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基础知识自测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基础知识自测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基础知识自测练习题

现代文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元勋( ) 选聘( ) 挚( )友 鲜( )为人知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妇......孺( )皆知 夐( )不见人 萦( )带 兽铤( ) 燕( )然山 殷( )红 兀......( )兀穷年 锲( )而不舍 沥( )尽心血 气冲斗( )牛 群蚁排衙( ) 校( ).....补 迥( )乎不同 调羹( ) 疙瘩( ) ( ) 揩( )桌子 阖( )眼睛 ......

【答案】xūn pìn xiǎn xiè cuì rú xiòng yíng tǐng yān yān wù qiè lì dǒu yá jiào jiǒng gēng gē da kǎi hé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dian ( )基 yáo( )言 zhòu( )夜 zhì( )友 可歌可qì( ) 当之无kuì( ) 家yù( )户晓 锋máng( )毕露 仰之mí( )高 抱qiàn( ) 深xiāo( ) shuò( )果 目不kuī( )园 kāng kǎi( ) ( )淋漓 【答案】奠 谣 昼 挚 泣 愧 喻 芒 弥 歉 宵 硕 窥 慷 慨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2)可歌可泣:___________ ______。 (3)鲜为人知:___________ ______。 (4)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5)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6)锋芒毕露:___________ ______。 (7)妇孺皆知:___________ ______。 (8)锲而不舍:___________ ______。 (9)迥乎不同:___________ ______。 (10)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11)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12)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答案】(1)马革裹尸(2)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

第 1 页 共 30 页

事迹。(3)很少有人知道。(4)当之无愧(5)家喻户晓(6)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

现自己。(7)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8)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9)很不

一样。迥,差得远。(10)气冲斗牛(11)深恶痛绝(12)不以为然

四、文学文化常识。

1.《邓稼先》是邓稼先的好友 写的一篇回忆录,邓稼先是 家、 家,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1999年,、、追授他“ ”功勋奖章。

2.《说和做》的作者是 ,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 》等。闻一多是诗人、 、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 》《 》,学术著作《 》《 》等。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 ,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作家,代表作有《 》《 》等。

【答案】1.杨振宁 核物理学 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两弹一星2.臧克家 烙印 学者 红烛 死水 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3.萧红 生死场 呼兰河传

第二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山巅( ) 劈( )成 狂澜 ( ) 捂( )着 踱( )步 郝叟( ) ( ) 诧........( )异 祈祷( ) ( ) 哽( )咽 挚( )痛 嗥( )鸣 谰( )()语 斑.......斓( ) ( ) 亘( )古 镐( )头 碾( )子 辘( )辘 污秽( ) ......【答案】diān pī lán wǔ duó hǎo sǒu chà qí dǎo gěng zhì háo lán bān lán gèn gǎo niǎn lù huì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气pò( ) zhuó ( )流 píng ( )障 xuān ( )闹 ào ( )悔 chéng ( )罚 shì( )言 山jiàn( ) chán( )绕 默qì( ) 田lǒng( ) 丰ráo( ) 【答案】魄 浊 屏 喧 懊 惩 誓 涧 缠 契 垄 饶

三、重点词语解释。

(1)狂澜:___________ ______。 (2)浩浩荡荡:___________ ______。 (3) :惊讶;觉得奇怪。

(4) :因过错而自恨;人的思想转变后,就某些缺点或错误感到后悔。

第 2 页 共 30 页

(5) :向神祝告求福。

(6)嗥鸣:___________ ______。 (7)亘古:___________ ______。 (8)斑斓: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1)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

变动或大的。(2)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3)

诧异(4)懊悔(5)祈祷(6)(野兽)大声嚎叫。(7)远古。(8)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灿烂多彩。

又指生活多姿多彩。

四、文学文化常识。

1.《黄河颂》选自组诗《 》,作者是 ,原名 。这组组诗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8个乐章组成,它以 、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都德, (国家)小说家。《最后一课》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 》,是以为背景创作的。作者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 》。

3.《土地的誓言》是一篇 ,作者 ,原名 ,代表作有小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文学派别)中的一员。这一流派的作家的作品大都表现了思念家乡和 的双重情感。

