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标题: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学习与探究之一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本活动课描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哥伦布发现新的内容。
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上,毫无疑问,哥伦布发现新,与加加林首航太空,与美国人首次登月航行,具有同等的意义。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15-16世纪的世界大探险时代,或者视野更开阔一些,将它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加以宏观考察,就会更清楚地了解15-16世纪哥伦布等一大批航海家和探险家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围绕主题,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进行探究学习,具备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具有组织、表演、绘图、动手制作的技能,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通过亲身参与,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感受历史。从现实中发掘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比较历史,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培养组织、表演、绘图和动手制作等技能。
四、教师把本课分三个活动来学习和探究
制作道具、编演课堂剧;新航线的绘制和“开辟”小竞赛;15-16世纪欧洲航海与郑和下西洋影响的巨大差异及其原因初探。指导学生按个人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分组,制定活动记录表,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
五、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活动准备
收集有关哥伦布航海活动的资料,包括设备、地图、人员、物品、旅途见闻等,进行整理组合。节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部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编排成课堂剧。 根据剧情需要自制简单的道具。准备刻刀、纸板、橡皮泥、竹签等材料。熟悉这一时期开辟的新航线、出现的新地名、居民名及相关资料。调查这一时期我国明朝初期的相似、相关的史实,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2、活动建议
分组用准备好的纸板、橡皮泥等材料,结合有关资料,制作“多桅帆船”的模型。组织一次“航海集会”。结合当时实际,运用发散性思维,为这次航海提供各具特色的准备工作,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的目的。表演课堂剧。用多种艺术手段展现哥伦布船队某段航海经历及沿途的风土人情等。绘制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开辟的几条新航线,试一试看你能否构思出几条更新的航线来。探寻“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美洲”这些称呼来历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所知道的其它类似称呼。从我国明朝社会的各种资料中寻找哥伦布航海活动留下的痕迹。将欧洲的这次航海活动同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并就其影响的巨大差异展开讨论,探究其根源。
3、活动说明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相对孤立、相互隔绝的状态,是世界走向政体化的关键步骤。通过本届活动课,学会从整体角度去观察历史,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在活动才与体验历史。
资料1:
这种船是葡萄牙人首先设计的,一般有两三根桅杆,装有三角帆,后来又增添第四根桅杆,加了横帆,以便顺风行驶。船身稍圆,船首和船尾向上翘起,顶端各有塔楼。这种船不像老式大船那样笨重,体积不大,排水量小,速度较快,逆风便于驾驶。哥伦布所乘的就是典型的这种船。他出航时的三艘船,最大的长33米多,就是他自己乘坐的船,本图是一艘仿制品,最小的只有它的一半长。本图中的船现停泊于西班牙港口。
资料2:
哥伦布试图发现从欧洲西航到东方的航道,不料却发现了美洲,他由此而对世界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他的发现,开启了到新世界探险和殖民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他为欧洲人开辟了两个新,为日益增多的欧洲人口找到了新的安家落户之地,也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矿产和原料资源。他的发现,致使美洲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最终,它导致了在西半球出现了一系列与土著印地安人完全不同的、对旧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新的国家。
哥伦布的主要事迹已广为人知。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长大后,他当上了船长,并成了技术娴熟的领航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相信从欧洲向西航行,最终可以到达东方。他说服了西班牙王后伊莎贝拉资助他的航海计划。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离开西班牙。他们首先到达的是非洲海岸线以外的瓜纳哈尼岛,之后离岛继续向西航行。这是一次漫长的旅程,水手们开始动摇、惧怕,纷纷想回家。哥伦布却一直坚持,终于在1492年10月12日,出现在他们面前。
次年3月,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受到了极为隆重的接待。此后,他满怀希望,穿越大西洋,连续进行了3次航行,试图找到直接到达中国和日本的航道。他坚持己见,并且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通往东亚的航道。后来人们才知道,实际上,他并没有实现他的夙愿。
伊莎贝拉曾对哥伦布许愿。他可以作为任何一块地所发现的土地的总督。但是,作为行政长官,他是一个失败者。他不但被免职,并且被押解回西班牙。回国后,他旋即被释放,但此后再也没有得到过任何行政职务。那种认为他死于贫困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他在1506年去世时,还很富有。
很显然,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在欧洲历史上具有性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尤为巨大。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1492年的含义。然而,把哥伦布置于本排行榜的显著位置,有些人提出异议。
其中一种反对意见认为,哥伦布不是发现新的第一位欧洲人,北欧航海家利夫·埃里克森先于哥伦布几个世纪,到达美洲。也许在埃里克森与哥伦布之间,还有其他的欧洲人穿越大西洋。历史地看,埃里克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的发现既没有被传播开来,也没有引发欧洲和美洲的任何变化。相反,哥伦布发现新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欧洲。接捷而来的,是对新的一次又一次的探险,对这块土地的殖民与征服活动由此开始。
与本书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哥伦布做的事情别人也可以做到,如果没有他,也会有其他的人。15世纪的欧洲处于躁动之中--贸易正在不断扩大,探险活动不可避免。其实,葡萄牙人才是在哥伦布以前,寻找到通往印度新航道的人。
