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修订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修订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

来源:九壹网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修订)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分类、编码、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的制订在广泛参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中参考的主要标准如下:

GB/T 14721.1-1993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 LY/T 1119-1993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国营林场名称和代码 LY/T 1439-1999森林资源代码-树种 LY/T 1438-1999森林资源代码-森林调查 LY/T 1440-1999森林资源代码-林业行政区划 LY/T 1441-1999森林资源代码-林业区划 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资通字[1994]42号文颁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资通字[1996]103号文颁发)。

森林资源统计数据以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公布的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内容为标准。

3术语和定义

3.1森林 Forest

植被类型之一。以乔木为主体的,包括灌木、草本植物、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3.2森林类型 Forest Types

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外貌、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3优势树种 Dominant Species

简称优势种。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3.4龄级 Age Class

对林木年龄的分级。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根据林木主伐年龄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20年为一个龄级,软阔叶树以1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我国有些速生树种,如杉木、檫木、杨树、泡桐等人工林,多以5年为一个龄级;竹林和灌木树种,根据经济用途不同,又常以1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龄级由小到大以罗马数字1、Ⅱ、Ⅲ、Ⅳ……等表示。

3.5地位级 Site Class

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的一种指标,一般分为五级,由高到低以符号Ⅰ、Ⅱ、Ⅲ、Ⅳ、Ⅴ表示。地位级越高,说明立地条件越好,其自然生产力也越高。任一林分的地位级可根据其平均树高和年龄在地位级表中查得。地位级是组织作业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地位级不同的林分应采取不同的经营利用措施。 3.6树种组成 Species Composition

又叫林分组成。它说明某一林分中各个树种所占的比重。比重的大小以各树种的蓄积量为准。如各树种的直径相差不大,也可以其株数多少为准。林木组成以各树种所占的十分比表示,叫组成式。如6/10是落叶松、4/10是桦树,其组成式为6落4桦。凡比重不到一成,但在0.5成以上则算做一成。比重不到0.5但在0.2成以上时,则以“+”号代之。不到0.2成者,则以“—”代之。如6落4桦+云-冷(落是落叶松,桦是桦树,云是云杉,冷是冷杉)。在组成式里,按树种比重大小排列。如遇比重相同,则经济价值较高树种排在前头。 3.7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National Forest Continues Inventory

简称一类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每5年复查一次。

3.8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简称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县(旗)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规划等需要进行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亦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周期一般为10年。

3.9作业设计调查 Forest Operating Investigation

简称三类调查。查清一个伐区内,或者一个抚育、改造林分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数量、出材量、生长状况、结构规律等,据以确定采伐或抚育、改造的方式、采伐强度、预估出材量以及更新措施、工艺设计等。一类调查是企业经营利用的手段,应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逐年进行,森林资源应落实到具体的伐区或一定范围的作业地块上。 3.10林种 Sorts of Forest

按经营目的不同而划分的森林类别。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3.11生态公益林 Ecological Forest

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生态公益林涉及到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林种,相应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13个二级林种。 3.12商品林 Commercial Forest

以生产木材、薪炭、干鲜果品及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森林和灌木林。商品

林涉及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3个林种,相应包括一般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薪炭林、油料林、特种经济林、果树林、其他经济林等7个二级林种。 3.13伐区 Harvesting Area

在林业生产中,通常把确定为采伐的森林地段,叫做伐区。或者是林场(所)一年所采伐作业的区域,也就是林场(所)一年采伐作业林地面积的总和。 3.14作业区 Operating Area

作业区是组织采伐作业的一个单位。作业区一般情况下是在伐区内按集材系统,把一个装车场吸引原木的林地划归为一个作业区。 3.15林班 Compartment

为了便于调查设计和长期的经营管理,在基层林业单位(如林场)内,把土地分成大致相等的基本单位。林班具有永久性质,其境界线必须明确标明。林班面积的大小,因经营强度而不同。划分林班的方法有人工区划、自然区划和综合区划三种。林班的编号用大写正体的阿拉伯数字,以便与小班编号相区别。 3.16小班 Sub-Compartment

