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词语有:愤发有为,有所不为,占为己有。
康有为的词语有:攫为己有,化为乌有,有所不为。2:繁体是、康有為。3:简体是、康有为。4:拼音是、kāng yǒu。5:结构是、康(半包围结构)有(半包围结构)为(独体结构)。
关于康有为的造句
1、以洪仁王干、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习他们的慈善与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了各自的慈善福利观。
2、康有为、梁启超在清光绪帝的支持下,大力推行变法运动,成为“百日维新”的风云人物。
3、康有为接受今文经学是其早期文化思想内容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因为他看到了今文经学讲微言大义的妙用。
4、据当时两湖总督张之洞的奏报康有为的保救大清皇帝公司,拥有至少六十万洋银的现金流。
5、按照李鸿章今日日里送来密信的约定,一个时辰前李鸿章应该已派人秘密通知了康有为梁启超这次的抓捕行动,你杜大人能抓住他们,那真是天下奇闻了。
关于康有为的成语
康了之中 奋发有为 大有可为 占为己有 化为乌有 攫为己有 据为己有
康有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络解释
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网友释义: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国语辞典:人名。(西元1858~1927)字长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学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经以今文为宗,旁采当时流行的西洋学术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绪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赞德宗行新政,失败后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成立后,谋复辟,迄无成。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孟子微》等多种。康有为[kāngyǒuwéi]⒈人名。(西元1858~1927)字长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学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经以今文为宗,旁采当时流行的西洋学术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绪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赞德宗行新政,失败后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成立后,谋复辟,迄无成。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孟子微》等多种。辞典修订版:人名。(公元1858~1927)字长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学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经以今文为宗,旁采当时流行的西洋学术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绪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赞德宗行新政,失败后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成立后,谋复辟,迄无成。着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孟子微》等多种。高级汉语词典:(1858.3.19—1927.3.21)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早年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1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他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1300余举人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图强。后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18年4月成立保国会。他屡向光绪帝上奏折,企图在不改变帝制的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使中国富强。9月变法失败后,他逃亡国外。1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抵制孙中山领导的运动。辛亥后发表反对共和与保存国粹的言论,企图恢复清王朝。1917年7月参与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在青岛去世其他释义:康有为(1858-1927):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15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北京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要求拒和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后与梁启超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保国会,宣传变法。18年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组织保皇会。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二、词语解释
康有为KāngYǒuwéi。(1)(1858.3.19—1927.3.21)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早年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1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他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1300余举人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图强。后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18年4月成立保国会。他屡向光绪帝上奏折,企图在不改变帝制的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使中国富强。9月变法失败后,他逃亡国外。1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抵制孙中山领导的运动。辛亥后发表反对共和与保存国粹的言论,企图恢复清王朝。1917年7月参与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在青岛去世。康有为[kāngyǒuwéi]⒈(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英KangYouwei;
关于康有为的诗词
《过松筠庵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旧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