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拉起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从演唱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3、能力发展目标:能听辨二声部旋律,和谐的演唱二声部。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拉起手》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并用热情、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课本、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青春舞曲》,回忆歌曲的主题内容。
2、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听完请告诉我,这首歌体现了什么主题?
友谊、和平、团结
3、师生共同朗读歌词,给歌曲取个名字。
4、聆听歌曲,思考问题
师: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欢快、活泼、热情、朝气蓬勃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么欢快、活泼的情绪呢?
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再次聆听歌曲《拉起手》)
生:速度:中速稍快;节拍:2/4;节奏:稳健中富有动感
5、 师:从哪里感受到这种节奏的特点呢?
生:× × × 歌曲的切分音
4、教师演唱前四小节,让同学们感受切分音带来的变化。
师:切分节奏让旋律更加有流动感和弹性。
5、师:伸出你们的手,让我们用拍手来感受一下切分节奏(学生一起拍几遍)
6、师:完整拍打下条节奏
2/4 × ×︱ ×  0 ︱× × × ︱×  0 ︱
7、加入歌词边拍边念
2/4 × ×︱ ×  0 ︱× × × ︱×  0 ︱
拉 起   手      拉 起 手
8、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打上调节奏为其伴奏,再次感受切分节奏的动感。
9、学生随节奏读歌词,教师电子琴伴奏。(根据情况纠正错误,特别是×  ×  ×  和 × ×·两种节奏型处的歌词)
10、随琴加入歌词演唱,注意呼吸换气记号。(根据情况提出不足并指正)
11、随伴奏演唱全曲,思考:歌曲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整首歌曲分为几部分?情绪有没有变化?
生:表达主题:和平、友谊、团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情绪:热情、动感,第二部分情绪:坚定、自信。
12、带有感情演唱全曲
13、师:一首歌曲的演唱可以由很多不同的演唱形式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分析课本6—7
页的演唱形式。⑴一领众合,⑵齐唱、合唱,⑶独唱,⑷男女对唱、男女二重唱
14、师:请大家找几种你们喜欢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我们今天所学的歌曲《拉起手》(齐唱、男女分部分合作演唱、老师领唱学生合、找同学上台来独唱等,在进行这些演唱形式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大家共同表演)
三、拓展
1、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刚刚过去,在奥运会上也有一首表现和平、友谊、团结的歌曲,《我和你》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欣赏视频《我和你》,学生跟唱。
四、结束
师:愿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团结共处,共创和平地球!
关于学情的研究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的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歌曲《拉起手》具有欢快、活泼、热情、富有朝气的印象,加之歌曲采取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多使用三度、六度和声关系,更显得和谐、爽朗、充满朝气。
另外,还通过课前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音像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习,
并能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评价。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收集与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参与表演的快乐。
效果分析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谁来唱一下?” 逐渐成为教师的日常用语;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多让学生体验创作,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
.3.深化主题:友谊、和平、团结。
总之,教师们正在努力按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努力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美。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
《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其歌词非常简洁,鲜明地表达了和平、友谊、团结的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符合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其节奏具有稳健而富有动力的特征,给人以不断向前涌动的感受。其旋律时而以跳进为主,时而又以级进为主。这种交错展现的形式给人留下欢快、活泼、热情、富有朝气的强烈印象。由于歌曲采用了二部合唱的形式,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多使用三度、六度和声关系,更显得和谐、爽朗、充满朝气。
歌曲的第一乐段(第1—32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乐句呈示了一个主题性的旋律,它的前两小节显得稳健、扎实。第3、4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由于连续出现切分节奏变得很有动力感。第5至第8小节,开头使用了同音重复,接着用级进的方式推向句尾,而在句尾再次连续出现切分节奏,从而使旋律在流畅中带有跳动的因素。应该说,这一句的写法为第一乐段的写法奠定了基调。如果仔细推敲的话,第一乐句是在主和弦上运作并推向了属和弦,那第二乐句则模仿了第一乐句,并在属和弦上运作再推向主和弦。第三乐句除了句尾作了变化之外,基本上重复了第一乐句。第四乐句则重复了第二乐句的前半句,而后半句也作了相应的变化,并在调式主音上收束。
歌曲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它具有明显的号召性,也表现出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强烈自信。这个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使用了一个乐汇:“ ”加以重复和变化,表现了一种热切、肯定的情绪。第二乐句则模仿第一乐句,用“ ”这个乐汇加以重复和变化,从而与第一乐句形成完美的呼应,并进一步加强了那种热切、肯定的情绪。
评测练习:
1、 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 切分节奏,附点节奏
3、 深化主题:友谊、和平、团结
教学反思
《拉起手》教学反思: 本堂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活跃,可以说为学生 营造了一堂快乐的音乐课。《拉起手》是一首颇具时代特 点和青春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歌词非常简介,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旋律以跳进和级进为主。对于学生来说,旋律演唱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但根据课堂实况,学生表现歌曲情绪不到位,还应加强练习。我仔细回忆了一下,的确,课前的十五 分钟, 自己设计的环节环环想扣, 不但过度自然, 而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学得既开心又扎实。可当进入念歌词的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 学生不能根据节奏朗读,对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虽然熟悉, 但是在长句中依然引发了很多 的错误,对切分节奏的掌握还是可以的。总之,还要要求学生多听多唱多体会歌曲的情感。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
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