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步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是 (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C.②③⑤
B.②④⑤ D.①③⑤
[解析] 1.D 2.C 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农业生产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两地区都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区都是平原地形和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区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2题,中美两国玉米带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实行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大国、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两地区的交通条件都很便利;影响农作物复种指数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原因,由于热量条件的,两地区复种指数均较低。
3.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
( )
①甲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提高粮食产量 ②乙地区要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大面积推广小麦种植 ③丙地区要注意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丁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D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但生态脆弱,要控制开发力度;乙地区位于云南境内,由于多石灰岩分布,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耕地面积小,但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光热条件好,可发展花卉等的种植;丙地区在华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产区,多风沙、旱涝灾害,并且土壤盐渍化严重,改造中、低产田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丁地区为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该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4~5题。
4.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甲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 A.复种指数高 B.农产品外运便利
C.灌溉条件好 D.光照条件好
5.从20世纪90年代起,甲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番茄,番茄加工已成为该地重要的出口外向型产业。为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番茄制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②大力实施种植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番茄的种植面积 ③加强宏观,制定合理的产业 ④扩大原料出口能力,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⑤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 4.D 5.B 第4题,根据经纬度和玛纳斯河等信息,可判断甲地位于准噶尔盆地。甲地位于中温带,热量条件不如位于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复种指数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低;甲地晴天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光照条件好于位于湿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甲地的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相比均不具有优势。第5题,甲地位于干旱地区,依赖灌溉水源发展农业,受水分条件的,增加种植面积的方法不可取;原料出口的经济效益差。排除②④项。故选B。
下图为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有 ( ) A.生产规模小 B.科技水平高 C.商品率高 D.精耕细作
7.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B.水土流失、石漠化 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 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6.C 7.A 第6题,该地区南部主要农作物是油棕、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属热
带种植园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技术水平低、经营比较粗放等特点。第7题,该地区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大规模种植花生、橡胶等作物,会使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
8.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的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的
9.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8.B 9.B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图中甲地位于三江平原,海拔较低;丙地附近原来有耕地,可判断该地农业基础较好,故其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的;丁地位于河流上游,为林地主要分布区,地势较高,开发耕地会加剧水土流失。第9题,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会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促使当地农业实行机械化作业,利于农业大规模经营;目前该地区耕地面积较大,故增加耕地面积与农业大规模经营关系不大;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农业大规模经营;改变耕作制度与农业大规模经营无关。
下图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下列叙述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 )
A.耕地面积的占用 C.劳动力价格上涨
B.农业结构的调整 D.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
11.下列地区,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 A.②区进行盐渍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解析]10.D 11.A 第10题,图中①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③区是长江中游平原商品粮油基地。③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从事粮食生产的收入不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故选D项。第11题,图中②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水资源不足,所以,进行盐渍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的做法正确。③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湿润,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光照条件不如华北和西北地区的;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会破坏生态环境;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会使草场载畜量增大,易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二、综合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
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题,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和光照等方面。结合材料和图可知,与江苏、浙江相比,横县纬度低,气温高,寒冷天气极少;降水适中,光照条件好。第(2)题,冲积平原地势较高
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可从地形、土壤和水分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可从原料、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等方面回答。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若选择问题①,可从发展特色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延长产业链等方面回答;若选择问题②,可从增加科技投入、增强品牌优势以及发展多元化经营等方面回答。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使用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等。
[解析] 第(1)题,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造成的。三江平原纬度高,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发历史短,人口密度小,因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良好的环境质量。第(2)题,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密切,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的生存和繁殖。建三江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的日低温也比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第(3)题,根据材料中“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等叙述,进行归纳回答。第(4)题,从“绿色”“米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绿
色”是指环境质量好,所产的稻米质量好;“米都”说明稻米产量大,商品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