【答案】1.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 张光年 冼星海 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2.法国 星期一小说集 普法战争 小东西3.抒情散文 端木蕻良 曹京平 科尔沁旗草原 东北作家群 国恨家仇

第三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 ) 菩萨( ) ( ) 掷( )过来 疮疤( ) ( ) 诘( )问 茉莉( ) .........( ) 霹雳( ) ( ) 震悚( ) 孤孀( ) 蹬( )三轮车 惶( )恐 荒僻.......( ) 取缔( ) 镶( )嵌 伛( )着身子 眼翳( ) 滞( )笨 愧怍( ) 门......槛( ) 庄稼茬( ) ..

【答案】wù pú sa zhì chuāng bā jié mò lì pī lì sǒng shuāng dēng huáng pì dì xiāng yǔ yì zhì zuò kǎn chá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 ) gē( )在 fán( )琐 粗zhuó( ) 肿zhàng( ) wū( )辱 烦

第 3 页 共 30 页

zào( ) 大tíng( )广众 shǎng( )午 【答案】竿 搁 烦 拙 胀 侮 躁 庭 晌

三、重点词语解释。

(1)絮说:___________ ______。 (2)震悚:___________ ______。

(3)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4) :粗疏拙劣,不精美。

(5)滞笨:___________ ______。 (6)愧怍:___________ ______。 (7) :惶惧惊恐。

(8)镶嵌:___________ ______。 (9) :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10)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1) :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答案】(1)絮絮叨叨地说。(2)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3)霹雳(4)粗拙(5)呆滞笨拙。(6)惭愧。(7)惶恐(8)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9)言外之意(10)微不足道(11)大庭广众

四、文学文化常识。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 》,描述了作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 、 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

2.《老王》选自《 》,作者是作家、 家。代表作有散文《 》、译作《 》。 3. 《台阶》作者是 ,他的文学作品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了对 的深厚感情。《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答案】1.朝花夕拾 善良 朴实2.杨绛散文 翻译 干校六记 堂吉诃德3. 李森祥劳动人民

第四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丁卯( ) 商酌( ) 譬( )如 朦胧( ) ( ) 累赘( ) 拖沓( ) 颠........( )沛流离 露宿( ) 竹篾( ) 撵( )走 麂( )子 修葺( ) 揽( )在......

第 4 页 共 30 页

身上 契( )约 悲天悯( )人 ..

【答案】mǎo zhuó pì méng lóng zhuì tà diān sù miè niǎn jǐ qì lǎn qì mǐn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修rùn( ) 生shū( ) kěn( )切 妥tiē( ) huì( )人不倦 yì( )路 简lòu( ) 晶yíng( ) 如shì( )重负 【答案】润 疏 恳 帖 诲 驿 陋 莹 释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修润:___________ ______。 (2)商酌:___________ ______。 (3) :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 :形容做事拖拉。

(5)诲人不倦:___________ ______。 (6)不耻下问:___________ ______。 (7)以身作则:___________ ______。 (8) :修理(建筑物)。 (9) :明亮澄澈。

(10) :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11)如释重负:___________ ______。 (12)悲天悯人: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1)修改润色。(2)商量斟酌。(3)颠沛淋漓(4)拖沓(5)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

倦。(6)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辈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7)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8)

修葺(9)晶莹(10)达观(11)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12)指

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四、文学文化常识。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是 ,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等。

2.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 。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文章从 来看,是顺叙;从小茅屋的产生和为路人服务的过程来看,是倒叙。这就是本文把顺叙和倒叙逆向相叠的巧妙构思。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 (朝代)著名诗人 的

第 5 页 共 30 页

诗句:“ 。”

3.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 ,字 ,号 ,别号 ,思想家、学者。曾参与过“戊戌变法”。本文选自《 》。