小班是进行森林经营、组织木材生产的最小单位,也是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林分因子、采伐方式、经营措施相同和集材系统一致的林分划为一个小班。小班界限按集材系统以自然区划为主。一个小班的面积,一般以5公顷左右为宜,最大不应超过20公顷。

3.17森林分布图 Forest Distributing map

以林业局或林场为单位进行绘制,其比例尺一般小于林相图一倍。森林分布图是以林相图为基础缩绘而成。图内的区划网只绘到林班,从西北到东南按顺序注记林班号,按照林班标注地类,以林班内优势林分着色。该图是林业局的森林资源分布图,也是林业局指挥生产的基本图面材料。

3.18林相图 Forest Sub-Compartment Map

林相图是根据小班调查材料,以林场为单位进行绘制。林相图的主要特点是按不同的地类,不同的优势树种,不同的龄组,分别小班着绘不同的颜色,因此,林相图能清楚地反映整个林场的地物、地类及森林按优势树种及龄组的分布特征,也能反映出各个小班的林分及土地生产力的特征,它是森林经理及经营不可缺少的图面材料。

4森林资源数据类别及内容

数据类别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 森林分布图 森林资源统计数据 样地连续观测数据 林相图 森林资源分布图 森林资源统计数据 小班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结果 造林 抚育间伐 乡(林场) 内容 基本单元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 县(林业局) 林业分类区划结果 专题研究临时样地观测数据 主伐 林业区划图 立地类型图 林业规划图 样地调查因子 全国、省、县(林业局) 5森林资源数据库

5.1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

5.1.1森林分布图

森林分布图自定义属性项见表5.1.1。

表5.1.1森林分布图自定义属性项

序号 1. 2. 3. 4. 5. 6. 数据项名称 行政单元 行政代码 类型 类型代码 标准类型 标准类型代码 存储名称 FNAME FNAMECODE FTYPE FTYPECODE BZTYPE BZCODE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长度 50 9 50 3 20 7 单位 5.1.2森林资源统计数据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5.1.3监测样地连续观测数据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5.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

5.2.1林相图

林相图自定义属性项见表5.2.1。

表5.2.1 林相图自定义属性项表

序号 1 2 3 数据项名称 小班标识码 县(林业局)代码 乡镇(林场)代码 存储名称 XB_ID C_code T_code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长度 15 6 3 单位 备注 4 5 6 7 8 9 10 11 村(工区)代码 林班 小班 面积 地类代码 优势树种组代码 龄组代码 郁闭度 V_code LB XB MJ TDLB YSSZZ LZU YBD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数值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数值型 3 3 3 6 11 6 3.1 见6.2.1 见6.2.10 见6.2.3 见6.2.3 5.2.2森林分布图

森林分布图自定义属性项见表5.2.2。

表5.2.2 森林分布图自定义属性项表

序号 1. 2. 3. 4. 5. 6. 数据项名称 行政单元 行政代码 类型 类型代码 标准类型 标准类型代码 存储名称 FNAME FNAMECODE FTYPE FTYPECODE BZTYPE BZCODE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长度 50 9 50 3 20 7 单位 5.2.3森林资源统计数据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5.2.4 调查样地观测数据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5.3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结果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5.4各种林业分类区划结果

包括林业区划图、立地类型图、森林土壤类型分布图、树种资源分布图和森林区划图,具体见表5.4.1~5.4.4。

5.4.1林业区划图

序号 1. 2. 3. 数据项名称 行政单元 行政代码 区划面积 存储名称 FNAME FNAMECODE QHMJ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数值型 长度 50 6(9) 5 单位 公顷 备注 4. 5. 6. 7. 8. 9. 一级区划名称 一级区划代码 二级区划名称 二级区划代码 三级区划名称 三级区划代码 YJQ YJQDM EJQ EJQDM SJQ SJQDM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255 2 255 2 255 2

