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单元备课参考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单元教材概览]
(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中的部分内容。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标 准 | 活动与探究建议 |
①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②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③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④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 生长的影响。 | 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 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③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 ④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 |
(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新老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
⑴新教材将老教材中第八章内容分解成第十、第十一两个单元,老教材中的第二节、第三节部分内容合并成课题一,但是新教材在课题一中只介绍了酸与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同时介绍了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单独作为一课题来进行学习。此外,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化合物的分类等知识移至第十一章学习。
⑵新教材删去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尤其是酸、碱的概念,新教材中没有下严格的定义。在介绍盐的概念之前,通过让学生找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为盐的概念作了铺垫。
⑶新教材只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关于的性质在本单元没有介绍,仅介绍的化学式,磷酸的化学式没有出现。
⑷浓H2SO4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改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⑸新教材中关于溶液的导电性知识没有设立专题来介绍,只是利用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酸和碱的通性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
(6) 新教材除了加强实验所占的比重以外,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
[知识结构透视]
[单元目标聚集]
[重点、难点扫描]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酸、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与活动分析]
本单元共有六个活动与探究、九个实验、一个家庭小实验、一个调查与研究。
课题1中的活动探究内容:
“上帝之手”:在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包装塑料瓶内,提前放好一个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薄塑料袋,塞好塞子,实验时摇动塑料瓶使薄塑料袋破裂。(塑料瓶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压瘪)
课题1中的实验内容:
(1) [实验10-1]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由学生分组实验。
课题2中的活动探究内容是:
(2)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
(3)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单元课时分配】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三课时,
课题2:二课时,
单元复习及检测:二课时
【单元教学建议】
总建议:
1.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件或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和比较,归纳出酸、碱分别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3.运用好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的腐蚀性及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4.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调查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尽量选用学生自带的生活中的物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和他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课题名称 | 教学设想 |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 (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 (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 第一课时 (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我们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 第二课时 (5)从讨论实验室贮存浓酸好还是贮存稀酸好,这个问题引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 (6)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7)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 (8)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9)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 |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 生什么反应 | 第一课时 (1)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新课的导入上建议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广告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建议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2)本节课的重点落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上,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探究讨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最后简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时要让学生刚上课时就放进不同pH溶液中,以便于能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
|
[单元评价建议]
除完成课内外的书面作业、单元检测,分数记入成绩册以外,学生应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加强活动性作业并记入学生档案袋:
1、自制叶脉书签(分小组评价)
2、收集与整理,撰写一篇小论文与同学交流。(分小组评价)
(1)生活中哪些物质显酸性,哪些物质显碱性。
(2)报纸、杂志上有关酸碱性食物的合理搭配。
(3)测定你家使用的洗发液、护发素的pH。洗发液、护发素对头发的影响。
3、调查与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分小组评价)
(1)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度,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结合生物课中所学的知识,试提出适合本地区土壤种植的方案。与同学交流。
(2)测定最近一段时间内本地区雨水的pH,绘制时间—pH关系图。根据雨水的pH及其变化情况,试判断本地区是否已经或可能出现酸雨。如果已经或可能出现酸雨,试分析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合理建议。与同学交流。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