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文学的趣味》 课型 新授 序号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并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1、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 2、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初步掌握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 诵读法 启发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学的趣味》,聆听朱光潜先生给我们的解读。 二、关于作者 1.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情况,介绍朱光潜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朱光潜(1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2年毕业于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补充明确 时间 安排 (2分钟) (5分钟) 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格尔)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 (二)解题 提问: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教师明确:趣味。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三)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章内容 问题1、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问题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问题3、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问题4、作者认为该如何诊治这些毛病呢? 问题5、小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1.学生思考,讨论。 2.交流展示。 教师小结明确文章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3.教师小结明确文章论证思路。 第二部分(2-4):分析一些人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问题 根本不知 ──没有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上的短视 第三部分(5、6):论述解决欠缺文学趣味“毛病”的方法: 扩大眼界,加深知解。”广泛阅读,不囿于一家;“开疆辟土”,不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学生精读文章,讨论相关问题 学生自主发言,讨论问题 五、论证方法探讨 (一)论证方法: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a.孔子之言: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b.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重申结论,要获得新的趣味 比喻论证: 以喻说理的作用: 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 1.作者在阐述“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别能力的观点时,以估计山的大小为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a.以山设喻: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2.将战胜心理惰性获取新的趣味比喻:“开疆辟土”,并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不仅形象地阐明要想获得新的文学趣味,就必须战胜心理惰性,而且突出了惰性的“顽强”与获得新趣味之不易。 六、课堂反馈(5分钟) (一)知识积淀 1、朱光潜:现当代著名 家、 家,他的《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注音、填空“知( )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出自《 》。“登东山而小鲁, ”出自《 》,其中“小”的用法是 。 3、文中谈到的“如蠢牛听琴”是由成语( )转化而来的。 学生做练习 课堂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