5.4.2立地类型图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项名称 省代码 县(林业局)代码 乡镇(林班)代码 村代码 小班(图斑) 面积 立地类型区 立地类型亚区 立地类型组 立地类型 存储名称 SHENG LC LB CUN XB MJ LXQ LXYQ LXZU LDLX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数值型 数值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长度 6 6 3 3 3 5 6 6 6 6 单位 公顷 备注 见6.2.3 5.4.3森林土壤类型分布图

序号 1 2 3 4 5 6 7 数据项名称 省代码 县(林业局)代码 乡镇(林班)代码 村代码 小班(图斑) 面积 土壤类型代码 存储名称 SHENG LC LB CUN XB MJ TRLX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数值型 数值型 字符型 长度 6 6 3 3 3 5 6 单位 公顷 备注 见6.2.3 5.4.4树种资源分布图

序号 1 2 3 4 5 6 7 数据项名称 县(林业局)代码 乡镇(林班)代码 村代码 小班 面积 地类代码 树种代码 存储名称 LC LB CUN XB MJ TDLB SZZ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数值型 数值型 字符型 字符型 长度 6 3 3 3 5 6 11 单位 公顷 备注 见6.2.1 见6.2.10 5.4.5 林业规划图

序号 1. 2. 3. 4. 数据项名称 行政单元 行政代码 规划类型名称 规划类型代码 存储名称 FNAME FNAMECODE GHMC GHDM 数据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长度 50 6(9) 20 2 单位 备注 5.5专题研究样地观测数据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调查内容不尽相同,因此,不做具体规定。

6森林资源数据分类与编码

6.1分类与编码方法

本技术规范将森林资源数据分为13个大类,并用两位数字做为类标识码,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采用层次编码与顺序编码相结合的方法。代码长度为4-11位。最低层次数据代码的扩展方法是:新出现数据项时,接着原数据项按顺序进行编码。如二级林种的防护林又出现一个新的三级林种-“XX林”,则在“防火林”代码“021107”后,编码为“021108”。其他层次数据扩展时,在所属的层次上按原有的序列顺序或有间隔项后编码。在一幅森林分布图中即出现按照森林类型、地类命名,又出现按林种命名的数据,选择类型和代码的优先级为:森林类型>地类>林种。

表 6.1 森林资源数据分类

数据类 地类划分数据 林种划分数据 林分因子数据 单株林木数据 森林环境数据 人工造林措施数据 森林经营措施数据 林分(资源)动态变化因子数据 森林权属因子数据 森林主要植物种数据 森林类型数据 类标识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森林灾害数据 其它数据

12 13 6.1.1地类划分数据

地类划分主要参照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进行。代码结

构如下:

01 X X X X

1位,4级地类 1 位,3级地类

1 位,2级地类 1位,1级地类

2位, 地类数据标识码

例如:“针叶林地”的代码

为011111,其中“01”为地类数据的类标识码,第3位“1”为一级地类“林地”的代码,第4位“1”为二级地类“有林地”的代码,第5位“1”为三级地类“乔木林地” 的代码,最后1位“1”为四级地类“针叶林地”的代码。

6.1.2林种划分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2 X X XX 2位,三级林种码

1位,二级林种码 1位,一级林种码

例如:“水土保持林”的代码为“021102”,其中前两位“02”为林种数据的类标识2位,林种标识码 码,第3位“1”为一级林种“生态公益林”的代码,第4位“1”为二级林种“防护林” 的代码,最后两位“02”为三级林种“水土保持林”的代码。

