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标2012年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新课标2012年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讲义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来源:九壹网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清单】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高考资源网

解析:梭伦改革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对梭伦改革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是高考备考的重点。考生应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提高比较分析问题能力,此考点多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注意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比较,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多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注意理解其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着重掌握均田制及移风易俗对后世的影响。一般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解析: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解掌握其多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及作用,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欧洲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之一,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重点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对比与达尔文改革的异同点。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解析:阿里改革是在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开启了埃及的近代化。重点掌握其内容及作用,特别要在充分认识阿里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要忽略其消极影响。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7、1861年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解析:1861年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考点在对改革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准确把握,注意与同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解析: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了工业化、民主化历程,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点掌握明治维新改革措施,注意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以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高频考点】

一、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背景  

①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2、梭伦改革的措施及其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3、梭伦改革的特点 “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1)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2)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4、梭伦改革的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梭伦改革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袭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局限性 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①没有废除奴隶制。

②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特别提示

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