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评析_陆华

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评析_陆华

来源:九壹网
第34卷第2期2013年4月   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TSINGHUAJOURNALOFEDUCATION    ,ol.34No.2 V

Ar.2013   p

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评析

陆 华

()东南大学 军事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96

摘 要: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在担任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期间,及日后从事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工作之时,提出了通过加强国际间交流,共同培育世界精神,以教育强国、以教育促进世界和平、以教育服务全人类的和平教育理念,它们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丰富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302-0070-06

当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沉浸在甲午战败的悲痛之中,苦苦寻求救国之良方时,作为20世纪初中

国高等教育史上“成材綦众,望重士林”的教育家,郭秉文先生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乃是振兴民族、

提升国力进而促进世界大同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以通过教育改革实现国家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一系这些和平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不仅推动了当时国立东南大学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率先践行列教育思想,

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主要代表,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笔墨。

一、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是2它萌芽于郭秉文留美学习期0世纪初国际国内教育形势发展的综合产物,形成于其任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过程中,并伴随其一生不断发展。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为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较为丰厚的理论基础。郭秉文于1共留美8年,这正是青年郭秉文思想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906年赴美至1914年回国,美国文化的开放、思想的自由、科学的发展为郭秉文寻求人才培养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从时期教育就被认为对形成民族特点、培养社会凝聚力、推进共和观念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一起,

。当郭秉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个松散的、种族多元化、因建立不久还很不稳定的共和制的国家”

求学时,杜威在哥大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节,成为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学校、《、《与社会》民主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杜威提出,教育不仅是建国的理想工具,也是促进种族和谐、社会平等或经济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他视教育为“有意识地带动社会进步”的引

推动了以“透过学校教育来改善个人及社会”为主要特色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发展。杜威擎,

收稿日期:2012-1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杰出教育家郭秉文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B-b201101002

作者简介:陆华,江苏宝应人,东南大学军事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教育思想史.

第三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M].1985.286.①中华名人传:

教育与国家形成[王春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4.184.②安迪·格林.

美国教育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M].2006.276.③林玉体.

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评析

·71·

还兼任师范学院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教育界人士。无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经历使郭秉文既全面接受了美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熏陶,又特别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学说,为他日后在中国推行美国式教育改革打下了理论根基。1919年5月时任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的郭秉文怀着敬仰之情一时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盛行一时。请杜威来校讲学,

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对郭秉文的影响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和神圣使命是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形成的内在驱动力。郭秉文回国后,正值中阀统治和连年混战,文化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不过,这种混乱使得放松了对文化教育的严格控制,客观上给新文化、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某种契机,从而使实用主义、国家主义等教育学说得以盛行一时。郭秉文渴求通过教育改变连年动荡的《国内形势。他曾提出,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平”字乃是治学治事最好的座右铭。他自称,生平为人为事,终是本于“和平”二字,平乃能进,和乃能进①。其制定的“四个平衡”教育方针归根结,,底也是一个“平”只有实现了这个“平”才能推进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他继承和发展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爱校到爱国、报国,实现人生的转变。他早年提出的学生德育标准是,要养成“对国家负责的国民的完善人格”在担纲起校长的职责之后,他仍始终坚守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

②,历史使命,使自己“具有国士的志节和风度,以国家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并提出以“止于至善”为东

·奥菲尔·泰勒所描述的那样:“南大学的校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如J他希望他的国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希望他的国民不断进步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他希望伟大的自由与自我管理

③。永存,为了这一切,他将尽他的全力去教育人民”

二、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笔者以为,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倡导教育强国,以教育促进世界和平。就像同仁们所共认的,郭秉文“是近代的大教育

④。在南高师时,家。他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都和教育的成败有关”他就力求

以教育救国强国。通过倡导“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求学生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沉静,大江之雄毅”般的国士风范;通过开设文史类课程,务必使学生明白祖国的历史与全貌,明白民族的精髓与民族文化的精明白当今之危难与自己应尽之责任;通过气节士节教育,让学生重自信,立大志,谋国家与民族之崛华,

起。在筹备国立东南大学之际,郭秉文与张骞等十位发起人在致及教育部的信中列数了在南京创;“办东南大学的十利,其中明确提出“设一学府,焕发国光,植吾国于世界大学之林”振兴教育,倡导民治,

⑤。东南倡之,各方继之,功在国家”不久受邀担任美国1925年郭秉文因故被迫辞去东南大学校长一职,

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基金会旨在研讨国际问题、增强国与国之间了解、以促进世界和平的第二届讲座。会他以“中国与美国”为题,阐述了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在远东的地位及中美关上,

系,体现了一位中国学者对国际问题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基本认知。而后他在英国世界教育会议年会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和平教育理念:他认为在解决国际矛盾的所有方案之外,还有一种教育手段,它能教会世界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世界和睦的理想,了解战争的谬论;他认为教育必须承担起确保世界和平的重要角“色和重大任务。他还指出:我们必须告诉世界各国,一国之伟大不在其领土广褒、军备之扩充或财力之充沛,而在其能以正义无私对待他国,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及其他有效方法去除国家间的胆怯和相互不信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至平至善,鸿声东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4.113.①冒荣.