看起来美洲迟早会被欧洲人发现,即便是迟些时日,也不会太久。但是,如果美洲在1510年由法国人或是英国人发现,而不是1492年由哥伦布发现,情况将会大不一样。不管怎样,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在哥伦布航行之前,15世纪的许多欧洲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几个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此就有过论证,他的假设在15世纪被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接受。但是,哥伦布并不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而著称,他的功绩在于发现新世界。不论是15世纪的欧洲人还是亚里土多德,都不曾知道新的存在。
哥伦布的个人品质并不令人钦佩,他十分贪婪。事实上,他在说服伊莎贝拉赞助他的计划时曾遇到麻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贪婪地讨价还价。此外,他对待印地安人凶狠残暴。当然,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哥伦布,也许有失公允。本排行榜的衡量标准不是道德是否完善,而是对人类历史影响的大小。因此,哥伦布理应被排在本排行榜的显著位置。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当时所用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载重约千吨,可载千人,郑和的船队一般有大小船只二百多,人数为两万七千多,其中宝船约四十;而哥伦布1492年航行时,只有三只船,九十人,船只最大载重不过百吨。从中的确可以说,郑和所达到的高度是当时欧洲无法企及的。但这些数字在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的同时,并没有真正揭示出郑和下西洋的价值所在。
郑和与哥伦布,同样是沿着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航路航行,同样到达了一些之前本国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地区,但所得到的评价有着明显的区别。郑和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来西亚的一位副总理访问中国,指名要求拜谒郑和墓,可见郑和在当地影响之大;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
其中关键是二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郑和到达一处,首先去拜访当地的国王或首领,表达友好之意。双方互赠礼物,介绍彼此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事实上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的宝船,既可以用来向东南亚各地送去明朝的礼物,运回他们回赠的物品,也负责护送东南亚各地使节到中国进行友好交流或者朝贡。当时东南亚在经济上是较为落后的,郑和虽然率领的只是一支船队,但在军事上处于强势地位。当时有些国家觊觎宝船上的财物,企图袭击船队却大败而回,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当时处于强盛期的明朝,更不是当时的东南亚各国所能相比的。实力上的悬殊,并没有使郑和表现出盛气凌人,而是发展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流,这无疑更容易获得东南亚各国的认同,他们也因此对郑和表示出尊敬,并流传至今。可以说,郑和成为明朝与东南亚交流的大使,他给当地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2003年4月,纪录片《郑和下西洋》摄制组到斯里兰卡追寻当年郑和船队的遗迹时,在斯里兰卡的国家博物馆碑厅发现了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是1409年郑和二次下西洋时,在斯里兰卡南部城市高尔所立。碑文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写成,其中列有郑和在斯里兰卡佛寺布施金银玉器等财物的详细清单,此间国家博物馆馆长表示,“碑厅里陈列的石碑大多是西方殖民者来斯里兰卡时立的,碑文里讲的是对斯里兰卡的占领、殖民。只有这块古老的中国石碑,讲的是对斯里兰卡的布施和友谊。”这无疑证实了郑和当年的善意。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很不幸,对美洲当地印度安人民来说,这是灾难的开始。掠夺,,贩卖,使得当地人民遭受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痛苦。我们无法得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是否考虑到如何处理与当地人的关系,但他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是难以抹杀的。尽管我们可以用时代、历史的必然来解释当地遭受的一切,尽管哥伦布对欧洲而言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无论如何当地印第安人是不会因此接受哥伦布的。欧洲的先进与美洲的落后之间的反差,转化为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哥伦布事实上宣告了这一过程的开始。
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汉朝已经有了明显的开始。但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等进行来经济交流的,中国文化虽然可以借助汉唐时的丝绸之路,宋朝的海运来传播,但这种传递是以西方和朝、日为主,而且商人能否真正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显然值得商榷。可以说,在明朝以前,中国文化真正影响到的,大多是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当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才开始真正的了解东南亚各国,也是从那时起,中国批向东南亚移民。伴随着中国人的进入,他们带去了中国的习俗、文化,并且随着他们在当地扎根而实现了文化的传递。正是从郑和下西洋之后,随着明朝与东南亚的官方、民间交流,中华文化真正辐射当地,使东南亚成为“汉文化”影响区。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批欧洲移民涌入美洲,西方文明以一种野蛮的姿态进入当地,当物质文明摧毁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之后,西方文化强制性的渗透当地,他们的胜利是以当地文明的几乎毁灭为前提的。
在港口城市马六甲,有座三宝山,山上有三宝庙、三宝亭,三宝亭门柱有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记载了后人对郑和的怀念;而有关哥伦布的纪念物,最为人知的是哥伦布纪念柱,但它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哥伦布广场上。关于郑和和哥伦布的地位和功绩,我们无意分出高下,但后人纪念他们方式、地点的不同,已经宣告了彼此的不同。
4、课后作业
欧洲的航海活动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你能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形式,找出出欧洲的航海活动在政治经济领域给我国的明朝带来了那些变化?
六、评价
本课较为成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并予以记录,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成效得以体现。
七、教学自我反思
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因材施教;同时,为学生了解自己提供事实依据,有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八、教研员点评
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很容易吸引学生。尽管课堂剧的角色是模拟的,但毕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哥伦布以及航海队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人格魅力,在活动参与中领略美洲的风土人情。学生必须迅速、大量地阅读有关资料,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整理,准备有理有据的发言。这有助于他们获取和占有资料信息,提高思考的能力。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