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经过、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2、 西安事变的时间、经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和原因。
3、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的教育,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逃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请大家自读课本P 70-72,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快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检查自学效果。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态度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3、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情况怎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二)西安事变
1、 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2、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党人和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三、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 从张学良、杨虎城身上你体验到哪些可贵的品质?
2、 中国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怎样从这一时期得到体现的?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四、小结:
日 本 资源匮乏、经济危机 → 发动九一八事变 、占领东三省 → 疯狂侵略中国
剿灭 → 攘外必先安内 (破产)
1927年以国共矛盾为主 → 1931年中日矛盾上升 西安事变 →合作抗日
党 土地、武装反抗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
五、练一练,看谁做的快
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30年 B、 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的原因是( )
A、幻想国际干预,避免事态扩大 B、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C、借以削弱地方军阀的军事力量 D、慑于日本的军事实力
3、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全部沦陷的重要原因是( )
A、日本关东军偷袭 B、日本兵力多于东北的
C、蒋介石的不抵抗 D、人民不支持
4、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将领是( )
A、张学良、杨虎城 B、冯玉祥
C、 何应钦 D、张学良、何应钦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
A、九一八事变 B、 瓦窑堡会议召开
C、“八一宣言”发表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六、达标测试:
1.“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破坏,借口出兵沈阳。”这段文字描绘的是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九一八事变
2.《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歌中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歌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7年
3.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应选择下列哪一素材为好?
A.南昌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东北易帜
4.“兵谏仰西安,真诚促抗联。张杨伸大义,国共绘新天。敌忾同仇切,城巍坚。”这首诗赞颂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国共两党共同执政
5.对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评价是
① 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 ②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③ 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④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