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1991.120.②朱斐.

教育与国家形成[王春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4.223.③安迪·格林.

长者风范,永念不忘[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C].G].1971.40.④查良鑑.

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1991.97.⑤朱斐.

·7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任,消除仇视和报复,摆脱偏见和愚昧,我们必须培育起亲善、和睦、协调和彼此间的信任”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消除战争的根源,通过教育正确的历史、通过交换老师和教授,通过不同国家间学生的交流,通;“假如全世界五百万教师都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过很多其他方法和途径去创造一种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

①。罪恶和和平的重要,他们将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任务,他们将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其次是密切加强各国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培育世界精神。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灵魂、世界胸怀的教育家,郭秉文把美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引进国内,并在国立东南大学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特别在其“四个平衡”中倡导国内与国际平衡,他提出东南大学应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博取百家之长,广求知识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世界各国正忙于战后恢复、重新“享受”短暂的和平带来的幸福时,郭秉文于1出席由美国教育学会发起的世界教育会议,全面阐述了他关于太平洋地区的923年到达美国,即通过交换教授、互遣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课程、相互派大学如何促进国际间了解与友谊的基本思路,

遣教育考察团等实现教育实体之间的真正合作,通过就国际问题的研究、世界精神的培育、组成国际性的大盟等方式真正发挥大学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角色,体现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广博的胸怀和远瞩的国际视野。在他看来,交换大学教授或讲师表面上看只能引起学术圈内的一点兴趣,其实这直接促进了国际友谊,因为每一个教授的交换都意味着一种国际间思想的交流,一个国家文明的核心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传遍世界②。“当政治家们高谈阔论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时,当财阀们寻求国际间的利益时,当酋长们专心致志于他们的人生哲理时,当上层社会不断地发出警告和呼吁时,当相当部分的公共出版物迎合越来越多且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威胁时,教育机构在很多方面都以平和、智慧、有效的方式加强联络,

③,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谋求世界和平。同样,交换学生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个人的,

而且是整个国家和全世界的。他例举了中国从1工868年起派出的留学生有一大批归国后在机关、业和教育事业等单位工作,他们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促进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又把中国的学说和文化介绍给西方,从而拉近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④。当然,交换刊物、杂志等出版物也能增进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了解,从而为世界和平奠定基础⑤。如当时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地学系成立的南京气象测候站,自1就常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相互交换⑥。922年起每月刊行南京气候报告,

黑格尔认为,各民族在其相互关系中的命运和事迹是这些民族的精神有限性的辩证发展现象。从这种辩证法产生出普遍精神,即世界精神,它既不受,同时又创造出自己;正是这种精神,在作为世界法庭的世界历史中,对这些有限精神行使着它的权利,它的高于一切的权利⑦。国家与国家彼此之间都是特殊物,都有其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利益所在,但它们在相互组成的世界这一共体中,都应以普遍的利益为“追求的价值所在,以“普遍的绝对精神”即“世界精神”为力量来源,世界精神”既是一种集世界性与民族性为一体的精神,更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志自由。黑格尔的思想既影响了美国教育界如哈里斯和杜威等也同样感染了郭秉文等中国教育界人士。郭秉文在1人,925年7月太平洋区域会议演讲中就鲜明地提,出“真理是具有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学府如能发扬世界精神,可增进国际了解与友谊。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了儒家传统学说长大后又常年受欧美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郭秉文身上体现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世界精神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所谓世界精神应包括仁爱、容忍、信义与平

,“,inWenKuoProceedinoftheWorldFederationofEducationAssociationsheldinEdinburhul20-27,①P          gggJy   

”,),1925,inIn Memoriam(ChinaAcadem197116-17.  y

,“inWenKuoHow CantheUniversitiesofPacificCountriesBestPromote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andFriendli②P           -gg  

?”,),nessinIn Memoriam(ChinaAcadem19711.  y,bid2.③I

,bid4.④I

,bid7.⑤I

第三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M].1985.209.⑥中华名人传:

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M].1982.351.⑦黑格尔.

