必要的施工说明。要求真正做到施工图深度,交给工地即能付诸于施工。图面必须按“制图标准” 规定绘制,要求布图匀称、表达正确、线条清晰、图面整洁、写仿宋字。 七、设计注意事项
1、阅读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后,把存在的问题搞清楚,防止设计时机械照套例题;
2、计算步骤要清晰,书写工整,不断审核; 3、完成板、次梁、主梁等计算后,画草图; 4、设计的难点是主梁内力包络图及材料图的绘制; 5、认识构造设计的力学原理和工程意义; 6、计算书条理清晰,反映设计思路。 八、指导进度安排
第一天:布置设计任务,阅读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及设计例题,复习有关课程内容。确定梁格布置、板计算及绘制板的配筋草图;
9
第二天:次梁的计算及绘制配筋草图;
第三天:主梁的计算及绘制配筋草图;
第四至五天::绘制板、次梁和主梁的施工图,整理计算书。
八、成绩考核及评定
课程设计成绩由计算书成绩和图纸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表现20%,计 算书成绩占40%,图纸成绩占40%。平时考查主要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是否完成课程设计成果等几方面;计算书主要考查计算模型选择是否合理、结构选型是否合理、计算单元计取是否恰当、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计算书撰写模式是否符合要求等;图纸考核主要审核图纸表达是否合计算书一致,图纸绘制是否符合制图规范要求、图面质量等。
成绩按优(90-100 分)、良(80- 分)、中(70-79 分)、及格(60-69 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评定,评分表见表 1。
表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设计1》评分表
评定项目 评分成绩 1、设计说明书(内容全面具有创新性、表达清楚、字迹工整)(40分) 2、设计图纸(反映设计、制图的正确性)(40分) 3、态度端正、工作、遵守纪律(10分) 4、设计报告的规范化、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10分) 总分 备注: 九、参考资料:
l.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5. 阎兴华,《混凝土结构》科学出版社
6. 梁兴文,《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
10
7. 过镇海,《混凝土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
8. 周克荣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 9.《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验收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11.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 十、课程设计中应的要求
1、在教师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钻研精神,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阶段,除参考已学教材外,还应查阅有关文献和书籍,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应结合设计题目及本人的实际情况,对设计内容进行计算、绘图; 3、课程设计是进行计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提交成果要求:图纸规格和表达图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和工程习惯;
4、学生要尊重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对重大设计问题事先要向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反映,共同协商解决,学生不得擅自处理;
5、遵守制度,不得无故缺勤、迟到或早退。课程设计期间一般不准请事假,特殊情况要取得课程设计教师和学校的同意,病假要有医生确诊证明。
执笔:秦凤艳 审核:涂劲松 制(修)订时间:2012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