【答案】1. 张中行 学者 散文家 倪焕之 稻草人2.彭荆风 设置悬念 “我”和老余的见闻 南宋 陆游 驿路梨花处处开 3.梁启超 卓如 任公 饮冰室主人 《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第五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迸( )溅 挑逗( ) 忍俊不禁( ) 仙露琼( )浆 孱( )头 忏( )悔 矜.......( )持 猥( )琐 一摞( ) 马嵬( )坡 赤裸( ) 瞬( )息 萋( )萋 ......【答案】bèng dòu jīn qióng càn chàn jīn wěi luò wéi luǒ shùn qī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níng( )望 繁mì( ) lǒng( )罩 遗hà n( ) 服shì( ) miǎo( )小 魂pò( ) 幼zhì( ) 血气方gāng( ) 幽jì( ) 【答案】凝 密 笼 憾 侍 渺 魄 稚 刚 寂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忍俊不禁:___________ ______。 (2)迸溅:___________ ______。 (3) :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指极少、不多见的美酒。 (4) :软弱的人。

(5) :(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6)垂垂暮老:___________ ______。 (7)祸不单行:___________ ______。 (8) :形容明亮的样子。

(9)忏悔:___________ ______。 (10)矜持:___________ ______。 (11)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12)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答案】(1)忍不住笑。(2)向四外飞溅。(3)仙露琼浆(4)孱头(5)猥琐(6)形容渐渐衰

第 6 页 共 30 页

老的状态。(7)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8)灼灼(9)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10)

局促;拘束。(11)血气方刚(12)萋萋

四、文学文化常识。

1.《紫藤萝瀑布》作者 ,是 代著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 》。这篇散文从看花到忆花,再到思花,表达作者对生命长河永无止境的感叹。

2.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 ,山西丹凤人,主要作品有小说《 》《 》《 》《 》。《一颗小桃树》选自《 》

3.普希金, 国诗人,代表诗作有《 》《 》《 》等,本诗选自《 》。

4.《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 , (国家)诗人。

【答案】1.宗璞 当 三生石2.贾平娃 废都 浮躁 高老庄 秦腔 平凹散文3.俄 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 致大海 普希金诗集4.弗罗斯特 美国

第六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拽( )出来 凛冽( ) ( ) 毋( )宁 吞噬( ) 羸( )弱 告罄( ) 疲........惫( ) ( ) 厄( )运 拯( )救 姗( )姗来迟 怏( )怏不乐 忧心忡......( )忡 海市蜃( )楼 炽( )热 俯瞰( ) 遨( )游 烧灼( ) 无虞( ) ......屏( )息凝神 五脏六腑( ) 铁镍( ) 蔚( )蓝 心有灵犀( ) .....

【答案】zhuài lǐn liè wú shì léi qìng pí bèi è zhěng shān yàng chōng shèn chì kàn áo zhuó yú bǐng fǔ niè wèi xī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xī( )日 堡lěi( ) gū( )负 qīn( )佩 yào( )武扬威 语无lún( )次 轮kuò( ) 严jǐn( ) chóu( )密 千jūn( )重负 迟dùn( ) 闲xiá( ) 合lǒng( ) 天yá( )海角

【答案】 昔 垒 辜 钦 耀 伦 廓 谨 稠 钧 钝 暇 拢 涯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毛骨悚然:___________ ______。 (2)怏怏不乐:___________ ______。 (3) :吞食。

第 7 页 共 30 页

(4) :瘦弱。 (5) :指物资用完。

(6)凛冽:___________ ______。 (7)耀武扬威:___________ ______。 (8) :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9)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10) :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11) :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12)无虞:___________ ______。 (13)炽热:___________ ______。

(14) :从高处往下看俯瞰这座城市的高塔;在较高的高度上俯视下方俯瞰着广场的会议大厦。

(15)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16)千钧重负:___________ ______。 (17)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18)心有灵犀:___________ ______。 (19) :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答案】(1)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2)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3)吞噬(4)羸弱(5)告罄(6)寒冷刺骨。(7)炫耀武力,显示威风。(8)姗姗来迟(9)忧心忡忡(10)语无伦次(11)海市蜃楼(12)不用忧虑。(13)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14)俯瞰(15)五脏六腑(16)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17)耐人寻味(18)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19)不期而至

四、文学文化常识。

1.茨威格, (国家)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传记《 》。 2.《太空一日》选自中国太空第一人 写的《 》。

3.科幻小说将科学和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比如刘慈欣的《 》,阿瑟·克拉克的《 》、弗诺·文奇的《 》。

【答案】1.奥地利 象棋的故事 三位大师2.杨利伟 天地九重3.朝闻道 星 真名实姓

第 8 页 共 30 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卿( ) 为博士邪( ) ..【答案】qīng yé 二、文学文化常识。

《孙权劝学》选自《 》,这本书是 (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答案】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

第二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 ) 辔( )头 鸣溅( )溅 ......燕( )山 胡骑( ) 鸣啾( )啾 朔( )气 金柝( ) 红妆( ) ......霍( )霍 云鬓( ) ..

