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标题: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课
本课在整个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的学习,了解了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是第一次发生的前提,以便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第一次工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的进行和后果,能为后面的第三、第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正因为第一次工业的发生,英法等率先进行工业的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加紧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使 美、俄、日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或改革运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生等等。
重点: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是工业的后果。确定珍妮机的发明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参加劳动的手被出来,使人类在物质生产 领域开始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成为工业开始的标志。确定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瓦特通过对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并且瓦特又把蒸汽机和工作机联系到一起,使人类完成了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力”的使用,也是第一次工业最重要的特征。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了一定的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喜欢思考,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课程标准: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的后果,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办工厂,加对工业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1.启发、讨论、竞赛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学生抢答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热情。
  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展示平台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上网查找相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
  3.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和图书资料。
学生准备
  1.学生分组合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将平时的小灵感写下来、画下来或者制作成小器具准备展示。
  备课说明
  1.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机器组、人类组。 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部分:人与劳动、人与机器、机器与发展。
    2.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分组介绍。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参与
引导学生从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
2、自主探究
一、珍妮机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珍妮机的基本史实后,点拨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了解英国吗?(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18世纪的英国)珍妮机的问世是不是偶然发现?为什么?借此加强学生对前后所学历史知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历史知识,并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②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最后教师结论:工业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瓦特与蒸汽机
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采用谈话法教学处理这一重点目内容。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指导学生阅读,完成动脑筋问题。
三、火车的诞生
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点拨两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参与讨论,主要由学生自由发挥。
四、解释工业的影响
3、拓展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感想和自己在生活中一闪即逝的灵感,并将这些灵感用图文或者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4、自主检测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 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
——《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体现哪里?
5.板书设计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
1、“”手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2、蒸汽的推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史蒂芬孙
六、评价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 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
——《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体现哪里?
我在讲授本课时,以课标为依据并对教材大胆进行重组,注意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中外历史的衔接,为学生勾勒一幅蒸汽的画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增加学生活动时间,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丰富多样,注重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也注意学科之间的相容性,资源共享,教学过程采用板块进行,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八、教研员点评
    本课的教学从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看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选取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注重学生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思考,将生活中的经验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中升华。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材内容“人性”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得出“取人之长,补‘机’之短”的结论时,明白人类智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的欲望。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