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教 学 设 计 课 题:春江花月夜版 本:人教版语文年 级:高中二年级单 位:永州市一中* *****

1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②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③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②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进入高二,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许多古代诗词,背诵了许多名家名篇,但还只是初始阶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拓展阅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的感知,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及主旨,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境界。

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1、课前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本课学习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2、通过配乐朗诵,感受诗歌形象,用中国古筝经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3、欣赏诗歌景物美时,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引领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4、领悟诗的哲理美时,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历史的沧桑和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

1、问题探究法。根据本课学习的目标与重点,教师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2、品读鉴赏法。采用录音范读,个人自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课前预习——课时研讨——课后拓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活动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上网查找本文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古今评价;上网查找有关“月”的诗句,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3、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评价反馈:此环节要求学生课外完成,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手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古今评价,然后置身诗境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古今评价之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为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活动

3

1、导入课文:(课件出示月的诗句与画面)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或千里寄相思,或感叹时空永恒,或抒别离愁苦给世人;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还有一位写月的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他在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去领略一下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2.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

3、教师提问: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春江花月夜》的知识?

①字音 (多媒体展示)

滟 (yàn ) 霰(xiàn ) 扁舟(piān ) 砧石(zhēn ) 芳甸(diàn ) 浦(pǔ ) 皎皎 (jiǎo ) 拂去(fǘ ) ②作者介绍及解题(多媒体展示) 4、朗读

①录音范读 ②学生自由朗读

评价与反馈:此环节重在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学生由于诗歌情感把握不准,朗读效果不是很好。

三、整体感知活动

4

1、诗歌重在抒情、说理,而抒情、说理又离不开写景,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三者的关系的?

2.学生讨论交流,整体把握:找意象,组合意境,分析情感。 春江月夜的美景 (景物美) 江畔月下的美思 (哲理美) 因月而起的美情 (情感美)

评价与反馈: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自主探讨交流,了解诗歌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为下文欣赏作准备。通过朗读与讨论交流写景、寓理、抒情三个部分容易把握。 四、美点欣赏活动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入:这首诗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请问: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意境。

3)、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4)、明确:前八句写了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描写了一副清幽恬淡的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5)、 板书

月色无垠

月下之景 朦胧空灵之月

月光皎洁

5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入: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提问: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月引起了哪些宇宙人生的思考?(学生讨论交流) 3、明确:作者由月引出了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以及人类在宇宙间状态的思考。

4、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5、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6.总结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宇宙人生之思

(三)体会诗的情感美。

1、全班齐读 2、诗句分析

1) 学生分组探讨:本文写了哪些人的情感 2) 综合看法,发表意见

3、教师归纳:“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4、 板书:

思妇怀远

月下之情 游子思归 离别相思之情

6

(四)总结全词: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归、思妇怀远的相思之情。 板书:

评价与反馈

月下之景

画面美

春 江 花 月 夜

思妇怀远

月下之情

宇宙永恒

月下之思

哲理美

人生无尽

情感美

游子思归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欣赏了三个美点: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在欣赏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景物画面,激发学生想像,由意象组合意境;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讨,明确诗歌蕴含的哲理与抒发的情感。学生在研讨探究过程中,意象和情感比较好把握,但诗歌的哲理学生难以理解,这首诗无论是情还是理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而高二学生欣赏的水平还没达到这一层次,因此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

五、鉴赏评价活动

7

1)导入: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享受。

2)请问: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美的?试作简要分析。 3)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A 动静结合

B 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C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评价与反馈:诗歌的语言精练传神,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的方式之一就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本文主要运用了这三种表现手法,其中动静结合,联想和想像比较好把握,虚实相生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讲解。 六、探究拓展活动(课外作业)

1、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过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

2、自主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评价与反馈: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中写景诗的探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古代咏月诗、写景诗很多,其中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展示生命与宇宙关系的,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但作者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新意,宇宙永恒,人生无尽,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幸福的追求,因此诗歌的感情基调是“衰而不伤”。学生对此情感把握不太准确,教师点拨,举例讲解之后,学生才清楚明了。

教学小结与反思: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诗歌大多以最少的语言展示最

8

多的思想内容,由此而造成学生阅读上的困难,如何通过科学 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师设计教学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对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次尝试。

一、六个活动环节,注重了“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考虑“怎样教”,更要关注“怎样学”。本课设计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六个活动环节,既注重了教师的“教”,又注重了学生的“学”,课前准备活动虽然安排在课外,但又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余的几个活动都采用提问法,朗读欣赏法,多媒体形象展示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鉴赏评价和拓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目标设计合理,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难目标是设计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总方针,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三维目标,而在课件中设立了课堂教学目标,并且采用课前预习,课时探讨,课后拓展的几个程序,课时探讨又把重点放在美点欣赏活动上,让学生形成欣赏美的能力,在欣赏过程中,我采用提问法,让学生沿着问题去探究,有目标,有方向,探究起来有成果。因此,我认为目标设计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

三、朗读设计到位,效果显著

古人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本课多处设计了朗读,课前预习熟读全文,课堂设计了录音范读,个人自由朗读,全班齐读等形式,并伴有教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在读中把握意象,领悟意境,体会情感,这为美点欣赏和鉴赏评价活动打下了基础。

9

当然本课教学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的生成效果不显著。有效课堂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效果上,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教师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要能开启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讨论还不够热烈,生成效果不显著。课堂的生成效果往往是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学生思维火花的精彩碰撞,而这堂课正是缺少了这一块,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自身机智的问题,二是时间有点紧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仓促。本诗意蕴深厚,难于在45分钟内分析透彻,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有些环节就有点淡漠了。

透过本课教学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怎么教”,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究竟能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教师要定好位。这是我本节课的启发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的一个努力方向。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