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左素芸
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3期
【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更有效。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考探究;学习兴趣
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境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趣味、典故情境
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先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接着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这些学具由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组成,然后引导学生象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气氛非常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小组,全班进行了交流,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机智的老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不言而喻,这次场面更加热烈。孩子们拼出的图形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应有尽有,让老师叹为观止,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2.疑问、悬念情境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疑问、悬念情境,一方面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课前设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重新画出来。
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并认真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2)课中有疑
教师引导同学间交流画法,并选派代表口答画图的方法,对同学们认真思考的习惯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质疑:我们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一部分学生凝神沉思,有些同学相互讨论,很快找出了证明图形正确的依据。         (3)课后留疑
为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延伸到课下、课外,又设计了如下题目: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要求折出等腰三角形,不折法。         ①你有多少种折法?
②你能证明你折出的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该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创设不同的问题,促使学生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实践、实验情境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正所谓“智慧出于手指尖”,“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
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首先让学生动手任意剪一个三角形,再对三角形进行剪拼。学生在自己的试一试中理解、探索,在试验中体验、揣摩,并对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对于学生而言,它们所要接受的知识都是“新”知识,因此,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要简单、真实
说到底,教学情境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创设情境的时间过长,就会本末倒置。
2.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学情
一般情况下,问题情境是由教师创设的,但最终在课堂上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能够解决的,正所谓“跳一跳,摘桃子”。         3.问题情境的使用要有度
教学中要注意情境创设的相对性,不能绝对地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和本课教学目标一致的。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能一味照搬。如果过多的无关信息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不如干脆来个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等。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整节课都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然而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合情、合理、适合学生,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周夏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月刊社,2009年
[2]王红霞.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刘万清.浅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广西: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11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青坨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