【答案】 tiě hán ān jiān pèi jiān yān jì jiū shuò tuò zhuāng huò bìn 二、文学文化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 歌,叙述了 的故事。

【答案】乐府诗集 南北朝 民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第三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自矜( ) 家圃( ) 睨( )之 忿( )然 酌( )油 .....答案:jīn pǔ nì fèn zhuó 二、文学文化常识。

《卖油翁》的作者 ,字 ,号 ,北宋著名 家、 家。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 、 、苏轼、苏洵、苏辙、 、曾巩合称“唐宋家”。

【答案】欧阳修 永叔 醉翁、六一居士 政治 文学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第 9 页 共 30 页

第四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德馨( ) 案牍( )蕃( ) 淤( )泥 濯( )清涟( )亵( )玩 噫........( ) 鲜( )有闻 .

答案:xīn dú 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ī xiǎn 二、文学文化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 朝人。

(2)《爱莲说》的作者是 ,北宋 家。本文运用了 的写法,作者所托之“物”是 ,所言之“志”是 。

【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2)周敦颐 哲学 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第五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怆( )然 涕( )青未了( ) 决眦( ) ....答案:chuàng tì liǎo zì 二、文学文化常识。

1.《登幽州台歌》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

2.《望岳》的作者杜甫,字 ,被称为“ ”,与李白合称为 。

3.《登飞来峰》作者 ,字 ,号半山,北宋 家、 家、 家,唐宋家之一。

4.《游山西村》作者 , (朝代)人,字 ,号 ,,爱国诗人。 5.《己亥杂诗》作者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人,清代 家、 家。 【答案】1.陈子昂 唐代 2.子美 诗圣 李杜 3.王安石 介甫 政治 文学 思想4.陆游 南宋 务观 放翁5.龚自珍 思想 文学

第六单元

一、给加点字注音。

纪昀( ) 河干( ) 棹( )数小舟 圮( )于河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于沙上 啮( ) 溯( )流 ....

答案:yún gān zhào pǐ yè pá fèi yān niè sù 二、文学文化常识。

第 10 页 共 30 页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清代学者、 家,他主持编纂的《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文学 四库全书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梳理

识记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 3. 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4.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 5. 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 6. 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7. 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8. 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 9.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 10.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

11. 《望岳》表达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12. 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 13. __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 14. 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16. 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17.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 18.____ 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 19. 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

【答案】1.关山度若飞2.寒光照铁衣3. 独坐幽篁里4. 何人不起故园情5. 凭君传语报平安6. 杨花榆荚无才思7.惟吾德馨8. 濯清涟而不妖9. 独怆然而涕下10. 阴阳割昏晓11. 会当凌绝顶12. 闻说鸡鸣见日升13. 箫鼓追随春社近14. 浩荡离愁白日斜15. 可据理臆断欤16. 烟笼寒水夜笼沙17.不问苍生问鬼神18.政入万山围子里19.青草池塘处处蛙

理解默写

第 11 页 共 30 页

1.《木兰诗》描写征战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说明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竹里馆》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竹里馆》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春夜洛城闻笛》诗中以声传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夜洛城闻笛》诗中集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逢入京使》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逢入京使》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晚春》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陋室铭》中描写了陋室幽静淡雅的景色,居室环境的句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爱莲说》中描写莲花正直,不旁逸斜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爱莲说》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登幽州台歌》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登幽州台歌》抒发诗人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望岳》表达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望岳》中突出泰山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登飞来峰》诗中表现诗人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游山西村》诗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2 页 共 30 页

23.《游山西村》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贾生》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贾生》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约客》诗人一直伴着孤灯,焦急地等待所约的客人,营造出孤灯、夜雨、独坐的清寂氛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2.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3.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4.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5.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6.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7.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8.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9.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10.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字斗芳菲 1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2.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13.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14.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15.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6.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17.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18.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19.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20.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21.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22.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3.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24.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25.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26.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7.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28.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29.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30.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梳理

孙权劝学

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古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第 13 页 共 30 页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 ...(4)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及鲁肃过寻阳: .(7)即更刮目相待: .2.一词多义

①见往事耳 .

