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___— _ __—__— 号_— 学 —    — ___— ___— ___— 名_ 姓线          ___订 __ _  __  ___装 _级_— 班—    —   ___— ___— ___— ___— __— 校_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6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  分  得分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代 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变化性     B.相对稳定性     C.客观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2、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4、一位哲学家认为,世界万物像旋风一样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7、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8、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发展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9、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技能 12、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
A. 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结果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使用暴力的结果 13、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固有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存在的精神实体
1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形式而言它有(     )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15、唯物史观的创立使(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活动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16、质和量的关系是(     )
A.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在度的范围内相互规定的关系 17、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C.质变和量变的问题               D.辩证的否定观的问题 19、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20、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实践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 (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D.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23、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24、认识的起点是(     )
A.社会存在       B.客观世界       C.感觉        D.知觉 25、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26、社会存在是(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7、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 A.政体                             B.国体
C.生产关系的形式                   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2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29、社会进步的含义指(     )
A.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B.社会阶级的消灭
C.社会成员的和谐一致               D.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改善 30、人类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请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 项的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少选、多选,该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 (     ) A.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     )
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没有内容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E.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3、某山区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放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从哲学上看,这种作法违背了 (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全面地看问题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E.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统一的原理
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 (     )
A.是事物成为其自身并 区别于它物的规定性  B.是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C、是多方面的
D.与属性是不可分的并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E.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总趋势
5、下列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唯心主义一元论
C.二元论                           D.存在论        E.可知论  6、意识的本质是(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E.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下列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是(     )
A.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E.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8、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能动性     E.实践性  9、“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态度和辩证法精神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10、在对待无产阶级领袖作用的问题上,我们要反对的错误倾向是(     ) A.搞        B.尾巴主义      C.命令主义  D.贬低以至抹煞领袖的作用            E.经验主义
三、辩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共6题,任选作5题,6题全部作答,第6题的答卷无效。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3.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4.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5.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6.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
四、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正确,论理充分。共2题,任选作1题,两题全部作答,第2题的答卷无效。10分 。)  材料题(一)
2002年5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冬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
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明,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请分析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材料题(二)
下列是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的有关材料(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材料1:
对“人”进行哲学探讨,在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人性是这个时期各派思想家争论的一个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后来人们将他们的观点表达为: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恶。 材料2:
欧洲中世纪,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并从“原罪”中引出人的本性。认为人生而有罪,只有摒弃自然的欲望昄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拯救。 材料3: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批判神性对人性的贬抑。其中,以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把人看作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爱尔维修就曾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 材料4:
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人性论将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的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其中,康德就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5:
马克思认为,离开了实践,必然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请你对材料1中的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加以简单的评价。
(2)比较材料2和材料3,评价一下爱尔维修观点的历史进步性。
(3)比较材料3和材料4,评价一下爱尔维修和康德的观点各自的局限性。 (4)比较材料5和材料1、2、3、4,谈一谈你对材料5中马克思论断的理解。
五、论述题 (要求论点正确,条理清晰,紧扣论题。共3题,任选作2题,3题全部作答,第3题的答卷无效。每小题10分,共2 0分)
1.运用有关原理说明坚持理论与创新理论的辩证关系,并联系理论论述坚持与创新真理的方意义。
2. 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 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D 4.C 5.D 6.A 7.A 8.C 9.D 10.A 11.B 12.C 13.B 14.A 15.C 16.D 17.D 18.A 19.B 20.C 21.A 22.A 23.B 24.C 25.C 26.B 27.B 28A 29.A 30. C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 BCDE 2. ACDE 3. ABCE 4. ABCDE 5. ABC 6. CD 7. ABDE 8. ABCDE 9. ABCDE 10. AD
三、辨析题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
(1)错误。(1分)(2)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2分)(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2分) 2、答案要点: (1)错误。(1分)(2)只有能动的的反映论才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2分)(3) 能动的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2分)
3、答案要点:
(1)正确。(1分)(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两点论与重点论。42分) 4、答案要点:
(1)错误。(1分)(2)必然性是人的自由的和约束,也是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的条件。(2分)(3)自由和必然的关系。(2分) 5、答案要点:
(1)错误。(1分)(2)个人的社会价值在个人的价值中处于主导的、中心的地位。(2分)(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2分) 6、答案要点: (1)错误。(1分)(2)社会发展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但同时也具有统一性。(2分)(3)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2分) 四、材料题答案要点 材料题(一) 答案要点:
(1)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4分)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6分) 材料题(二) 答案要点:
(1)两者都是谈论抽象的人性;孟子的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荀子的性恶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2分)
(2)材料2抬高神性贬低人性,是对人性的压抑。材料3注重人本身,强调人的感觉。爱尔维修的观点把人从对神的依附中出来,具有历史进步性。(2分) (3)材料4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比材料3中人的本质是感觉的观点更进了一步。但两者都仍是抽象的人性论。(3分)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揭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因为有实践的观点。
如果说人作为一个“类”有共同本质的话,那么这个共同本质就是实践。(3分)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5分)
(2)理论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5分) 2、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内容。(5分)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三个代表” 的关系。(5分) 3、答案要点:
(1) 依法治国的含义。(2分)
(2)依法治国是建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分)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