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信息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本文从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整合、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融合来探讨其培养策略。
教育以德为先,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道德伦理相悖的现象,如黑客现象、网络犯罪……使用者只有在良好的道德支配下才能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中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于不正确、不健康信息缺乏分辨力,自制能力也很差,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可以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在方兴未艾的技术与课程整合,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学生的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环境。结合德育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策略。
在任务设计中渗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单元的任务设计时,可以依据三维目标体系,分析该教学单元目标中的道德教育成分,结合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其中核心的道德品质来设计任务。在任务设计伊始,可考虑此任务能让学生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道德教育,如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等等。如在小学四年级《关键字查询》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体验“关键字检索信息”的同时,结合20__年奥运会要在我国举办的实际,布置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检索“第29届奥运会火炬传递”相关内容,并提示学生思考自己能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做些什么,以此加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拾金不昧……这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美德,都可以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去。无论画图、指法练习、文字处理,还是幻灯片制作、网上冲浪,都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传统美德的渗透。
在作品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学生的作品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反映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因此,在学生作品中要渗透信息道德教育。教师在布置作品任务时,要有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画图》之后,让学生去画一幅《我的家乡》,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在学习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后,让学生完成《介绍我们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的教育。同时可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几个学生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品”任务,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