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2013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①不矛盾。②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年),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活动:(1)①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②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③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又趁着风一起归去;④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②
①
描写:通过写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①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②托物言志。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暮春。②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示例1】①同意。②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示例2】①不同意。②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住”是“留住,使停住”之意。②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①上阕该句写作者因为山连绵不绝江水看似流不到头而“发愁”,下阕写作者认识到江水必然会奔流而去而笑对山的阻挠。②情感从最初的担忧疑惑自然过渡到释然后的欣喜。③表现了作者自信、豁达的胸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6.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以下问题。
霜天晓角 陈继儒
①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③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请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②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③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
(2)①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②“而已”“若问”“大笑”等语言,口语化,率真平易,很容易理解。语言与人物形象相吻合。③词中一问一答,儿童的“大笑”“唤”都能很好地体现人物个性。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
③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②《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
(2)①平白、质朴。(1分)②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神态毕现。③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