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钺的词语解释是: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基础解释: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受钺的词语解释是: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基础解释: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繁体是:受鉞。 注音是:ㄕㄡˋㄩㄝˋ。 结构是:受(上中下结构)钺(左右结构)。 拼音是:shòu yuè。
受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引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之三:“剖符移北地,受鉞领西门。”李上交《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引《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夫受鉞登坛,膺丈人长子之任,丧师失律,何所逃罪。”
二、网络解释
受钺受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òuyuè,是指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综合释义: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之三:“剖符移北地,受鉞领西门。”李上交《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引《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夫受鉞登坛,膺丈人长子之任,丧师失律,何所逃罪。”汉语大词典: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唐岑参《西河太守杜公挽歌》之三:“剖符移北地,受钺领西门。”李上交《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引《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钺。”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夫受钺登坛,膺丈人长子之任,丧师失律,何所逃罪。”其他释义:1.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关于受钺的词语
斧钺刀墨 不辟斧钺 熬清受淡 白旄黄钺 斧钺之人 甘心鈇钺 斧钺之诛 严如鈇钺 不避斧钺 秉旄仗钺
关于受钺的成语
熬清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