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基本途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劳动意识、劳动习惯还没有养成,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和拓展性的劳动技能,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十分重要。因此,我校开发“劳动·爱生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目标
1.通过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形成简单的劳动技能,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在日常劳动中和主题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的快乐,初步形成热爱劳动观念。
3.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三、实施建议
(一)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融知识、操作、创作为一体,全方位提升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力。课程实施立足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注意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世界,并进行价值引领。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要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例如,关于“搓元宵”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学生参与搓元宵的实践活动,还要包括感受劳动的辛勤和劳动的快乐,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
(二)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直接体验
本课程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学生获得劳动知识和技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实践体验中,只有亲历劳动的过程,才能习得劳动技能,达到一年级学生日常生活自理的目标。也只有在最直接的劳动体验中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感悟到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重视学生科学的劳动观念的建立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的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培养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理解,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做好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劳动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劳动的不易在一年级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价值?
如何使学生乐意劳动?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评价建议
(一)评价内容
1.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评价。以目标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正面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恰当呈现学生的劳动成果,分析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和发展变化,可以用故事、照片、劳动档案等方式记录、保留、分析学生的表现。
3.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劳动行为,分析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提炼引领,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劳动行为,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二)评价方式
本项目不设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率、价值观、参与的积极性等,在学期结束评选20%的优秀学员,并发放证书。
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情况作全面的考查。
评价方式可多样化,多种评价运用,包括课堂观察、行为分析、课后访谈、成才记录、活动报告等。
评价时,强调正面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五、保障措施
1.价值观引领。开设主题夕会课、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等,进行劳动思想教育,树立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2.教师队伍保障。劳动教育选修课程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并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评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3.劳动资源保障。结合家校力量,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的劳动资源,保证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充足的劳动成果。
4.氛围环境保障。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