(1)见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①当涂掌事 .

(2)当

②但当涉猎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3)以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为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

3.重点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及鲁肃过寻阳: .(4)卿今者才略: ....(5)非复吴下阿蒙: ..(6)即更刮目相待: .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第 14 页 共 30 页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文理解

(1)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学习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2)文末鲁肃为什么主动与吕蒙“结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其中的一点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文言实词

1. (1)推托(2)古时王侯的自称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3)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4)历史(5)从事(6)到,等到(7)重新

2. (1)①了解②知道,知晓(2)①掌管、担当②应当(3)①介词,拿、用②动词,认为(4)①动词,担任、充当②动词,认为

3. (1)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2)事务(3)经过(4)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5)不再是(6)擦拭

翻译句子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3)志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这件事这么晚啊! 课文理解

(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接着指出“学”的可能性:一方面孙权告诉吕蒙学习并不难,让他学习不是让他“治经为博士”,而只是让他多“涉猎”,了解历史;另一方面孙权现身说法,以自己事务更多还能“常读书”并“大有所益”的亲身经历,驳斥吕蒙“军中多务”的托词,勉励吕蒙要多抽时间学习。孙

第 15 页 共 30 页

权的劝说,最终使吕蒙无法推托,“乃始就学”。(2)因为鲁肃在与吕蒙的“论议”中,被吕蒙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所折服,愿意与他深交,而且二人的“论议”风趣诙谐,显见二人颇为情投意合,因而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作者这样写不仅可以表现鲁肃敬才爱才、豪爽大度的品质,更能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3)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木兰诗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同 意思为: .2.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策勋十二转: .(4)当窗理云鬓: .3.古今异义(古义)

(1)问女何所忆: .(2)卷卷有爷名: .(3)出郭相扶将: .(4)著我旧时裳: .(5)同行十二年: ..(6)雌兔眼迷离: ..(7)双兔傍地走: .4.一词多义

①愿为市鞍马 .

(1)市

②东市买骏马 .①将军百战死 .

(2)将

②出郭相扶将 .①不闻机杼声 .

第 16 页 共 30 页

(3)机

②万里赴戎机 .①昨夜见军帖 .(4)帖

②对镜帖花黄 .①愿为市鞍马 .

(5)愿

②愿驰千里足 .①昨夜见军帖 .

(6)见

②归来见天子 .①惟闻女叹息 .

(7)闻

②小弟闻姊来 .①木兰不用尚书郎 .(8)郎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5.重点词语

(1)木兰当户织: .(2)唯闻女叹息: .(3)问女何所思: ...(4)旦辞爷娘去: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万里赴戎机: ..(7)关山度若飞: .(8)朔气传金柝: .(9)策勋十二转: ..(10)赏赐百千强: .(11)木兰不用尚书郎: .(12)愿驰千里足: .

第 17 页 共 30 页

(13)著我旧时裳: .(14)雄兔脚扑朔: ..(15)双兔傍地走: .(16)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课文理解

(1)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3)结尾一段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4)谈谈木兰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第 18 页 共 30 页

答案:文言实词

1.“帖”同“贴” 粘贴

2. (1)名词作动词,买(2)名词作动词,发声、发出声音(3)名词作动词,写在策上、记载(4)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

3. (1)回想,记得(2)父亲(3)外城(4)古人穿的下衣(5)表示多数,不是确指(6)眯着眼(7)跑

4. (1)①动词,买②名词,市场、集市(2)①名词,将领②动词,扶持、扶助(3)①名词,织布机②名词,事物的关键、枢要(4)①名词,文书、文告②动词,同“贴”,粘贴(5)①动词,愿意、情愿②动词,希望(6)①动词,看见②动词,进见、拜见(7)①动词,听到、听见②动词,听说、知道(8)①名词,官署的高级②名词,对青少年的美称

