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教案

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九壹网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诸葛二中  李林明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四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等4个二级主题。另外第三大主题生物与环境、第七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中植物的生殖也与之有关。

2、本节教材是学生整体感知生物的开始,学生乐意学习,教师应注意把握,所学植物又多是常见种类,学生感性人是比较强,便于学习。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2、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生殖方式。

3、知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学习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以及通过比较总结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分发课前学案

[学生准备]

1、观察当地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采集标本

2、通过网络,查询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观察ppt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展示ppt课件或录像,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并对探究加以指导。

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根据意境,配以彩色板画。
指导学生观察板图及课本插图,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展开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

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

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观看CAI课件、录像,展示学生要观察的实物,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点拨、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CAI展示有关的图片、实物、标本,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完善探究方案,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

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主动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

知识回顾

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

一、走进新单元

开课伊始,教师在向学生展示精彩的PPT课件的同时,适时配上优美的朗诵:当你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由蓝色、白色、绿色组成的星球,那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地球。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白色是飘动在地球上空的云彩,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这里有我们的朋友──绿色植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物圈,看一看有哪些绿色植物。

——按:创设上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边观看课件中出现的图片,边听着优美的歌声,脑中出现了一片优美的画面,从而引入了本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二、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樱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按:让每位学生行动起来,让学生们互相讨论、交流、合作,最后达成共识,教师巡回指导,激起学习的欲望。

三、新课过程(整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第一部分  藻类植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含义引入,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按:实际与资料对比,加深了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理解。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按:此设计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一箭双雕。

投影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按: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

——按:学生自己展示完后与课件中资料对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自主答题、可以画图、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或各自大声背诵等,只要是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究。

第二部分  苔藓植物

教师引导提问: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按:激起探究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多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按: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

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按:让学生明白植物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想适应的。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按: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  蕨类植物

课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蕨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按:三类植物的比较学习,学生的知识有了更明确的掌握,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先让每个小组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取一片小叶,对光看一下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及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分发给学生,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节讲种子植物打下基础。

——按:设计过程学习前后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课件展示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蕨类植物有什么经济意义呢?现在的藏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表看法,并将课前查阅、搜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

——按:此设计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

 

 

—按(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展示交流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动手操作、讲台提问、讲解、口头回答、黑板板演等),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感悟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求知态度和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及反馈

播放有关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按: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附: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2、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生殖方式。

3、知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

 

 

 

举例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1. 讨论:上述表格通过比较得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什么?

 

 

 

2.海带是褐色的,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理由?  生活中常吃海带,是吃的它的叶吗?

    

 

 

四、达标练习

1.水绵可从下列哪种环境中采集到?(  )

A.小河的浅水边    B.大西洋的海底    C.潮湿的土坡上  D.海边的洼地

2.下列有关藻类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  

B.藻类植物都是没有器官分化的多细胞植物

C.海生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海洋

3 。 中午时,水绵常成团漂浮在水面的原因是(  )。

A.植物体较小、较轻

B.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积存在一起

C.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积存在一起

D.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4.自然界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

5.下列植物中,属于低等植物的一组是(  )。

A.海带和衣藻    B.紫菜和卷柏     C.衣藻和银杉     D.地钱和卷柏

6.葫芦藓的叶不能完成的是( )。

A.光合作用   B.吸收水      C.吸收无机盐    D.生殖

7.墙藓的假根的作用是( )。

A.吸收      B.固着     C.吸收和固着   D.进行光合作用

8.铁线蕨地面以上的部分是植物体的(  

A茎和叶   B  C茎和根   D果实和茎

9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得共同特征是(  )

A 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B 生殖都离不开水  

C 植株矮小              D都具有假根 

10.假如你在森林迷了路,如何辨别方向?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