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评析

·73·

等,而在大学中须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入手,才能实现世界精神的滋长①。当1947年结束联合国救济总署工作定居华盛顿后,他依然对教育文化事业极感兴趣,曾草拟过国际大学(或称联合国大学)计划,虽然未能实现,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在中美社会科学协会、在美教育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新中国驻中美文化委员会等机构中担任要职,在冷战期间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大使馆文化参事处、

开启了另一扇沟通中美关系的大门。

第三是强调以教育与科学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类。早在留美期间,郭秉文就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与“教育之改良为一轴,牵动各种事业皆随之而变新,教育造成人才为国家之栋梁,措国家于磐社会的贡献,

②。既然抱定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与信念,石之安,故曰,与国民进步最有关系者乃教育也”郭秉文在教育

实践过程中可谓呕心沥血,在所不惜。其制订的人文与科学平衡的教育方针深刻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与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本质,他也努力使东南大学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基地、人文科自然科学并重、

学的基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科学的结合点。从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到国内东南大学,从单一他都坚持科学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类的基本办学理念。郭秉的师范院校到一所享誉中外的综合性大学,

文一方面努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争把东南大学办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另一方面他也充分认识到始终坚持教育服务于社会、提升全民族素养的理念,就像陶行知所说的“用四通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沟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使大学更好地推广教育,服务社会。

南高师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聘请了竺可桢、舒新城、袁希涛、黄炎培、朱经农等著名教1920年起,授进行授课,还邀请了梁启超、蔡元培、蒋梦麟,甚至美国的杜威等前来讲学,提高了各类教师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暑期学校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师资阵容之办学效果之明显,充分体现了郭秉文融和平教育理念于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强、

响。在离开教育行政岗位之后,郭秉文1作为促进中美了解与友谊的教926年在美国创办了华美协进社,通过举行专题研讨会、与中外相关机构合作、交育文化机构;1932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换刊物与意见等促进与他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对于科学的价值,郭秉文在1941年出席英国科学协会年“科学的使命乃创造,而非破坏;乃提高人类幸福,而非增加人类痛苦。富于服会上曾进行过全面的揭示:

,务精神的中国科学家,已准备与他国科学家合作,创造一新世界,使各民族均获科学最大之利益”并坚信“中国的科学家们被服务世界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他们已准备好遵守与其他国家科学家合作的信念,去共

④。同创新一个发挥科学之最大价值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新世界”

三、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为2郭秉文先生殚精竭虑,践行着自己的和平教育理念,为当时的中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国高等教育开创了新局面。如今,历史已进入到2我国也已进入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期,1世纪头20年,

⑤。在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重温郭秉文的和平教育思想,仍可清晰地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与远见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卓识。

(一)开国际化办学之先河。郭秉文不仅大力倡导各国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亲力亲为,提出使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极具国际化影响力的著名学府。一方面,各国著名学者来了一揽子具体方案,

第三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M].1985.266.①中华名人传: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北京:商务印书馆,M].1922.147.②郭秉文.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至平至善,鸿声东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4.52.③冒荣.

,“”inWenKuoPromotionandAlicationofScienceintheGovernmentofChinainIn Memoriam(ChinaAcade④P            -gpp 

,),m1971198.y

()人民日报,N].2011-04-252.⑤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7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华讲学、授课,几乎必到南高师、东大。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英国逻辑实证派大师罗素、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门罗、德国著名哲学家杜里舒、韦理,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吕留、菲律宾工科大学主任刘诺治等先后来此讲学。1922年门罗博士来华对中国教育的重组起到了、《、《亲自讲授《生机哲学》哲学史》欧美新近哲学思巨大的推动作用①。杜里舒博士还留在东大一学期,

潮》等课程,受到了师生的追捧,国际教育会东方1923年被授予东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美国大教育家、,“他认为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有希望之大学”将来该校之发达,可部主任孟禄博士对中国教育尤为关心,

②,剑桥两大学相颉颃”并通过实地考察,促成洛氏基金会赞助建造东大科学馆。另一方面,郭与英牛津、

③。“秉文不断派遣教师出国进修,与其攫人之所有,不如培植己之所无”因学1918年他刚代理校长之职,

校缺乏体育教师,即派卢颂恩赴美学习,并提出了教师出国培训的相关规定,从而使教师培养工作制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并担任了多个化。他自己也曾多次外出考察,

