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
第8课 辛亥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和中华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一、请认真阅读40—41页本课内容,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时间:14年11月地点:美国檀香山口号:振兴中华
兴中会
(背景)
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
资产阶级政党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平均地权
同盟会
目标:
旗帜: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二、仔细阅读课本第41—42页“武昌”一目,完成下面表格:
武昌 | 背景 (学生了解即可) |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孙髯都失败,但扩大了影响,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高潮的到来 |
湖北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成功准备了条件 | ||
简单经过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党人和士兵打响了的第一。其一是并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 |
各营纷纷响应,军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 ||
影响 | 武昌胜利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形成了席卷全国的浪潮,清的统治土崩瓦解 |
三、请认真阅读第43页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中华成立于何时何地?有什么重大意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临时在南京成立。
清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
2.《中华临时约法》性质如何?有何意义?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
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对于三民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
进步性:
①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强调了民族平等,反对种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孤立了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将斗争矛头指向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因为这时清已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当时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推翻清也就等于打击了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建立富强的国家之意在内,有进步性和性。
②将民族主义和政治和民权政治结合起来。民族主义是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条。
局限性
①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统治、光复汉族国家。
②仍保留着大汉族主义情绪,如指斥清朝(满洲人)统治者为“鞑虏”,把国内和民族压迫问题和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
③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表人物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创立……民权主义(政治)
进步性:
共有两层含义:①推翻帝制;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即同盟会纲领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的愿望,对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局限性:
①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②主张民权主义,但不敢依*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出路。
(3)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
分析:
进步性:
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其实质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局限性:
不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结论:①三民主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半封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包括了民族、政治、社会,三大内容是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②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能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些决定了民主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中,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彻底推翻封建势力。”
注意:让学生知道蓝色的三句话即可。
2.中华政权与清朝政权有何不同?
资本主义政权、封建政权
民主政权、政权
……
【归纳整理】本课可以概括为辛亥的准备、爆发、结果三个阶段,请说出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列举孙中山先生的主要事迹。任做一题)
准备: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权。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得到全国各地响应,各地纷纷,清的统治土崩瓦解。
结果:1912年1月日,中华成立。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14年11月 建立兴中会
1905年8月 成立同盟会
1912年1月日 就任中华临时总统
…………
【拓展练习】(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
1.(2010·福建莆田)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
A.江西南昌 B.湖南长沙 C.日本东京 D.英国伦敦
2.(2010·贵州贵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3.(2010·江苏扬州)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
A.驱除鞋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 D.平均地权
4.(2010·福建福州) “共和成,灭;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5.(2010·江苏徐州)2010年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丰功伟绩有(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 ④成立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0·湖北鄂州)辛亥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是指(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中华 C.了帝国主义 D.改变了中国命运
A.辛亥使中国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B.辛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辛亥使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民主、自由
D.辛亥使三民主义的理想在中国实现
8.(2008·成都中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是:
A.《中华临时约法》 B.《中华》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材料分析
(1)“他们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2)“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回答:
(1)三则材料分别是那些政治派别的主张?
洋务派、维新派、派
(2)针对这三种思想,我国当时兴起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
推翻了清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教学案例1】
第8课 辛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和中华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和辛亥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辛亥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最终推动了武昌的爆发,这些武装基本上是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的成功,中华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资产阶级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出任中华临时大总统;改组;领导了“二次”、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孙中山毕业于西医书院。1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
1、武昌的背景:
简单介绍党人领导的武装。并指出: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的主要力量是向的新军。湖北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的经过:
详细介绍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机关遭到破坏,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打响了武装第一。
胜利以后,党人立即建立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告示。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军,武昌震动全国。
3、武昌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的成立:
1、中华的成立:
武昌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领袖孙中山的归来。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何时成立?成立地点?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以本年为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
2、辛亥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元年,那么1949年为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 | 主要活动 |
14年 | 创立兴中会 |
| 发动广州 |
| 发动惠州 |
1905年 | 创立同盟会 |
1906年 | 发表三民主义 |
1906—1911年 | 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 |
【教学案例2】
教学活动标题:辛亥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看作是辛亥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后,中国人民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辛亥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知道武昌”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和中华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和辛亥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