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征服越族,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管辖不久,就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浪潮所推翻。秦王朝的土崩瓦解,使孤悬于南方边睡的地方政权,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在这危难之际,南海尉任嚣病危,为继续维持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在忧患中病危的任嚣“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授命赵佗继任南海尉。赵佗临危受命,他遵照任嚣的临终嘱托,拥兵自守,以“盗兵且至”为由,关闭进出中原的关隘,令南海各县受其节制。接着赵佗迅速剪除各地官吏中的异己势力,“以其党为假守”;又先后兴兵兼并桂林、象郡所属各县,在秦汉之际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此后,岭南地区便出现了一个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南越国”。
南越国的范围,综合史料的记载,可以得出南越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秦汉之际,中原纷乱,赵佗授命于危难之际,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立国,使岭南地区免于战火的破坏,在当时对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各族人民的生活安定都起了积极作用。
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国,是在秦皇朝灭亡、没有统一政权(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的势力还未达岭南)等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如何进一步巩固和维系这个政权、如何处理汉越民族关系,谋求岭南越族人民支持等是以赵佗为首的南越国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岭南地区的地情和民情,赵佗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对岭南进行治理。
一、加强南越国的政治体系建设
赵佗割据岭南自立后,即着手政治制度建设,以维系南越国的正常运转。作为秦的旧将,赵佗谙熟秦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且所建的南越国是沿秦在岭南的三郡旧地而立,因而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在极大程度上是秦在岭南所实施的政治制度的继承。在汉朝建立后,赵佗又受封为南越王,汉朝的一些制度自然而然被南越国所吸收。但南越国毕竟是在岭南越族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有些制度是根据岭南的实际情况由南越国统治者自行制定的。
1、郡县制和分封制
南越国在岭南所采取的郡县制是秦平定岭南后所推行的郡县制的继续。在秦以前,中原势力还未达到岭南,所以无郡县可言。秦平定岭南以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赵佗继任嚣为南海尉后,以借口诛杀秦所置长吏,而委任自己可靠的人。同时出兵象郡,“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把象郡析为交趾、九真两郡。另在南越国末期,“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史记》集解《汉书音义》曰:“桂林郡中监,姓居名翁也。”可知,南越国时桂林郡仍然存在。 桂林郡包括了今广西的大部分区域,秦朝时设有布山、四会等县,一直延续到南越国。其中布山县是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广西贵港境内。南海郡大体包括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区域,秦朝时设有番禺、龙川、博罗、揭阳等县,南越国建立之后,赵佗又在此基础上增设浈阳、含洭等县。其中番禺县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国的都城,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内。龙川县的县治位于今广东省龙川县佗城镇,
秦朝赵佗在此任县令时,即筑有秦城,南越国建立后,赵佗以此为兴王地,在龙川的县郊修筑了宫殿式建筑长乐台。交趾、九真二郡则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区,下设的县可考者只有秦朝始设的象林县。
此外,南越国还采用了中原的王侯分封制。据文献记载南越国分封的王侯有苍梧王、西吁王、高昌侯等。苍梧王名赵光,为赵佗的宗室,其封地在今广西梧州及其附近地区,《史记·南越列传》载:“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 西吁王为西瓯族首领译吁宋的后裔,赵佗封其为王,是为了让其对西瓯实行自治。高昌侯为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登基前的封号,《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术阳侯建德,以南越王兄越高昌侯侯,三千户”,说明了当时有高昌侯赵建德,是当时南越王的哥哥。
另外,学者们还从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出土一方“夫人”玉印、一枚“家啬夫印”封泥和广西贺县金钟汉墓出土一方“左夫人”玉印等出土文物推测,南越国在今广西应还封有其他侯王。
2、官僚制度。南越国的官僚制度可分为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个体系宠大的官制系统。在官制中,包括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内史、监督百官的御史、指挥禁军的中尉、辅王的大傅等掌握着南越国内政外交的重臣,还包括有郎、中大夫等普通的,将、左将、校尉等军事武官,以及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乐府、泰官、居室、长秋居室、大厨、厨官、厨丞、掌御、少内等负责王宫内务的。在地方官制中有郡的郡守、郡监、
使者等,县的县令等,县以下的啬夫等。
就以上所列南越国官名而言,有仿秦、仿汉和自设三种情况。如仿秦所设有: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太傅、郎、校尉、太官、乐府、居室、食官、厨丞、郡守、郡监、县令。仿汉所设的有:私官、长秋居室、私府、家啬夫。而“使者”当为南越国自创之官职。
除此之外,南越国实行了和中原政权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实行户籍的制度,实行纪年的制度,用汉字、用中原度量衡的制度,预立太子制度。这些来自于中原的制度对治理岭南越族、改变岭南地区原本局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
岭南是越人居住区,汉人只是极少数,能否处理好与当地越人的关系,是赵佗能否在岭南长期立足的关键。赵佗自秦始皇在位时就随任嚣南征百越,他在长期征战过程中,亲见强大的秦军一进入越人居住区,就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认识到单靠武力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却不能对越人进行长期有效的统治。于是总结教训,在岭南地区实行“和辑百越”的,其主要措施是: 1、尊重岭南越族的风俗习惯
岭南越族地处南方,由于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特点,有自己比较独特的风俗习惯。如跣足左衽、断发文身、凿齿拔牙、习居干栏、食蛇蛤之习,迷信鸡卜,崇拜蛇蛙等俗,就和中原华夏汉族不同。这些习俗都是岭南越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代代相传,不可改变。如不尊重岭南越族的传统习俗,必然遭致他们的
敌视、对抗,酿成汉越冲突。所以赵佗立国之后,入乡随俗,很注意尊从越人的风俗习惯。他自称“蛮夷大长”,改穿越人服饰,以越人之礼“魋结箕倨” (发结于头顶和盘足而坐)而见汉使。“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在赵佗的倡导下,南越国统治集团内的汉族官吏也纷纷效仿赵佗,从衣、食、住以及婚丧习俗等方面从越人风习。赵佗及汉族尊从越俗赢得了越人的尊重,深得越人的拥戴与信任,进一步改善了汉越民族关系。 2、重用越人,让越人参政。
赵佗认识到秦是以武力征服岭南的,若全部让汉人把持政权机构而不让越人参政,就很难取信于越人。为使越人相信越汉一家,赵佗大胆任用越人做官,让他们参政治国。如吕嘉原为越人首领,颇得越人信服,赵佗使其官至丞相,吕嘉弟也被封为将军,其宗族中“为长吏者七十余人”。 此外,其他不少越人也被吸收到南越国的统治集团当中,他们或加入或担任官职,如郑严、田甲、何遣、桂林监居翁、瓯骆佐将黄同、瞭侯毕取、揭阳令史定等人均是越人。
赵佗通过吸收越族上层分子参与管理南越国政权,南越政权成功地使上层越人的利益与南越国统治集团相一致,消除了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南越政权产生了认同感。汉越联合执政,巩固了南越国的统治基础,使南越国内部趋于稳定,真正达到和辑百越的目的。 3、鼓励汉越联姻,加强汉越关系
为了和睦越人与南迁汉人的关系,赵佗鼓励汉人与越人通婚联姻。如越人吕嘉任南越王国相,其“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
赵佗让子弟宗室率先垂范与越人通婚,其下级吏民与越人通婚者当不在少数。这对于民族和睦与融合,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赵佗所创行、南越国始终实施的“和辑百越”,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为民族团结和后来西汉的统一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