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本学年的教育工作,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普及课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形成爱动手、知文化、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成立小实验社团小组,本小组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兴趣和素养为根本,使学生逐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技能、动手操作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了解事物的发展历史及来源、实验过程中鼓励团队合作、课后以多种类型进行分享。
  3.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学知识体系,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逐步挖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具体措施
  1.结合社团班级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充分进行科学知识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自己多方面了解实验器材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收获。
  3.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但在课堂教学,而要让学生在课后、在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将科学知识从课堂延伸扩展到课外,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4.每一次课堂确定相应的主题及实操环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好课前教具及实验器材准备,特别注重学生实验步骤和方案的设计,大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5.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多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具的准备,选取最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活动,提高活动效果。
  四、内容形式
  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所代替不了的,它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又可以完全脱离课堂教学,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也可以进行一些课本学不到的东西。社团活动的形式机动灵活、多种多样。要注意“点”和“面”结合,也就是要把群众性活动和个别性活动结合起来。
  (一)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加大传统文化推进力度,以更丰富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热爱传统文化,让“非遗”与“教学”更好地融合,让孩子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之美。
  (二)科技制作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小制作。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科学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难磨练学生意志,成功地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手工体验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正是对学生的两个基本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综合训练,是培养新型人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切身体验科学带来的魅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计划安排
  上课安排
  上课内容
  所属类别
  课时安排
  第1次
  石磨磨豆
  非遗文化
  1
  第2次
  古法造纸术
  非遗文化
  2
  第3次
  活字印刷
  非遗文化
  3
  第4次
  手翻花
  非遗文化
  2
  第5次
  植物拓染书签
  科技制作
  2
  第6次
  水拓画
  科技制作
  2
  第7次
  多角纸盘相片
  科技制作
  2
  第8次
  中国风剪纸
  科技制作
  3
  第9次
  手工香皂
  手工体验
  2
  第10次
  手工
  手工体验
  2
  上课安排
  上课内容
  所属类别
  课时安排
  第11次
  油纸伞制作
  非遗文化
  3
  第12次
  手工扎染
  非遗文化
  3
  第13次
  沙画体验
  手工体验
  3
  第14次
  陶泥体验
  手工体验
  3
  第15次
  软木画
  手工体验
  2
  第16次
  水中开花
  手工体验
  1
  第17次
  绒花发饰
  非遗文化
  2
  第18次
  手工织布
  非遗文化
  3
  第19次
  皮影戏
  非遗文化
  3
  第20次
  当醋撞上苏打
  科技制作
  2
  通过本学年的社团活动,提高社团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转变思维方式,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生活,学会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