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节《湖心亭看雪》从学科意识的角度来看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素养,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愧为一节优质的语文课。
首先,这节课正确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课标修订稿把语文课程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刘媛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学习了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字音的正确把握,字词的正确解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例如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得字词怎么解决,有什么方法,这就是教师在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进行自学,如何自主掌握生字词,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也体现了“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的教学思想。
其次,这节课准确选择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篇文章是文言文,语言的学习更加重要。刘老师以语言的欣赏与体验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始终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避免走向“泛语文”“非语文”。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内容选择的安排很恰当,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层层递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一幅怎样的雪景”、“一个怎样的人”,教学内容的选择简洁而准确,既把握住了教学的重难点,也使得教学内容清晰有序,循序渐进。教师选择通过字词的把握过渡到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与理解最后再上升到对作者精神和人格的感受,这样的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十分恰当的,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也容易把握与操作,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情感美,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
再次,这节课精确设计了语文教学的环节。刘老师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语文学习所必需的,没有多余的环节,也没有被遗漏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之间又是步步提升的,呈现逐级向上的阶梯形态,使学生的学习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例如,在上课前教师以提问有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来进行激趣导入,最后收尾时又以名家诗句做结,使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在进行内容的学习时,每学完一些内容教师就安排诵读,以读促学,以读生情,而且诵读的形式富于变化,既有郎读又有诵读,既有单读又有齐读,更有教师配乐范读,最后使得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背诵的程度,不得不让我佩服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匠心独运。此外再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衔接得十分自然,并且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几乎都是遵循先生后师,在提问上也照顾到了全班的大部分同学,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活跃,教师的引导也引出了学生很多精彩的回答,不失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
语文课一定要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切不能把语文课上跑偏了,要始终以“语”为基础,以“文”为内容,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学科意识,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学习,才能使语文课的路上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