5. (1)门(2)只(3)想什么(4)早晨(5)水流声(6)战事(7)越过(8)北方(9)记功(10)有余(11)任用,举用(12)赶马快跑(13)穿(14)动弹(15)靠近、临近(16)怎么

翻译句子

(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2)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3)当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都很惊异,(都说我们)同行作战十几年,不知木兰是姑娘。(4)(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课文理解

(1)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话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话的精神。(2)通过“开、坐、脱、暑、理、帖”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女孩生话的喜悦心情。(3)赞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4)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卖油翁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但手熟尔 同 意思为: .(2)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 意思为: .

第 19 页 共 30 页

2.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2)吾射不亦精乎: .(3)尔安敢轻吾射: .3.古今异义(古义)

(1)尝射于家圃: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久而不去: .(4)但手熟尔: .(5)尔安敢轻吾射: .4.一词多义

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1)射

②吾射不亦精乎 .①尔安敢轻吾射 .

(2)尔

②惟手熟尔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3)而 ②而钱不湿 .

③康肃笑而遣之 .①以我酌油知之 .

(4)酌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

5.重点词语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2)公亦以此自矜: ..(3)尝射于家圃: .(4)睨之: .(5)但微颔之: .(6)康肃忿然曰: ..

第 20 页 共 30 页

(7)以我酌油知之: .(8)以钱覆其口: .(9)徐以杓酌油沥之: .(10)康肃笑而遣之: .翻译句子

(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3)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4)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5)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6)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文理解

(1)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3)“睨之,久而不去”一句中,若将“睨”字换成“看”“望”“观”等字可以吗?为什么? (4)文中的陈尧咨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5)本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

1.(1)“尔”同“耳”,罢了(2)“杓”同“勺”,勺子

第 21 页 共 30 页

2. (1)名词作动词,点头(2)动词作名词,射术、射箭的本领(3)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 (1)曾经(2)放下(3)离开(4)只是(5)怎么

4. (1)①动词,用弓放箭、射箭②名词,射术、射箭的本领(2)①代词,你②同“耳”,罢了(3)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③连词,表修饰(4)①动词,倒入②动词,舀取

5. (1)擅长(2)自夸(3)园子(4)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5)点头(6)气愤的样子(7)凭、靠(8)盖(9)慢慢地(10)打发

翻译句子

(1)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2)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不离开。(3)(卖油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4)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也很精湛吗?(5)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6)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课文理解

(1)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

(2)卖油翁是主要人物。因为故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3)不可以。“睨”是斜着眼看,表示不以为然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术并不在意十分恰当,而其他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4)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5)道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启示: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去钻研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

短文两篇

1.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 .(3)不蔓不枝: ..2.古今异义(古义)

(1)惟吾德馨: .

第 22 页 共 30 页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6)亭亭净植: .(7)陶后鲜有闻: .3.一词多义

①可爱者甚蕃 .

(1)可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濯清涟而不妖 .

(2)清

②香远益清 .①无丝竹之乱耳 .

(3)之 ②何陋之有 .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①香远益清 .

(4)远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重点词语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 ..(5)往来无白丁: ..(6)可以调素琴: ..(7)阅金经: ..(8)无案牍之劳形: ..(9)可爱者甚蕃: .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第 23 页 共 30 页

(11)濯清涟而不妖: ...(12)香远益清: .(13)亭亭净植: ..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6)陶后鲜有闻: .(17)宜乎众矣: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理解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第 24 页 共 30 页

(4)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请葛庐,西蜀子云亭”?

(5)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6)请概括作者所赞扬的“莲”的高贵品质,并说一说像“莲”一样的“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7)作者写“莲”,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作者把“莲”与“牡丹”对比,其用意何在?

