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
根据我国国情,在学校中展开心理辅导工作,协助学生自我理解,承受挫折,适合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努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最大水准地发掘自己的潜在水平,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等。要真正达到以上要求,在班主任工作中展开心理辅导是极为有利的。从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负责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以及我们从30多个班主任展开心理辅导试点班的实践证明,在班主任工作中展开心理辅导,不但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其独特性。
1.班主任理解、熟悉学生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一起,非常理解每个学生。为了教育好学生他们不但要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不但要理解学生的现在,也要理解学生前阶段的表现情况,基本上要做到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才能实行针对性教育。
2.班主任关心、指导学生
在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要经常关心、指导学生,要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学生,要即时反馈学生各阶段的情况。班主任经常生活在本班学生中,每天与学生接触,随时能观察、理解学生,随时能解决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实行关心、指导的机会最多。
3.班主任与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心理辅导中要求家庭配合,要向家长作指导,让家长配合,教育效果更好。这方面
班主任具有独特条件,因工作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家长及家庭环境要全面理解,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途径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家长也欢迎与班主任交往,为了自己孩子健康成长,希望班主任多联系、多商谈,同时能虚心听取班主任的指导。很多家长还主动与班主任联系,主动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积极配合班主任展开工作。还有的家长主动向班主任讨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4.班主任容易与任课老师沟通与协调
绝大部分学校为了便于班主任教师做好任课教师的协调工作,按年级安排在同一办公室办公,便于班主任即时理解到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反映,对学生中突发事件的理解。同时因为班主任深人班级实际,容易与学生交朋友,学生会主动向班主任反映班级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5.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展开各项活动
展开心理辅导工作,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性知识和感性理解。班主任在这方面更为有利,很多班主任可利用晨会、午会或班会开设各类专题性讲座,或实行小品评析或团体咨询活动,还可展开集体心理训练,专题性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理性上有了理解,在感性上得到提升。因为班主任理解本班学生情况,同时能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即时编成教育材料,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6.班主任更重视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
展开心理辅导,要有良好的环境气氛。这与班主任工作中增强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班级气氛是相通的班主任在展开心理辅导中,一般都注意黑板报、墙报等宣传工作,结合展
开小组活动、小组互补、三分钟演讲、五分钟小品评议、集体咨询、专题性活动等工作,通过一系列宣传及活动,引起每个学生重视,容易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
我们从展开心理辅导的班级中实行调查,有98%的学生对班主任展开心理辅导工作表示非常欢迎,感到非常必要;有2%的学生对心理辅导工作较为欢迎。
二、心理辅导对班主任工作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班主任工作领域改革的进展,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更新了德育观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扩展了德育内容,使班主任工作面貌大为改观。通过借鉴、引进、内化的方法,使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班主任工作与心理辅导都从现代心理学、教育学中吸取了先进的思想或有效的做法发展自己,作为自己的成分。这种状况正是我们期望达到的。在这里着重从心理辅导对班主任工作影响这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1.心理辅导扩充和完善了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班主任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对于培养四化建设所需的“四有”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些德育内容比较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以往班主任工作对于“如何做人”的基本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成功地实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不良习惯、如何选择专业与职业、如何设计生活道路、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与创新意识等问题,却很少过问。而这些问题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学生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一个学生假如不能在成人的协助下学会处理这些问题,他就不一定能成为具有理想个性的人。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展开心理辅
导,是班主任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的扩展与延伸,它使班主任工作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
2.心理辅导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和科学方法
心理辅导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学生人格培养来说,心理辅导具有两重意义。第一,它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准确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具有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心;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地表露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相反,假如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遇到挫折怨天尤人、逃避困难和责任,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第二,通过心理辅导发展起来的自我调整、应付生活压力、选择生活目标、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妥善地弥合友谊中的裂痕等水平,本身就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假如只会在较高层次上实现准确的价值定向,而缺乏适合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会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升班主任工作成效提供了新途径
心理辅导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新途径,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成效。首先,实施心理辅导促使班主任自觉地学习与使用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知识,以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第二,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缺乏以及发展趋势,使班主任工作更有针对性。第三,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辅导教师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价值判断,而是引发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克服心理障碍,找回迷失的生活路标,重整生活勇气。因为学生不担心班主任教师的嘲笑和指责,敢于敞开思想,从而大
大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