6.1.3林分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3 XX X X

1位,三级林分因子码

例如:“人工扦插”的

1位,二级林分因子码 2位,一级林分因子码 2位,林分因子标识码

03”为林分因子数据的类标识码,接着两位“07”为一代码为“030722”,其中前两位“

级林分因子“森林起源”的代码,第5位“2”为二级林分因子“人工林”的代码,最后1

位“2”为三级因子“人工扦插”的代码。

6.1.4单株林木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 4 X X 1位,二级因子码

1位,一级因子码

例如:“亚优势木”的代码为“ 0422”,其中前两位“04”为单株林木因子数据的类

2位,单株林木因子类标识码

标识码,第3位“2”为一级林分因子“林木生长类型”的代码,第4位“2”为二级因子

“亚优势木”的代码。

6.1.5森林环境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 5 X X XX 2位,三级因子码

1位,二级因子码 1位,一级因子码

2位,森林环境因子标识码

例如:“陡坡”的代码为“052304”,其中前两位“05”为森林环境因子数据的类标

识码,第3位“2”为一级因子“地形特征”的代码,第4位“3”为二级因子“坡位”的代码,最后2位“04”为三级因子“陡坡”的代码。

6.1.6人工造林措施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6 X XX 2位,二级因子码

1位,一级因子码

2位,人工造林措施的标识码 ”为人工造林措施因子数例如:“块状整地”的代码为“06106”,其中前两位“06

据的类标识码,第3位“1”为一级因子“整地方式”的代码,最后两位“06”为二级因子

“块状整地”的代码。

6.1.7森林经营措施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 7 X X X

1位,三级因子码

1位,二级因子码 1位,一级因子码

2位,森林经营措施因子标识码 例如:“采育择伐”的代码为“07624”,其中前两位“07”为森林经营措施因子数据的

类标识码,第3位“6”为一级因子“主伐”的代码,第4位“2”为二级因子“择伐”的代

码,最后1位“4”为三级因子“采育择伐”的代码。

6.1.8林分(资源)动态变化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 8 X XX

2位,二级因子码

1位,一级因子码

08206”例如:“自然灾害消耗”的代码为“,其中前两位“08”为资源动态变化因子的2位,资源动态变化因子的标识码

类标识码,第3位“2”为一级因子“消耗类型”的代码,最后两位“06”为二级因子“自

然灾害消耗”的代码。

6.1.9森林权属因子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09 X XX 2位,二级因子码

1位,一级因子码

例如:“集体所有”的代码为“09200”,其中前两位“09”为森林权属因子数据的类2位,森林权属因子的标识码 标识码,第3位“2”为一级因子“集体所有”的代码,二级因子留待扩充,因此最后两位 为“00”。

6.1.10森林主要植物种数据

根据物种的自然属性,按植物分类学体系科-属-种进行编码。树种的其它属性如“统计树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树种”可通过建立代码与所需要的属性间的关系获得。本技术规范包括了原有标准“LY/T 1439—1999森林资源代码—树种”类目中的全部条目,

并加入了部分乔木、灌木、草本、竹类的资料,使该类数据目前包括了103个科、268个属、1510个种。编码体系如下所示,3层数据结构,9位分类代码,加上本类数据2位标识码,共11位代码。属和属之间、科和科之间、种与种之间均予留有扩充位。以后新增或变化的种,均排列在其所属的科、属内的各种之后。代码结构如下:

1 0 XXX XXX XXX 3位,物种代码 3位,属代码

6.1.11森林类型数据 3位,科代码

2位,森林树种标识码

引用了森林类型标准(GB/T 14721.1 —1993),规定了乔木林和具有一定盖度、面积并且相对稳定的灌木林的类型、代码及其分类原则。

采用三级分类,由高到低分别为森林植被型、森林类型组和森林类型。 (1)森林植被型

主林层优势树种(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或相似的森林组成森林植被型。 (2)森林类型组

主林层优势树种(建群种)间亲缘关系相近,因而在一些森林特征上相近的森林联合为森林类型组。一般由同一属或相近不同属的优势树种构成的森林联合而成。

(3)森林类型

由主林层(即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森林组成。

本技术规范的编码方法用4层代码表示森林类型,自左至右分别表示类标识、森林植被型、森林类型组、森林类型,其结构如下:

1 1 X X X X X

2位, 森林类型

位, 森林类型组 12 位, 森林植被型

2 位,森林类型类标识码

例如: “1111104” 为“华北落叶松林”的代码。前两位“11”为森林类型的类标识码,

接着两位“11”为针叶林标识码,第5位“1”为落叶松林组的标识码,最后两位“04”为华北落叶松林的代码。在本标准规范中找不到具体名称的森林类型,视为新的森林类型,按照原有的分类体系和编码方法,进行扩充,确定森林类型名称和代码。

