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2.生物的基本特征:
A、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B、生物体都能够由小长大;
C、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D、能生殖; E、能遗传和变异; F、具有应激性;
G、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
3.生物的类群:
A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B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C、 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5.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6.生态因素的判断:蛇晒太阳----温度,潮湿温暖地区比干旱地区生物多----水分,苹果树不宜在南方栽种——温度。
7.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保工作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 探索生命
1.显微镜:
⑴反光镜: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⑵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⑶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
⑷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
⑸粗准焦螺旋:粗略调节,找到物象;
⑹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物象更清晰。
2.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载玻片滴一滴清水,若为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平→盖盖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3.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4.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5.怎样将物像移到视野的: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从显微镜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6.显微镜中污点的找寻(转动目镜,污点动,在目镜上;或者移动标本,污点动,在玻片上;或者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7.低倍镜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应换大光圈、凹面镜。
8.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让光线能透过。
9.科学探究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即实验变量是唯一的)。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是全透性的。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围墙和门卫”。)3)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4)细胞核:(贮存并传递遗传信息。——“管理和部门”)。
5)叶绿体:(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的场所——“生产车间”,是能量转换器)。
6)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把有机物的化学能释放出来,是能量转换器)。
7)液泡:(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
2.动物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4、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它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细胞通过产生新细胞,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和体积增大(细胞的生长)。
2.细胞过程:细胞核先,然后细胞质,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
3.细胞分化:指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4.植物体组织:分生组织(具有能力,如茎的顶端、根的尖端)、保护组织(保护作用,如叶的表皮)、基本组织(有营养作用,如叶肉、果肉)、输导组织(输导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如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
5.动物体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功能,如皮肤的表皮层)、结缔组织(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如血液和骨)、肌肉组织(运动功能,如肌肉)、神经组织(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如脑和脊髓)。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组织。
7.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8.系统:动物或人体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
9.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0.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 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个体。
11.人体是一个统一体:人体的消化、吸收、循环、泌尿、生殖等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单细胞生物:
(1)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但是它们能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2)有草履虫、变形虫、甲藻等。
13.草履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一只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所以它能净化污水。
14.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表膜:呼吸排泄功能; 纤毛:依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伸缩泡:排泄功能; 食物泡: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生殖方式:生殖。
15.草履虫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草履虫的趋利避害行为(如草履虫能趋向肉汤,避开盐水)。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1. 种皮(保护)
种子结构 子叶(贮存营养);
胚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胚乳(贮存营养),只有单子叶植物有。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
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5.根尖的结构 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使根尖伸长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产生新细胞 根冠──→保护
6.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最关键的部位是分生区。
7.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8.根的生长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⑴ 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⑵ 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如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无机盐: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无机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种子成熟,使硕果累累)、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2.枝芽发育成茎,花芽发育为花。
13.芽的结构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幼 叶→发育成叶
芽 轴→发育成茎。
1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内侧部分是韧皮部,有筛管,从上往下运输有机养料的功能);形成层:(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细胞具有能力,向外形成新的 韧皮部, 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有很强的支持力);
髓:( 有贮藏营养的作用)。
15.草本植物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草本植物茎中无形成层。
16.花的结构: 花瓣
花托
花萼
雄蕊 花药:产生花粉
花丝:支持花药
雌蕊 柱头:接受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花柱:花粉管穿过
子房:包括子房壁和胚珠
17.雄蕊、雌蕊是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
1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受精卵——胚,珠被——种皮。小麦、玉米子粒是果实,葵花子、西瓜、葡萄、黄瓜是果实,蚕豆、绿豆、西瓜子、杏仁芝麻是种子。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绿色植物生长主要物质是水。
3.普利斯特莱的(小鼠、蜡烛、植物)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新空气。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黄的形成。
5. 表皮:分上下表皮,外壁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表皮上有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它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且表皮中只有保卫细胞有叶绿体。
叶片 叶肉 栅栏层:靠近上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含叶绿体多
海绵层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有支持叶片功能。
6.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
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水 ;场所:叶绿体 ;产物:有机物、氧气 ;条件:光。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暗处理→选叶部分遮光→照光→摘下,酒精脱色→冲洗,滴加碘液显色→冲洗后,观察颜色变化。
8.暗处理:目的消耗掉有机物;选叶部分遮光:目的进行对照;酒精脱色:目的脱去叶绿素。观察.结果:光照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9.结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同时需要光。(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10.将金鱼藻或黑藻放在阳光下光照,观察:金鱼藻不断释放出小气泡,收集该气体,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11.呼吸作用:生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表示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2)、实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1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
13.光合作用的应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施有机肥、或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塑料大棚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等,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植物细胞含水量等,温度越高、氧气浓度越高、植物细胞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15.农作物及时松土,促进根部氧气供应,根呼吸作用旺盛,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6.塑料大棚中适当降低夜间的温度,能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增产目的。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