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孟姜女传说在山海关地区的流传
作者:钱 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
摘要: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在中国流传甚广,年代久远,然而各地说法不一,内容出入很大。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多年研究认为在各种传说中,以山海关一带流行的传说最为精萃,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①本文从长城入手,深入分析研究孟姜女传说在山海关流传的社会历史原因。
关键词:孟姜女 民间传说 长城 山海关
作者简介:钱爽(1986— ),女,河北秦皇岛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正统史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内容极简洁,即齐庄公伐吕,大将杞梁战死,杞梁妻拒不郊吊一事。这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的是杞梁妻知礼。但后来,这件事被各地人们按照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和人文精神,做了扩充,情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也更加充实,在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文学性极强的传说故事。
从杞梁妻到孟姜女,从拒不郊吊到哭倒秦长城,孟姜女传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最初,仅是说明杞梁妻知礼。到西汉,刘向《烈女传》中记载:杞梁妻“哭夫尸于城下,城崩,自赴淄水死。”才增加了城崩和跳水的情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形成于晚唐五代时期。唐末诗僧贯休写了《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自此,孟姜女哭倒了长城。
然而据很多历史学家的考证,无论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杞梁妻都不可能哭倒长城,因为她生活的年代根本就没有长城。至于孟姜女是否哭倒长城,以及哭倒了哪里的长城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而仅是传说。②
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事、物的口头故事。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传说中的历史在科学家看来虽不足征信,但这并不妨碍传说传播过去人民生活和民族历史的作用。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尽管有虚构的成分,但其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他们的基本性格,社会地位,人物间的关系等,则经常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并且少数的传说的内容有时比书面记载更为真实可信。③ 无从考证,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是何时来到山海关。但翻看历史中的山海关,或许可以找到这个传说在山海关广泛传播的缘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海关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山海关东距沈阳300公里,西距北京400公里,素为“京师屏翰,辽左咽喉。”北依燕山,峰峦叠嶂,峡谷纵横;南邻渤海,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四海咸通,风帆易达。”山海关城居于山海之间紧扼隘口,且东有欢喜岭,乃天然屏障;西有大石河,成为自然壕堑,从而构成了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作为历史上军事重镇的山海关自北齐起修筑长城,而后,隋、辽、金各代都曾修筑长城,而以明代规模最大。从北齐天保三年到隋朝开皇三年的三十一年间,山海关一带大规模的修筑过五次长城,动辄征“丁男”数以十万。长城的修缮,加之连年战乱,劳动人民饱受封建王朝征民夫服劳役的痛苦。清代陈天植《山海关》中有云:“疆场百战后,烟火几家残。塞草连天碧,行人不忍看。”这是对古时山海关的真实描绘。所以,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历史必然会导致当地生活的百姓特殊的文化特质。
古代生活在山海关地区的百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他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饱受繁重徭役连年战乱之苦的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苟延残喘。这里生活的人们对安定生活更加渴望,对封建统治也更加痛恨,人们压抑的神经亟需借助某种事物得以释放。 众所周知,传说故事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维和愿望。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天地为之动容。人们崇敬她,因为她忠于爱情,对爱情坚贞不渝,还有她对封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古代劳动人民。在山海关地区广为流传的孟姜女传说中,哭倒长城这一情节更加充实。孟姜女的遭遇与历史上饱受长城劳役之苦的百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且迎合了特殊环境下生活的百姓特殊的心理需要。试想当年修筑长城时,四处抓壮丁,民不安生,使得多少家庭分崩离析,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孟姜女和范杞良这对怨妇冤夫仅仅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所以借助孟姜女这一形象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连年战乱,繁重徭赋的不满和对封建统治的痛斥。这个民间传说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背景和人民性,突出的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经历的王朝征民夫、服劳役的痛苦,并集中表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被逼得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而秦始皇也作为历代暴君的代表受到世人的咒骂。
孟姜女传说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山海关地区的传播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它与当地长城文化的交流、融合,内容上更加丰富,传奇色彩更加浓烈。如:紫燕送籽,姜女出世,望夫凹石,哭倒长城等等。使得这个民间传说的情节更加曲折,把这一历史悲剧演绎的淋漓尽致。 可见,孟姜女之所以被山海关百姓接受,并被广泛传播,与当地的社会因素、历史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文化特质是紧密相连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自辽代建都以来近千年,是北方的文化中心,这使得它附近的山海关成为孟姜女故事的最有势力的根据地。④
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在山海关人口中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完善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民心所向, 寄托了善良、淳朴的百姓的期望,借孟姜女这个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刚烈女子替他们发泄心中的愤懑。由孟姜女这样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追求自由、向往和平、憧憬幸福是人们矢志不渝的精神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施爱东,孟姜女哭长城[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海关志[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 王雪农,名关寻古[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 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 黄瑞琪,孟姜女故事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释:
[1]山海关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第302页
[2]施爱东,孟姜女哭长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70页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267页 [4]施爱东,孟姜女哭长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