6.1.12森林灾害数据

代码结构如下:

1 2 X X X 一位,扩充码

一位,二级数据码

一位,一级数据码

二位,森林灾害数据的标识码

例如:“乱砍滥伐”的代码为“12240”,其中前两位“12”为森林灾害数据的标识码,第3位“2”为一级数据“人为灾害”的代码,最后两位“40”为二级因子“乱砍滥伐”的代码。

6.1.13其它数据

指除前12类现有数据以外的数据,其类标识码为“13”,编码方法按“6.1 编码方法”进行。

6.2代码表

对于地类、林种、林分因子、单株林木因子、森林环境因子、人工造林措施、森林经营、资源动态变化数据、森林权属、森林灾害等数据,代码表中每一词语由以下内容构成:

(1)数据代码: 对描述性的数据,给出其数字代码。 (2)数据的汉语名称:做为数据的标准名称。

(3)缩写名: 用汉语拼音各音节字头的字母组成,长度为2—6个字符,超过6个字符时,则取关键的6个字符。汉语名称只有一个字时,取完整的拼音名。如遇重复,后出现的重复第一个声母。汉语拼音缩写名可作为数据项名或记录名。

(4)数据的定义: 即对各种数据及其取值给以定义说明。避免在数据采集和使用时由于理解不同而出错,以便于数据管理。

对于主要植物种,代码表的内容包括种名、代码和拉丁名。

6.2.1地类代码列表

地类代码见表6.2.1。

表6.2.1 地类代码列表

代 码 名称 拼音缩写 定 义 用来发展林业的土地,它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和其它 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由乔木树种组成,满足以下条件,连续面积大于0.066hm2的林地和乔木红树林:郁闭度大于0.2(含0.2);人工林到成林年限时保存率80%以上;飞播林到成林年限时有苗面积占宜播面积南方011110 乔木林地 QMLD 31%以上、北方21%以上且单位宜播面积的苗木株数在1050株/hm2以上;林冠冠幅宽度10米或2行(乔木宽度4米、灌木宽度3米)以上的林带;采用大树栽植,造林密度750株/hm2以上,次年成活率85%以上的造林地 011111 针叶林地 ZYLD 针叶树蓄积或针叶树株数占65%以上的有林地 011000 林地 011100 有林地 LD YLD 011112 针阔混交林地 ZKHJLD KYLD 针叶树或阔叶树的蓄积或株数均达不到65%以上的有林地 阔叶树蓄积或阔叶树株数占65%以上的有林地 由竹类植物组成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林地,不包括胸径2cm以下的小杂竹丛: 011113 阔叶林地 011120 竹林地 ZLD 郁闭度大于0.2(含0.2);天然毛竹林750株//hm2以上;人工毛竹林造林3年后300株/hm2以上、杂竹林1500株/hm2或750丛/hm2以上 011200 疏林地 SLD 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为0.1-0.19的林地和乔木红树林 由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组成,以经营灌木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覆盖度011300 灌木林地 GMLD 大于等于30%的林地和灌木红树林土地或分布在乔木生长界限以上的没有明显主干或主干很短的丛生或单生灌木林地,灌木必须是次生木质部发达的多年生植物 国家特别规011310 定的灌木林地 011320 其它灌木林地 QTGM WCLD GJTGGM 包括400 mm等雨量线以下灌木林地、乔木生长线以上灌木林地和灌木经济林 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包括未成林造林地和未成林封育地 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后不超过成林年限,人工造林当年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以上(降水量400mm以下的地区为70%011400 未成林地 011410 未成林造林地 WCLZLD 以上)、飞播造林带成苗调查30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有苗样方频度大于50%,未达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成林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011420 未成林封育地 WCLFYD WLD YLHSHD YLSH CFJD HSJD 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天然更新等级达到中等以上有成林希望,但未达成林标准的林地 包括宜林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退耕地 包括未达到以上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且经县级以上批准为林地的荒山、荒滩、荒沟、荒地 造林后可以成活且经县级以上规划为林地的流动、固定、半固定沙丘或沙地、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 采伐后保留的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天然更新调查也达不到中等等级且未超过5年的林地 火灾后保留的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天然更新调查也达不到中等等级且未超过5年的林地 经县级以上(或国家重点国有林区的国有林经营单位)规划为退耕还林地的坡耕地、风沙地、草牧场 固定的苗圃用地 为辅助林业生产用地,是由森林经营单位或林业部门管理的林业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其他所有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水域011500 无林地 011510 011520 011530 011540 011550 宜林荒山荒地 宜林沙荒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退耕(牧)地 TGD MPD QTLD FLD 011600 苗圃地 011700 012000 其它林业用地 非林地 和难利用地 012100 012110 农用地 耕地 NYD GD CAD QTNYD JSYD SY NLYD QTFLD QT 包括耕地、草地和其它农用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新开荒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和这些土地中<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主要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包括植被盖度>1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 012120 草地 012130 其它农用地 012200 建设用地 012300 水域 012400 难利用地 012500 其他非林地 012600 其他 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特殊用地(军事、宗教、监狱、陵园等)、风景旅游设施用地、交通用地 指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 指雪山、沼泽地、悬崖、沟壑,岩石 裸露地等目前不能利用或难以利用的土地 指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 指在上述地类中没有包括,不能确定地类类型的 6.2.2林种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3林分因子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4单株林木因子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5森林环境因子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6人工造林措施数据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7森林经营数据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8资源动态变化数据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9森林权属数据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10森林主要植物种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11森林类型代码列表