国外文化教育机构的要职,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东大,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他试图通过中西文化学术交流,增进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最终促进世界和平。在郭秉文等一批留美知识分子的影响下,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由原先的仿日、仿欧逐渐转变为仿美,在不断探索中向前发展。而今,我国已建成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仍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好教育的要求,

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首倡教育去行政化。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归人士,郭秉文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接到了南高师并于江谦校长辞职后接任校长,后又忙于筹备国立东南大学,最终将其建成聘任他为教务主任的邀请函,

了居全国之首的著名大学,其远见卓识和组织管理才能受到了各方的亲睐,连孙中山先生都邀请他参与但他坚辞不就。他认为,学校是学术机构,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非学者不能担当这一重任。与大业,

此同时,他强调教育不应卷入政治风潮,政治更不应该干预教育,学校应由教育家办理,否则不能保发挥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东南大学采持学府的纯洁性④。为充分调动专家治校的积极性,

,用了校长领导下的“三会制”即评议会、教授会和行政委员会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共同实现学校正常的学者治校,学者不参预政党、政治”的思想,对南高师、东大师生影响甚深。当然,这是郭机制运转。这种“

秉文理想中的治校方针,由于军阀纷争混战的不争事实,想完全摆脱政治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皖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事实,被迫漂洋过海。后来发生的“易长风潮”系军阀掌管的教育部下达免郭令时,

⑤。在某种程度则进一步说明郭秉文的学者治校、教育的主张只能是“以幻想曲始,以悲剧而告终”

上讲,郭秉文的这一思想正是今天所呼吁的教育去行政化的早期尝试,当年知识分子为追求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及如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发生“易长风潮”时愤而去职体现出的那种正义和气节正是当今社会和知识分子群体所严重缺失的。

(三)勇做文化传承的急先锋。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在高校长期以来担负的三大职责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新的时代使命。他强调提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新知,

,“inWenKuoHow CantheUniversitiesofPacificCountriesBestPromote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andFriendli①P           -gg  

?”,),nessinIn Memoriam(ChinaAcadem19715.  y

周新国.江苏教育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M].2007.559.②陈乃林,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至平至善,鸿声东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M].2004.147.③冒荣.

周新国.江苏教育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M].2007.557.④陈乃林,

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1991.117.⑤朱斐.

郭秉文和平教育思想评析

·75·

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

①。抚今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追昔,近百年前郭秉文所倡导和终身践行的正是这一思想,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国的民族并通过比较研究向各国阐明中国人的民族观和世界观。1郭秉文在美创办的华美协进社借文化,926年,庆祝美国开国1在费城举办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的图片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荣获50周年这一契机,优等奖;轰动一时,向美国民众展示了中国戏剧的神奇魅1930年他协助梅兰芳一行在美巡回演出70天,力,美国加州波摩那学院与南加州大学均授予梅氏以名誉博士学位②;华美协进社还与马利兰大学合办“,中美文化关系圆桌会议”每年一次,郭氏每次必参加,有几次担任会议,言简意赅,风度极佳③。郭秉文真真切切地做了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急先锋,在宣传中国民族文化和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秉文先生才识宏通,学术渊博。究其一生,始终恪守和平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担任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期间,还是被迫辞去校长赴国外停留阶段,无论是抗战时期受任财政部次长,还是战后出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之时,他都秉承着民族文化中“和”的精髓,以教育文化为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用他的智慧和能力书写出了2并给后人留0世纪初一位杰出知识分子的人生画卷,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

’ReviewofGuoBinwensPeaceEducationThouhts      gg

LU Hua

(MilitarTeachinand ResearchSection,SoutheastUniversitaninJiansu,210096)  ygy,Njg,g  

:residentAbstractGuoBinwenwasaninfluentialeducatorinmodernChina.HewasofNanin            pgjg

HiherNormalSchoolandresidentoftheNationalSoutheastUniversitsuccessivelandarticiated          gpyypp  

utininternationalculturalandeducationalexchanes.GuoBinwenforwardtheideaoffosteactivel            -pggy 

rintheworldsiritbromotininternationalexchanesandalsosuestededucationasameansto            gpypgggg   

,develothenationalstrenth,toadvanceworldandtoservehumanit.Theseeducationeaceeace          pgypp 

thouhtsaremorethanrecioussiritualwealthinthehistorofmodernChineseeducation?thehave            gppyy  rofoundracticalsinificanceeveninthe21stcentur.       ppgy

:G;p;r;KewordsuoBinwen/KuoPineneaceeducationthouhtsichconnotations  -W   gggy 

sinificanceractical gp

()人民日报,N].2011-04-252.①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第三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M].1985.272.②中华名人传:

285.③同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