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8课辛亥教案设计教案

第8课辛亥教案设计教案

来源:九壹网


教学活动标题:辛亥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大连市中山实验学校  刘珎珍

  1. 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看作是辛亥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后,中国人民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辛亥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1.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知道武昌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和中华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和辛亥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精神,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4、讲述和竞答法:讲述历史小故事和问题竞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的有关故事(可根据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

2、教师提出思考题:20世纪中国有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

3、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

4、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集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编演历史剧小品。

5、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及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

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故事擂台:

学生活动:组内指定专人讲述、专人协助播放图片、多媒体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第一组:讲述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

(教师点评:这些史实说明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树立了胸怀大勇的风范)

第二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讲述“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故事,讲述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等。

(教师点评:这体现了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

第三组:同盟会成立后,党人发动武装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的故事。

(一边播放武昌的录象,一边讲述中的历史情节,烘托气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网络展示“武昌后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宣布的省份,并圈出来。

第四组:中华建立的故事,如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统帝退位等。

在讲故事时,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

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

最先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资产阶级

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纲领——三民主义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的旗帜?或问: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的指导思想?)

(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过多或过少的不足。)

引导学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事迹(可用表格、图示或列举法)。

14年,创立兴中会

15年,发动广州

1900年,发动惠州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

1912年,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2)问题竞答

孙中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孙中山弃医从文值得吗?什么事件使孙中山意识到救中国只能用武力推翻清朝?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当时孙中山几岁?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武昌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推翻了什么政权?它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武昌与辛亥有何关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加以小结和点评:

  1. 组织规模、领导机构、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等方面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盟会。
  2. 孙中山领导下,党人愈挫愈奋,一次次的武装,最终推动武昌的爆发,武昌的成功,中华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 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形势图”,说明武昌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是指脱离清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4. 武昌是辛亥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组织讨论:辛亥的历史意义。辛亥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它为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辛亥也是亚洲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辛亥说成功,也行;说失败,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后,教师总结:辛亥虽然建立了中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尚未成功,辛亥最终是失败的。

3.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之后,教师总结:辛亥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道路的精神动力。以此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5.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

一、准备: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二、爆发:武昌

三、高潮:中华的成立

六、评价

本课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容量资料的优势,向学生展示有关辛亥的各种历史材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辛亥的看法,能很好地解决难点。

 

七、教学自我反思

    第一,历史学习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切入点。    

第二,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会使学生更贴近历史。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