(8)作者以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

1. (1)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名词作动词,长到(3)名词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2. (1)德行美好(2)大(3)调弄(4)弦乐器 管乐器(5)形体、躯体(6)竖立(7)少 3. (1)①动词,堪、值得②动词,可以、能(2)①形容词,清澈②形容词,清幽(3)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③助词,的(4)①动词,传得远、远播②形容词,遥远

4.(1)灵验(2)这(3)只(4)博学的人(5)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6)不加装饰的琴(7)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8)指官府文书(9)多(10)沾染(污秽)(11)洗 水波 过分艳丽(12)更加(13)耸立的样子(14)靠近玩弄(15)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16)传闻,见闻(17)应当

翻译句子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2)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3)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4)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5)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第 25 页 共 30 页

课文理解

(1)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2)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3)前两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两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用它们作类比,表明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5)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是不足取的。(6)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不贪图富贵,不追名逐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7)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以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河中石兽

文言实词 1.词类活用

(1)以为顺流下矣: .(2)棹数小舟: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遂反溯流逆上矣: .2.古今异义(古义)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求二石兽于水中: .(4)尔辈不能究物理: ..(5)是非木杮: ..(6)渐沉渐深耳: .(7)盖石性坚重: .(8)求之下流: ..(9)固颠: .(10)但知其一: .3.一词多义

第 26 页 共 30 页

①如是再啮 .

(1)如

②如其言 .①僧募金重修 .

(2)重

②乃石性坚重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3)临

②东临碣石 .①其反激之力 .

(4)反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①以为顺流下矣 .

(5)为 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③众服为确论 .④啮沙为坎穴 .

4.重点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竟不可得: .(4)曳铁钯: .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尔辈不能究物理: .(7)是非木杮: ..(8)湮于沙上: .(9)不亦颠乎: .(10)凡河中失石: ..

(1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2)转转不已: .(13)遂反溯流逆上矣: ...

第 27 页 共 30 页

(14)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文理解

(1)文章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出现了几位人物?他们各自对这件事的看法如何?

(2)文章总共讲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如何?

(3)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荒唐而“老河兵”的结论正确?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第 28 页 共 30 页

(4)石兽为什么会在河流的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

(5)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这则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 (1)名词作动词,去、到(2)名词作动词,划(船)(3)动词作名词,暴涨的河水(4)名词作动词,向上、上前

2. (1)一起(2)经过,经历(3)寻找(4)事物的道理、规律(5)这不是(6)罢了(7)大概因为(8)河流的下游(9)固然(10)只,只是

3. (1)①介词,像、如同②介词,遵从、依照(2)①副词,重新②形容词,分量大(3)①动词,接近、靠近②动词,到达、登上(4)①形容词,相反、颠倒②副词,反而、反倒(5)①动词,认为②介词,被③动词,是④动词,成为、变作

4. (1)河岸(2)倒塌(3)终了,最后(4)拖(5)设馆教书(6)研究、探求(7)削下来的木片(8)埋没(9)颠倒,错乱(10)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11)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坑洞(12)停止(13)于是 逆流(14)主观地判断

翻译句子

(1)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准备重修(寺门),于是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也没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着离开呢?实在是石头的性质坚硬分量重,沙的性质松软不固定,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下沉逐渐变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3)大概因为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分量重,沙的性质松软不固定,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河水)逐渐冲击,(坑洞)逐渐变深,当坑洞扩展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颠倒着投入坑洞里。(4)像这样第二次冲刷,石头又会第二次转动,石头不停地向前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迎水向上了。(5)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

第 29 页 共 30 页

理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课文理解

(1)主要说了一座寺庙门口的两个石兽掉进了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寺僧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讲学家认为石兽没入了原地沙中,老河兵认为石兽逆流而上了。

(2)四种: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没考虑到石兽与流水、泥沙的关系,没有找到;第二种在石兽落水处的下游寻找,只考虑了石兽与流水的关系,没考虑到石兽与泥沙的关系,没有找到;第三种在石兽落水处的泥沙中寻找,考虑到了石兽与泥沙的关系,忽略了石兽与流水的关系,没有找到;第四种在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住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与相互关系,最终找到了。

(3)“讲学家”凭借书本知识,拘泥于一般道理,缺乏实际经验,所以他认为石兽会沉入原地的泥沙中;“老河兵”常年与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的规律,所以他能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判断出石兽会“溯流逆上”;这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老河兵认为:大概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意对即可)。

(5)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情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6)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启示: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遇事不能据常情主观臆断,而应该多动脑筋,细致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第 30 页 共 3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