6.2.11.1乔木林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11.2 竹林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11.3 经济林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11.4 灌木林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6.2.11.5自定义森林类型

自定义森林类型代码见表6.2.11.4。

6.2.11.4 自定义森林类型代码表

代码 1190000 1191100 1191200 1191210 1191220 1191230 1191300 1191400 1192000 1193000 1194000

类型名称 自定义森林类型 自定义针叶林 自定义阔叶林 自定义落叶林阔叶林 自定义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自定义常绿阔叶林 自定义季雨林或雨林 自定义亚高山矮曲林 自定义竹林 自定义经济林 自定义灌木林

说明

本 本标准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由针叶树种构成的森林,但具体类型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由阔叶乔木树种构成的森林,但难以确定是落叶还是常绿阔叶 由落叶阔叶乔木树种构成的森林,但具体类型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 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

由落叶及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构成的森林,但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由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构成的森林,但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属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或雨林森林类型但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由生长在森林线上限的低矮弯曲的小乔木构成的森林,但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由竹类构成的森林,但具体类型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森林类型

由经济林树种构成,但具体类型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的类型

由生长低矮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构成,但具体类型本技术规范没有包括,而由使用者自行分类定义的类型 6.2.12 森林灾害数据代码列表

无改动,略,见《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

7数据存储格式

数据存储格式见表 7.1。

表 7.1 数据存储格式

序号 1 2 3 4 数据类型 遥感图像 矢量图层 文本数据 其它图像 存储格式 ERDAS IMG 格式 GeoMedia格式 ACCESS格式 JPG格式

修订说明

由于《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中“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内容不能够满足数据加工和整合的需要,因此对其进行了修订,具体修订内容如下:

1、对《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第47页“4 森林资源数据

类别及内容”中的数据类别和内容进行了修改。

2、根据以往数据出现的问题及适应数据共享的需要,对《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

标准与规范(第一辑)》第47页表5.1.1森林分布图自定义属性项表的表结构进行了修订。

3、对《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第53页表5.2.1 林相图自

定义属性项表的数据项名称、存储名称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4、对《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第54页表5.2.2 森林分

布图自定义属性项表的表结构进行了修订。

5、对《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辑)》第73页6.2.1 地类代码表

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其他”,代码为“012600”。

6、根据森林分布图的特点以及项目组意见,对《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规

范(第一辑)》第161页表6.2.11.5 自定义森林类型代码表进行了修订。

附加说明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负责起草并修订。 本技术规范主要修订人员张会儒、李春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